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苏东坡的格言
日期:2018-0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于苏东坡的格言

  ●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有口会讲话,徐庶不语是白说!
赊账好比三结义,讨债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店不赊账,而是本小利钱薄! ----作者不详《民间小说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一生闪耀,一生流离。 ----《苏东坡传》

  ●真诚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林语堂《苏东坡传》

  ●由于出版社和我都还有基本的廉耻心,因此也不可能加上:"最受期待的新锐作家","20世纪末闪亮的文坛彗星","让莎士比亚点头微笑的创作者","李白终于后继有人了","苏东坡你怎么哭了"之类的头衔。 ----痞子蔡

  ●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
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 ----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猜关云长起码重100公斤,因他的情深义重,还有那一身高强武艺;苏东坡应该在70公斤上下,先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后有排除万难精神,病恹恹如何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荆轲重55公斤,偏清瘦,气质特异,故力虽较不过秦王,但精神万古流芳;杜甫重65公斤,其中60公斤都在心脏,装满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经历由盛转衰的惆怅;贺双卿重35公斤以下,一个将词填在花瓣落叶上的女子,总是给人飘飘欲仙的想象;柳如是重40公斤以上,身为女子,却有不输男人的气度和情怀,过于柔弱的身体想来无法支撑她人生的精彩跌宕;而纳兰容若,重21克。 ----《纳兰容若词传》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生活的许多是非曲折,不是用来纠缠,而是一种迎接和体验。让更多的轻松化解局促,用更多的淡然化解紧张,生活免不了许多的烦恼琐碎,不必畏惧,平常处之,随缘随喜,随他来去,都说人生豁达很难,但生活总不能输给纠缠不休。苏东坡有句提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间佛教

  ●「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的微笑。…「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个个人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坟墓的影已染着我们的残年。」 ----梁遇春

  ●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才可能从理想变成现实。这里说的“优”,是优裕的优,不是优秀的优。也就是说,做学问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官;做官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学问。在这一点上,做得最漂亮出色的是宋代文人。你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哪一个不是做官、治学两不误?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官也是做得极好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和大他15岁的苏东坡不同,他不认识那么多政坛巨星和学界名流。讲他的生平事迹实在干涩了点。少年关心国家,喜谈当时事,是个愤青。青年不愿迎合权贵,喜欢不顾场合的喝酒,意气用事,是个老点儿的愤青。到晚年,想一想自己一辈子,也没有很好地为国家服务,当些个小官也没啥干下去的信心。于是办个退休,去苏州养老了。 ----阿杰《千古悼亡犹费词》

  ●寂寞,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是使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成熟了----和古今往来往来许多大家一样,成书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重生,成熟与穷乡僻壤,成熟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突围》

  ●我们现在引用陶诗这一句的时候,都说“悠然见南山”,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在较早期的传本里,“见”字却有作“望”的,例如《昭明文选》卷三十(题作《杂诗》),及《艺文类聚》卷六十五所收录的,都作“悠然见南山”。宋代的苏东坡大概也看到有作“望”字的传本,所以他比较“见”、“望”二字的优劣,曾说过: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这是说“见”的好处自然,没有刻意用力痕迹。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的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林语堂《苏东坡传》

  ●竹子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而且挺拔秀丽、高雅柔美,和松一样四季苍翠,和梅一样傲雪耐霜,质朴无华高风亮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讴歌。白居易曾作《养竹记》,他说:“竹似贤,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固以树德,直以立身,空以体道,贞以立志”,君子由此而思“善建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以竹之节操品性为修身立命的典范。苏东坡更是对竹一往情深,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在园林中,除了在凉亭旁种竹之外,用竹建凉亭,追求清丽高洁的雅趣,亦深得世人之欢心。 ----《百度百科》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林语堂《苏东坡传》

  ●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竹杖芒鞋轻胜马」,你一听都为苏东坡心疼;乌纱帽不在意了,功名利禄当作过眼云烟了,心里明明痛的要死,但还是必须什么也都不在乎,因为这些再在乎也都不会再回到自己身边了。

