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钱穆名言大全
日期:2018-04-16 22:26:02 作者:钱穆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钱穆名言大全

  1、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向来只闻劝 人读书,不闻劝人游山。但书中亦已劝人游山。孔子《论语》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即已教人亲近山水。读朱子书,亦复 劝人游山。君试以此意再读孔子、朱子书,可自得之。太史公著《史记》,岂不告人彼早年已遍游山水。从读书中懂得游山, 始是真游山,乃可有真乐。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3、西方又有一问题,就是:“历史需要文学吗?”这亦可从《史记》得到充分答案。可以说,最高的文学就是最高的历史。前面已经谈到“文章同史”,且《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都是真实的,都是活的、生动的。并且从文学作品来说,“描写人物”难于“创造人物”,《史记》是极为形象生动地来描写人物…… ……故太史公在《史记》中所写之酷吏、货殖、游侠及封禅诸作,都是为了发抒自己感慨,但全是如实的信史,富有情感,且把自己也加入进去,却公证而不偏私。 ----《中国文学史》

  4、文学的创作难,模仿则容易发生毛病,但讲文学亦得有模仿。建安文学是有其清新面貌,但后来模仿它的,却变坏了、杂了,因此又得有文学的翻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面貌,但并非全是白话文的变化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该看重曹氏父子所领头的建安文学的。 ----《中国文学史》

  5、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敬意。 ----《国史大纲》

  6、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晚学盲言》

  7、先得其异同,乃始有是非可判。
故立法当以民为本,不能任于民。所谓“权在民能在政”是也。 ----《晚学盲言》

  8、近人论学,好争汉宋。谓宋儒尚义理,清儒重考据,各有所偏,可也。 ----《庄老通辨》

  9、礼之主要内容,即是宗法,富自然性,与政府制定法律强人以必从者不同。 ----《晚学盲言》

  10、亭林的学生潘耒次耕曾为通儒定下了一个标准。他认为:通儒必须要有匡时救世的心术,要有明体适用的学识,在著述上,要有“纵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的具体表现。 ----《中国文学史》

  11、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12、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国人为人生一切活动皆本预期内在之性,而人性则禀于天,故在人生中即涵有天之一部分,而与天为一。故曰,通天人,和内外,实即融为一体。 ----《晚学盲言》

  13、当时曹操已受汉帝之封为魏王,封地并赐九锡,照老例,他所写的《述志令》应该庄严端重,曹操却写得轻松而有亲切感,正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一般。按照当时外交辞令,应合乎当时政治文体,是要下令的,但他只是“述志”,只谈些从年轻时期起的生活琐事,不成其为令,讲述自己赤裸裸的一生,以朋友口吻闲话家常,却成了一种风格与前不同的新文学。 ----《中国文学史》

  14、闲暇文化之母

  15、论理学家之勤读生涯,已远逊清代乾嘉诸儒。而君今日读书,又勤奋逾清儒。生活清苦,营养短缺,此何可久。今日吾侪得此江边闲坐,亦正是一小休息。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16、从知厚积而薄发,急速成书之终非正办也。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17、人类所能到达的有限真理之最大极限,即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然而此种真理,实在少得太可怜。若硬要我举述,我仅能勉强举述一条,恐怕也仅有此一条,即人生总有死。 ----《人生十论》

  18、若论中国,则 家塾党庠自汉代已遍国皆是,所教皆以修身为本,知修身即知重名不重利,重公不重私,此可称为乃是一种人文教育,于今效 西化之所谓国民教育又微有辨。果论中国社会之文化传统,心 理积习,实皆自私塾奠其基。此层乃不可不深切注意者。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19、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在农人每见其业之可以相同而为群,而业工者则每感其为分别而成孤。 ----《晚学盲言》

  21、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2、惟为学先必有一种超世绝俗之想,弟性情忠厚,可以深入,因诗文皆本原于性情也。若不能超世绝俗,而只有此一番性情,亦终不免为俗人。从来能文能诗,无不抱有超世绝俗之高致,弟于读文时试从此方面细求之,若于此有得,则志气日长,见识日远,而性情亦能真挚而醇笃。文学之一方面为艺术,其又一方面为道德,非有艺术心胸,非有道德修养,则不能窥文学之高处,必读其文为想见其人,精神笑貌,如在目前。则进步亦自不可限量矣。 ----《中国文学史》

  23、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源之可靠性愈大。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5、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凡一百三十篇,计共五十二万余言。《史记》虽然是记载真实历史的史书,所谓“文章同史”,所以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俗语说:“千古文章两司马。”或说:“文章西汉两司马。”也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如有人问汉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哪部?则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 我人从《史记》这部书已可解决有关西方文学的难题。西方人一直认为道德意识是不能加进文学中去的。如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无不有如此想法。自从《史记》面世以后,其书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却并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即如我国的屈原、杜甫等大家,亦是把道德思想融入于其文学作品中。在文学中可以将道德与人生合一,讲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记》讲的是整个时代的大生活。 ----《中国文学史》

  26、讲历史,便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7、我们看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理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8、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9、我们谈《唐六典》的,仍不应仅当它是一部历史书,为记载唐代现实制度的书,而应同时当它是一部理论和思想的书看。因唐代人对政治上的种种理论和思想,都已在此书中大部具体化制度化了。制度的背后,都应有理论和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0、目前的世界,似乎对外尽在找敌人厮杀,对内又尽在努力求脱卸此一身重铠,同时亦尽在坐立不宁寝食不遑的心情走向病狂之路。 ----《湖上闲思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钱穆名言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