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干 描述的这个理想统治者的特殊素质,在《论语》里叫做“君子不器”。....
这种人业无所专,不是专业人才,处理具体事务不太在行,但可以统筹调动各种人才。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2、只有当强弱对比缩小的时候,博弈才会产生,各自争取各自的利益,在反复磨合之后终于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所谓天赋人权从来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这样的博弈过程中艰难争取来的。这样的关系正是正义的一大基础,亦即将他人或多或少地当做对等的人加以看待,契约观念正是由此产生的。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3、人数往往和理性成反比,也就是说,在人数越多的时候,理性也就越少。 ----《春秋大义》
4、儒家的“礼仪”正是造假的最绝妙的技术,它以森严的等级秩序(外在的和内在的)把统治者高高地架在空中。是的,这个统治者也许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但当他端坐在高耸入云的金銮殿,穿着和别人迥然不同的华贵衣着的时候,“仪式化”给他带来的万丈光芒往往使仰望的百姓们崇敬不已。嗯,当我们在午夜的长街仰望一支巨大的霓虹灯时,我们是看不到灯管上的灰尘和鸟粪的——这就是“礼仪”的一个重要意义。 ----《春秋大义》
5、禁忌越多,自然说明见不得人的东西越多。 ----《春秋大义》
6、面对无法解答的问题,人类通常的做法:1、归于神。2、按事物发生的时间次序来搭建因果关系。 ----《逍遥游》
7、只要肯用心,从同一部经典中可以得出多种多样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并用以支持各种现实的政治意图。 ----《春秋大义》
8、常有人说,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真是句至理名言。 ----《孟子趣说》
9、禅宗的方法是,永远不会用肯定的手段让你局限于对一个事物的理解,而是用否定的方式,告诉你这个不是,那个不是,最后剩下的,就是了,这和不立文字的理念是共通的。 ----《八戒说禅》
10、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眼睛很少会是雪亮的,当然,使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自己有着雪亮的眼睛,这对统治者是大有好处的,人民群众往往会在这种盲目的自信里用他们“雪亮的”眼睛追随着聪明的统治者手指的方向,哪怕那个方向正通向悬崖峭壁。 ----《春秋大义》
11、根据柏拉图更为详细的记载,普罗米修斯不止盗取了天火,还盗取了用火和纺织的技术给人类。但是科学技术不但不是第一生产力,反而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祸端。“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是《庄子。天下》告诉我们的,看来搞技术的人一定是富于机心的人,我们对理工科出身的人一定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12、好习惯都是逼出来的;坏习惯都是惯出来的。 ----《周易江湖》
13、饱含气势的武断语言往往是成功演讲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说的内容要迎合听众的口味,而无所谓是否禁得起严格的检验。 ----《八戒说禅》
14、清官们正因为觉得自己不爱财、不惜命,毫无私心,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做起事来便了无顾忌,于是草菅人命者有之,祸国殃民者有之,老百姓们看着他们生活之俭、执政之勤,再加上那一脸的正气,也就只有感动的份,哪还看得见有多少滔天大祸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春秋大义》
15、嫉妒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也是人类争取平等的心理动机。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16、道家是“以无招胜有招”,只有寥寥的基本方法论而已,因循而不守旧。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17、每个人的思想不过是生命中积累的偏见的集合。 ----《逍遥游》
18、人们普遍都有信仰偏见,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结论。 ----《八戒说禅》
20、在权力场上,作贪官乃是保全自己的一种有效手段,适度的贪更容易让领导对你放心。 ----《春秋大义》
21、如果我也可以有一个梦想的话,那么我的梦想是,一切存有争议的问题都可以拿到一个平台上作公开而充分的讨论,任何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参加讨论,并且可以认真地倾听并思考每一位讨论者的发言。除了不可以进行人身攻击以及必须遵循逻辑之外,讨论不受任何限制,无论是政策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无论是敌对的国民还是陷于误会的好友,都可以在这里,在所有的观众面前开诚布公。没有人审核他们的权利,没有人剪辑他们的发言,没有人制裁他们的立场,也没有人要求任何一场讨论都必须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22、《老子》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目的是教导他们如何治国。《老子》不是写给被统治者看的,不是写给弱者看的,不是写给loser看的。这本书里面没有心灵鸡汤,没有阴谋诡计,没有神仙上帝。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23、几乎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 ----《八戒说禅》
24、人们如此渴求着正义,而所谓正义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并且总是混沌的、模糊的,屡屡经不起合乎逻辑的追问。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25、无论是个人的提高还是社会的进步,内因的作用通常都微乎其微,而外因的作用却至关重要——人总是被逼着往前走的。 ----《孟子他说》
26、明智之人,都懂得“形势比人强”。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27、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在大众被广泛传播的思想,只要长时间地发展下去,最后的样子都会差不多——都会形成2点共性,一是神灵保佑,一是偶像崇拜。哪怕某种思想最初甚至是明确反对神灵保佑和偶像崇拜的,最后一样也会落到这个套路中去。 ----《孟子他说1》
28、有一个明明显而易见的事情却常常为人熟视无睹,那就是从《老子》的文本本身看“道”与“德”的关系,其实看不出这是一组成对的概念——反例譬如通行本第三十八章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发展顺序讲,“德”后于“道”,先于“仁”;从好坏的角度讲,“德”比“道”坏,比“仁”好。所谓“道德”之论,绝大部分是被后人附加上去的,并非《老子》的本旨。历代研究者为了弥合这个矛盾,便着力于分析“德”的多重含义。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29、正义的核心是公平。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30、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规范出严密的社会等级,我们几乎可以用“官本位”这个现代词语来解释“礼仪之邦”的真正涵义。可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不正是“平等”的反面吗? ----《春秋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