1、个体没有必要在反省维度上不断追求卓越,反省维度最大化的人会迷失在无穷尽的思考犹豫过程中,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出决策。与之相类似,个体也没有必要追求思维灵活性的最大化,这样的人有可能会成为病理性不稳定人格。反省和灵活性都是“好”的认知风格(由于多数人欠缺这两者,因此会形成“越多越好”的错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这两种思维倾向的最大化。 ----《超越智商》
2、许多行为和认知疗法,都曾通过相当严格的心理学检验程序来支持其有效性,但是有关这些疗法的书籍却很少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电子传媒的情况就更糟糕了,电台和电视台几乎没有任何正儿八经的心理学报道。相反地,他们总是请来许多伪"疗法"的散播者和爱出风头的媒体名人来上它们的节目,而这些人与心理学这个领域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媒体之所以会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正规的心理治疗法从来都不会声称自己能令病人马上痊愈,甚至不会担保治疗一定成功,或者夸大其治疗的范围(例如,"你不仅会把烟戒掉,而且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得到改善! ")。同样地,现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一一缺乏严格的同行评审,在网上推销的治疗方法通常都是不可靠的。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3、绝大多数人认为泛化的人格特征描述都是正确的,并把这些特征视为自己所独有的。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4、大脑这部机器,不是为了理解它自己的,而是为了延续生命。这两个目的在根本上完全不同,如果没有从科学中所获得的事实知识的帮助,大脑也只能看到世界的一些小碎片。为了要考虑明天如何能继续生存,它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它必须知道的世界的一角……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了解他们的汽车比了解他们的大脑还要多——以及为什么对于人类思维的基本理解还是停留在是一中##实征性的层次##,而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或宗教的层次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5、赌徒谬误:明明是独立事件,却认为先前的结果会影响下一结果出现的概率。这一谬误不仅限于赌博游戏,它还存在于任何概率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换句话说,它几乎存在于一切事情中。 ----《对伪心理学说不》
6、对于早期获得的模因更要谨慎,因为这些模因是父母亲戚或者孩子传递给我们的,这些早年获得的模因往往很长命,原因在于,它们避开了对我们有用的有意识的选择性检测。 ----《机器人叛乱》
7、可证伪性标准是:要说一个理论是有用的,那么根据它所作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理论在告诉我们如果它是对的话,哪些事情应该发生的同时,还必须说清楚哪些事情不会发生。一旦后者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理论有些地方出错了。这时就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这两种做法都会使我们提出的理论更接近真实情况。相反地,如果一个理论的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这个理论就如张五常所讽刺的“套套理论”,套套逻辑永远不需要也不会修改。因此,一个成功的理论并不是那种可以解释或预测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事实或现象的理论,因为这样反而恰恰丧失了该理论的预测能力。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8、任何一个特定的行为都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变量引起,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共同决定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9、在那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你的主人——人类就是那个机器人,而基因则是人类的主人。 ----《机器人叛乱》
10、科学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的机制,在这种机制里,原有信念以一种能够被证伪的方式接受实证检验。 ----《对伪心理学说不》
11、人们希望高、低收入家庭享受相同的生育红利,却不希望他们接受相同的不生育惩罚。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想法,因为红利和惩罚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儿——只不过名称和人们关注点的引导方向有所不同罢了。这就是本章想要说明的观点,认知吝啬鬼允许他人来决定自己的关注点。认知吝啬鬼俯首甘让环境框架来决定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接受问题的各种表述方式,并不假思索地开始对其进行加工,却从未意识到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会让人得出不同的结论。 ----《超越智商》
12、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序列是随机的,那它就不应呈现有重复的某种模式。 ----《对伪心理学说不》
13、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初期是有用的。因为那时我们去发现可以进行研究的现象和变量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个案研究在早期的、理论形成前的科学研究阶段是有用的,但是在研究的后期,亦即对提出的理论进行特定检验时,它就变得毫无用处。在心理学中,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对理论检验没有价值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安慰剂效应在作祟。安慰剂效应是指人们有报告任何治疗对他们都有帮助的倾向,不管这种治疗是不是真的有疗效。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使我们不可以采用疗效见证来作为支持一个心理学(或医学)治疗的有效性。原因是安慰剂效应保证:不管什么治疗方法,都有可能获得有关它的疗效的见证资料。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14、根据你有多少(物理的和心理的)资源可用,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你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结果的方式行动。 ----《机器人叛乱》
15、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 ----《对伪心理学说不》
16、贝叶斯定理的讲解很棒,重要的是贝叶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记住那个公式:
后验概率=相似率×先验概率
贝叶斯与证伪的相关,意识到基础概率的重要。——培养“贝叶斯直觉”。
条件概率倒置:出现某种症状的确诊概率与确诊后出现某种症状的概率混为一谈。病人关注前者,医生知道后者。 ----《超越智商》
17、1、人们倾向于使用尽可能多的、容易获得的先验知识,把问题语境化。即使问题类型是形式的,只能通过无特定内容的规则来解决。
2、人们倾向于把问题人际化,即使在人际线索很少的情况下。
3、人们倾向于看到有意的设计和类型,即使在缺乏有意设计和类型的情况下。
4、人们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的叙述模式。 ----《机器人叛乱》
18、多数人的心智程序中并没有存储一些重要的概率理论规则,因为这些知识无法通过基础教育获得。简而言之,缺乏概率理论知识是一种心智程序缺陷,也是很多非理性思维和行为的根源。 ----《超越智商》
19、科学方法的原则:(1)科学采用系统证实主义的研究方法(2)它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3)它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 ----《对伪心理学说不》
20、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地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仰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 ----《对伪心理学说不》
21、对于那些在社会经济条件较低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而言,先天的生理缺陷和后天不良的环境因素会成为他们发展中的累积性危害因素。 ----《这才是心理学》
22、人类大脑通过进化发展出不断地搜寻各种既定模式的认知方式。我们不断寻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并寻找其意义。这种思维特征无疑是极具适应性的,但是它带来的副作用会让人们给随机事件赋予意义。这种行为模式时常发生在股票投资者身上。股票大盘以及各只股票的走向不断受到一些不可预知事件的影响,但这些随机事件对于公司的分红(股票长期价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并无影响。投资者试图对这些随机事件进行解读并做出反应,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错误的。有一些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阈限非常低,任何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过度反应。这种为随机事件寻求解释的心理倾向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进而减少了长期收益。 ----《超越智商》
23、科学家认为终极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24、要将一个研究成果认定为确定的科学事实,可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25、可证伪性越高,预测越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受青睐。 ----《对伪心理学说不》
26、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27、操作主义: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28、宁可犯太过挑剔的错误,也不要被相关数据所欺骗,误认为两个变量有因果关系。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