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朱熹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朱熹《朱子语类》
●朋友,以义合者。 ----朱熹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朱熹:“天地之所以为性者,寂然至无,不可得而见也。人心之所禀,即天地之性,故曰‘天性,人也’。人之心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机也。天之所以动、地之所以静者也。此机在人,何所不至?为尧舜、为桀纣,同是机也。惟立天之道以定之,则智故去而理得矣。” ----《黄帝阴符经》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朱熹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才会有地位,才会受到众多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的尊重与爱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 ----朱熹《四书五经》
●蹉跎莫谴韶光老。 ----朱熹《四时读书乐》
●诗人们的敏感与善感,诗人们的多情与多思,为秋的悲凉与萧瑟,做了最好的注解。“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那是朱熹的悲;“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那是陆游的悲;“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那是曹雪芹的悲。我还是喜欢易安的“说不尽,无穷好!”。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产,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熹《朱子家训》
●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 ----朱熹
●阳明学派思想重点在于“致良知”,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在日本及东南亚都引领起哲学思潮。 ----王颖《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
●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 ----朱熹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和风山川秀,佳气度吉祥,何处满城春,稚子见天真。 ----朱熹《丁亥年作于景德镇》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朱熹《朱子全书》
●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朱熹
●《诗经·大雅·行苇》有这样一句:“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
●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朱熹《茶坂》
●十年浮海一身轻,
归对梨涡却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
几人到此误平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朱熹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朱熹《近思录》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