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斯宾诺莎
●不要笑, 不要哭, 不要恨, 要理解。 ----斯宾诺莎《政治论》
●凡清晰判然地理解自己与自己的情感者爱神;愈理解自己与自己情感愈爱神;爱神者不会努力让神回爱他 ----斯宾诺莎《伦理学》
●我们皆因无知,才以为我们能够改变未来。要发生的事总要发生,未来像过去一样定不可移。 ----斯宾诺莎
●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斯宾诺莎
●每件事,每个事实,没有例外,都有原因,我们必须了解每件事都是必然发生的﹒ ----Spinoza《斯宾诺莎问题》
●人类最无力控制的莫过于他们的舌头,而最不能够做到的,莫过于节制他们的欲望。 ----斯宾诺莎《伦理学》
●骄傲的人喜欢见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而结果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软弱的心灵,把他由一个愚人弄成一个狂人。 ----斯宾诺莎
●对滥用荣誉和世人的虚荣抱怨得最响的,正是那些最渴望得到荣誉的人们 ----斯宾诺莎
●爱恋无非就是欣赏一样东西,与它联合而为一。
因此爱恋来自我们对于一件东西的观念和认识,那件东西显得越伟大,越荣耀,我们的爱恋就相应地越伟大。
有两条途径可以使我们解脱爱恋:一条是对某种东西取得更好的认识,另一条是发现爱恋的对象虽然被我们认为是某种伟大的,荣耀的东西,却接着带来更大的苦恼和灾难。
爱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让自己摆脱它。
我们的本性不能通过爱恋和联合这些东西而得到加强,因为它们本身就虚弱,一个残废人是背不动别人的。 ----斯宾诺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理健康》
●我本人的“善恶之彼岸煎饼”和“权力意志色拉酱”,属于真正改变了西方思想的伟大菜式,除此之外,黑格尔的“鸡肉烤饼”首先用了剩饭剩菜,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斯宾诺莎的“虾仁炒菜”,无神论者和无知论者都喜欢,而霍布斯鲜为人知的“烤排骨”做法,则仍然是个思维之谜。“尼采健身食谱”最了不起的是,赘肉一旦减掉,就不再上身,而康德的“淀粉论”则无此效应。 ----伍迪·艾伦《乱象丛生》
●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斯宾诺莎
●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感情。这宁可是说,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自然并非存有目的,最终因只是人类的想象。 ----斯宾诺莎
●人的情欲的存在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只是人们不能一味地受这种情欲支配,而是该去认识它,并用理性对之加以控制与引导。 ----斯宾诺莎《理智改进论》
●错误仅在于片断的和混淆的观念所包含的缺陷。所以就错误的观念作为错误的观念而言并不包含确定性。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自安于错误的观念,不加怀疑,我们并没有说他是确定的,但只是说他不怀疑,这就是说,他自安于错误,因为没有充分的原因足以使他的想象动摇。所以即使一个人坚持错误的观念,我们也决不因此便称他很确定。因为所谓确定性是指某种肯定的东西,而不只是疑惑的缺乏,反之,所谓缺乏确定性就是错误的意思。
凡是那些人们将名词与观念或将名词与观念本身所包含的肯定混淆起来的,大都相信他们能够欲求一些与他们的感觉相反的东西,只要他们能够仅仅在名词上肯定或否定与他们的感觉相反的东西就行了。 ----斯宾诺莎《几何伦理学》
●看来心灵鸡汤和励志读物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一个人只要觉得自己还有追名逐利的机会,那就励志。觉得没什么机会了,但还是心有不甘,那就鸡汤。这两种读物真的可以把一个凡夫俗子的一生一网打尽了,真正像斯宾诺莎那样平和宁静根本不是人们想要的,图书策划人们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 ----程雨城《纸上卧游记》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人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是不能把这种对外在资财和荣誉的追求看作目的,而是应该把它们看作手段,并加以控制。 ----斯宾诺莎《理智改进论》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他以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来示现,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原文:Ich glaube an Spinozas Gott, der sich in der gesetzlichen Harmonie des Seienden offenbart, nicht an einen Gott, der sich mit Schicksalen und Handlungen der Menschen abgibt. ----爱因斯坦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的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斯宾诺莎还说过一句:“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这话太硬了,我消化了好久。
他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柴静《看见》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 ----斯宾诺莎
●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斯宾诺莎《伦理学》
●理性能使人自由。 ----斯宾诺莎
●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斯宾诺莎
●谋求自己的利益是美德或者是正当的处世之道唯一重要的基础 ----斯宾诺莎
●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斯宾诺莎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宇宙在时间上有开端的(距今大约137亿年);广义相对论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的,且整体稳定(生造的常数来证明,这观点受斯宾诺莎“自因说,即世界其实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影响。 在1955年去世前承认这观点是错的) ----吉姆·霍尔特《世界为何存在?》
●斯宾诺莎斯:笛卡尔的继承者,完美地实现了笛卡尔的想法。他承认上帝,但他心目中的上帝不是基督教或者犹太教中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无所不在的实体。而且我和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这种人和万物一体的观点在中国哲学中很常见。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自贬者却也最接近自傲。 ----斯宾诺莎《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