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里尔克问他(罗丹):“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身后是喧嚣红火的尘世,眼前,通往孤独的小道上,正大雪弥漫。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一个组织--无论是国家或企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一定会出于本能,主动地寻求变革突围,这时候,激进或渐进成为两条可选择的道路。耐人寻味的是,在晚清和民国晚期,统治者都选择了激进道路,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加快了灭亡的速度。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然而我又隐约地知晓,青春和孤独,成年的孤独,中年乃至老年的孤独,都是一些症状不同的疾病。每一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孤独。你无法返身拾回你的过去了。你必须沉浮在现在的时光之河中,捞取另一份生活的感悟和失落。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1959年9月22日,李普曼在他的70岁生日宴会上说——“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昂贵的物品是自由与理想,它们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可以被出卖的,而自由与理想,也不可被相互出卖。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诗歌从来有记录历史的传统,比讴歌与诅咒更重要的是记录本身。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在某个时间段人就是没办法自证的,人不要太焦急,被误会啊,被打击啊,被泼冷水啊,只要不被肉体消灭掉,都是有机会证明你自己的。 ----吴晓波
●能读到好的诗歌,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我回到杭州当即去买米沃什的诗集。此人生于乱世,少年时参加华沙起义,目睹20万人在两周内一一死去;青年时叛走他国,被族人视为“无耻的背节者”;壮年时暴得大名又长期被美国人怀疑是“苏联鼹鼠”,到死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是波兰人还是立陶宛人。可是,在晚年他却还能够写出那么干净的诗歌。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每次到大学做活动,几乎都会被问及一个问题:“您能否为我们推荐一些书?”
到这个时候,从来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不了解你的知识背景、深度和兴趣,即便是财经类图书,也无从推荐起。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一头撞进当当或亚马逊,通过口碑评论的路径找出几本读起来,读着读着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对于入了门的读书人来说,选书是一个经验活,如服装设计师看模特,瞥一眼便知三围、气质,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料有趣,速翻几页便一目了然。而书与人也有投缘之说,有些人的文字你死活读不进去,有些人的书你一读到就好像至尊宝遇见紫霞仙子那样:“咦,千里万里,你真的在这里。”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创业是一个幸存者的游戏。所有的创业者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就如同一幢房子,很可能会突然着火,在熊熊烈焰中,你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抢出来的唯一财产,不是椅子、电器或账本,而是你的信用。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所以,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所谓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吴晓:我们之间沟通还像好多年前一样非常困难,你不会意识到这是很可悲的,没想过多少年的磨合让你能够学会避让,学会成熟,学会珍惜,因为你拒绝一切知错就改的观念,更有人让你在自我的环境中生存,被迁就。在多年的磨合里面两个人都不想变与即使一个人改变另一个人抵触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的相处必须适可而止,再多的付出都是一种不自量。一个人是多面的,不能简单的好与坏,善与恶来区分,一个在鼓励或总是被发现优点的环境里她能表现出来温柔,体贴,不骄不躁,但在一个一次又一次在同一个问题纠结不开的环境发狂,一个总是被指责,被挑衅,处处是错的环境又会逼成急躁易怒想放弃的角色。可能只要是我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爱,只是不得不绑着相互伤害。
●在这个现代的都市中,我们的孤独只因为我们往往互怀戒心,只因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恍惚和恐慌。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5. 电视台和自媒体出现很两极的东西: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做的高大上,越来越高大上,灯光啊,情节啊,包括嘉宾啊。视频里超级屌丝化,屌丝男士啊什么的,叫AV女优来拍,游走在特别低级的边缘地区。这两个完全是两个世界。 ----吴晓波《锵锵三人行》
●在我们这个国家,最昂贵的物品是自由与理想。它们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可以被出卖的,而自由与理想,也不可以被互相出卖。
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能否自由地支配时间,你能否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你能否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你能否自由地与富可敌国的人平等对视,你能否自由地抵制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能力。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我现在每年买200本书,也就是每年在家里添一个双门书柜,书籍让我的居室和生活拥挤不堪。望着这些新旧不一的“朋友”,我终于发现,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单调的年代,也许没有一个年代的人、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们——像我们这样的五谷杂粮、精粗不弃,为了求得寸及的进步,我们愿意接受所有的文明形态,这是一个转型年代的特征,我们在思想上左冲右突,其慌乱和惊心宛若物质生活中的所有景象。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我知道这是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年代”。睿智的加尔布雷斯在1997年把这个年代称为“自满的年代”,他认为,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为自身长期的福祉设想,他们通常只会为立即的舒适和满足打算。“这是一种具有主宰性的倾向,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如此,更可说是人性深层的本质。”而要摆脱这种宿命,加尔布雷斯的答案是“自我救赎”,你必须在自满与自省之间寻找到心态的平衡。于是,对理性的崇尚与对知识的渴求,变成了仅有的拯救路径之一。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金钱的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过程。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历程。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和生命态度的某种投影。在所有的人间故事中,把人引向毁灭的不是金钱,而是他本人的作为,金钱在人类悲剧中所起的作用,从来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 ----吴晓波
●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要实现卡尔维诺的这一认知进化,绝不是从一次阅读到另外一次阅读的过程,其中,必须加入日常生活的琐碎、磨难和喜悦。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在夕阳的企业和夕阳 的人。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与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战场上乱碰运气,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业里,咬碎牙根,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中国的成长高度,并不以所谓的“全球第一高楼”为标志,而是以我们的思想为标准。我们的书单决定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向一个辽阔的未来。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清晰别意独自流,呼啸季风处处来;吴晓儿郎身心惫,怎见君来道一别。
●「冀!」该不会真的要她穿那套上礼堂吧?吴晓彤赶紧提出反对,「那件礼服腰太细了,我看了就知道我穿不下。」 「你当然穿不下。」黑翔冀的笑意里有著冷冷的嘲弄,「再过两个月,你的身材会让你连睡衣都穿不下。」 吴晓彤倒抽了口气,脸色蓦然刷为惨白,「你……」冀知道了?!她瞒得那么辛苦,连约会时也仅量避开她反胃的征兆,况且他们从她回国后并没有同床,为什么冀会……
●人生的路,有的时候越走越窄,有的时候越走越宽。但每一次选择,都注定意味着无数的错过。 ----吴晓波《我的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