  ●语文老师问一学生:“为什么人们通常把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又称为苏东坡?”?
学生答道:“因为他烧的东坡肘子味道鲜美,中外驰名,所以大家就叫他苏东坡,而忘掉他的本名了……”
老师……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林语堂《苏东坡传》

  ●刘邦的面,刘邦的心,比较别人特别不同,可称“天纵之圣”。刘邦对黑字的运用,真是“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厚字方面,还加了点学历,他的业师,就是三杰中的张良,张良的业师是圯上老人,他们的衣钵真传,是彰彰可考的。圯上受书一事,老人种种作用,无非教张良脸皮厚罢了。这个道理,苏东坡的留候论,说得很明白。张良是有夙根的人,一经指点,言下顿悟,故老人以王者师期之。这种无上妙法,断非钝根的人所能了解,所以史记上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公善之,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见这种学问,全是关乎资质,明师固然难得,高徒也不容易寻找。韩信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不肯几乎误事,全靠他的业师张良在旁指点。就像在学校中,教师改正学生习题一般。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诗可以兴、观、群、怨。
不知为何,观的比群的多,这很合理,创作本是孤独的。唱和之事每每在遣兴之际。
而怨的更比兴的多得多,前者从屈原以降,代代都可以找出一串串的名字,可以兴的诗人想来想去,也只有陶渊明,苏东坡,庄子这三数字

  ●苏东坡一次去到一个寺院,有报名号,主持以为是一般人,不太客气的说:“坐!”冲小沙弥说:“茶”!通过几句交谈,觉得东坡学识谈吐寻常人等,便说:“请坐!”又对小沙弥说:敬茶!当听说来人大名鼎鼎的苏学士,遂躬身说:请上坐!看好茶!后请求东坡题联。东坡不好推辞,便随手按主持的话写了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好茶。主持好不尴尬
苏东坡通过题联,讥笑主持,目的是讽刺寺庙主持趋炎附势。

  ●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宋代所有领军的人都是科举出身的文人,比如我们提到的范仲淹、韩琦、苏东坡等人,都曾经在陕西领军过。文人领军的形态,在对待整个战争态度方式上会不一样,他们不太会采取以力服人的手段去征服敌人,而是会采取尽量避免战争的方式。避免战争的心态跟一个主动去触发战争的心态比较,会形成非常不同的政治走向,所以我们在这里很清楚地看到宋朝的开国,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很特殊的文化风格,其实跟它很多的政治制度有关。 ----蒋勋《蒋勋说宋词》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余秋雨《突围》

  ●书法,非专业之业也。书法专业之业者是不能成为书法家的,历史上也没有一个专业书法家的。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任宰相;蔡邕任祭酒、中郎将;钟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献之任中书令;颜真卿任平原太守、礼部尚书、太子太师;柳公权是状元及第,太子少师;苏东坡是礼部尚书,更是大文学家;赵佶赵构是皇帝……书法虽讲究技巧,但要写出特色、写出气势、写出情趣来,没有渊博的知识、非凡的精神气质、不同寻常的经历、过人的悟性以及时代的底气的支持和江山之助,不能成功。 ----陈传席《西山论道集》

  ●同时又有一个人,心最黑,脸皮不厚,也归失败,此人也是人人知道的,姓范名增。刘邦破咸阳,系子婴,还军坝上,秋毫不犯,范增千方百计,总想把他置之死地,心子之黑,也同刘邦仿佛;无奈脸皮不厚,受不得气,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王,增大怒求去,归来至彭城,疽后背死,大凡做大事的人,那有动辄生气的道理?“增不去,项羽不亡”,他若能隐忍一下,刘邦的破绽很多,随时都可以攻进去。他忿然求去,把自己的老命,把项羽的江山,一齐送掉,因小不忍,坏了大事,苏东坡还称他为人杰,未免过誉。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林语堂《苏东坡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苏东坡的格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