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大部分不幸也许都有补救之法,但其中最不幸的却无药可救,那就是人类的冷漠。
2、我时常自勉的一个目标是:我在有生之日,要极力学会自立,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不去增添别人的麻烦。
以宗教上的说法来表示就是:带笑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 ----《海伦·凯勒自传》
3、也许人类的悲哀便在于此,拥有的东西不去珍惜,对于得不到的却永远渴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5、青春的光辉是如此灿烂,令人不敢直视,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真叫人羡慕。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6、曾经我因为没有鞋子而哭泣,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个人,他没有脚。
8、我们分明是不一样,能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互相不一样。不是感觉不一样,而是使用感觉的方法不一样。只是为了找到超越感觉的智慧而展开的想象力和勇气不一样而已。
9、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怀才不遇,而且我们的踌躇,犹豫。将自己定位为某一种人,于是,自己便成了那种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0、夏日流逝,用什么来安慰我的寂寞,惟有那绚丽多彩的秋叶 ----《海伦·凯勒自传》
11、与其说“知识就是力量”,不如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广博精深的知识,就可以分辨真假善恶、区分高低优劣。掌握了标志人类进步的各种思想和成就,恰如摸到了长久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如果一个人不能体会到这脉搏中跳跃的人类伟大的愿望,那他就无法懂得人类生命的和谐乐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2、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昧追求。
13、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就会有另一扇就会打开。但我们经常盯着那扇关闭的门,而对新开启的门却熟视无睹。
1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超能力去预知未来、回到过去,我们也不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很多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才体悟生命是多么的美好,才开始责备自己之前不好好珍惜生命。但又有多少人在他们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想着要好好享受生活,感谢生命,而不只是无穷无尽的抱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5、视觉的敏锐度不在于我们能够看到多少,而在于我们内心的感觉。 ----《The world I Live In》
16、当一个人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而广泛涉猎各种内容的书籍时,脑袋里很快就会被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塞满,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筛选,阅读的内容越多便越有可能会带来一种危险的混乱。它会让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内在的焦虑与混沌之中,让心灵超载。没有头绪的阅读,也许会增加知识,却未必能够增添智慧。知识使人进步,而智慧使人得道。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未必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7、当一道快乐之门关上了,另一道门会随之打开。但是,我们常常眷恋着那道关上了的门,而看不见另一道门已经打开了。
18、我没有触摸过星星的轮廓,也没有触摸过月亮的光辉,但是我相信,上帝在我的心中点亮了两盏灯:一盏大的用于白天,一盏小的用于夜晚 ----《The world I Live In》
19、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但是也充满了很多解决克服的方法。(1月23日名言)
原文:Although the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full also of the overcoming of it.
20、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的心灵对话。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1、Life is not a great adventure or nothing
生命要不是一场大冒险, 要不然就是一无所有。
22、当我们尽力而为时,我们从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奇迹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或是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
23、我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成年时都能突然聋盲几天,那对他可能会是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更加懂得视力之可贵,寂静会教育他懂得声音的甜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4、只要有信心、恒心与毅力,人类的潜能往往能达到某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情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5、心还在,希望便不会消失。
26、世上最好最美的事物是看不到甚至触摸不着的。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
27、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学到真正的东西 ----《海伦·凯勒自传》
28、有时我会想,也许最好的生活方式便是将每一天当做自己的末日。用这样的态度去生活,生命的价值方可以得以彰显。我们本应纯良知恩、满怀激情地过好每一天,然而一日循着一日,一月接着一月,一年更似一年,这些品质往往被时间冲淡。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9、领悟应该比理性的分析更为重要
我的意思并不是反对要对名著作透澈的理解,只是反对那些使人迷惑的无休止的评论和批评,
因为它们只能给人一种印象: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观点。 ----《海伦·凯勒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