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社会心理学》
2、要通过说服来使个体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我们最好改变个体对于具体习惯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
3、所谓自我妨碍,简而言之,就是人会给自己制造麻烦,来为可能的失败准备理由。 ----《社会心理学》
4、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
5、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社会心理学》
6、处于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更高。那些认为其关系不平等的人往往会觉得不舒服:占了便宜的一方会觉得内疚,而被占便宜的一方会感到愤怒。 ----《社会心理学》
7、友谊和爱情根植于公平交换回报之上。 ----《社会心理学》
8、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态度时,态度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通常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这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关注自己内在信念的方法:让他们自我知觉。 ----《社会心理学》
9、把好运和美德、厄运和不道德联系起来,能使幸运的人在自豪的同时,也不必对不幸的人承担责任。 ----《社会心理学》
10、只有当权威在场时专制管理才是有效的——因为人们不大可能内化被迫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11、当我们通过某个人的行为来评价这个人的时候,很多时候会不自觉的联系到这个人的人品或者性格上面去,而忽视了环境对这种行为的影响;但是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往往以环境为借口,而忽视了内在造成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12、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 :1、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2、个体属性层面(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自尊); 3、个体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 ----《社会心理学》
13、我们会低估心理免疫系统的力量,并且因此倾向于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社会心理学》
14、如果个体没有负面的特性,熟悉度会产生吸引力及好感。 ----《社会心理学》
15、当毛毛虫变成蝴蝶时,它认为自己‘小’时候是蝴蝶而不是毛毛虫是很正常的。成熟对我们所有的人撒了谎。 ----《社会心理学》
16、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
17、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社会心理学》
18、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 ----《社会心理学》
19、如果他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相似,我们会觉得得到了回报,因为我们假定他们也喜欢我们。我们尤其喜欢那些被我们成功说服,从而开始认同我们观点的人。 ----《社会心理学》
20、行为改变态度。人们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之看起来与行为一致。当行为与态度不同时,人们会通过改变态度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当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
21、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了决定,就会坚持到底,即使有时候坚持的是错的。 ----《社会心理学》
22、我们不仅仅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社会心理学》
23、说服过程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它所激发个体的思维反应方式。我们的大脑并不像海绵一样能吸收干净所有侵入其内的东西。如果信息唤起了我们偏好的想法,那它就会说服我们。如果它促使我们想起相反的观点,我们可能就会固执己见。 ----《社会心理学》
25、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人们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使然。 ----《社会心理学》
26、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 ----《社会心理学》
27、婚姻促进幸福感的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已婚者更可能享受一种持久的,支持性的,亲密的人际关系,且更少的感到孤独。还有一个更实际的原因,婚姻提供了配偶和伴侣的角色,这可以提供自尊的额外来源。 ----《社会心理学》
29、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