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是人赖以生存的生机,就像万物赖以温煦的太阳。“火”在正常状态下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气、阳气,保证着身体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转。
火力壮的人会衰老得慢,抵抗外邪的能力强,他们的免疫系统可以及时侦察到癌细胞的蛛丝马迹……但稍有异常,“火”就成了消耗元气的罪魁。所以古代医家说:“捍卫冲和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体无“火”就没了生机,而人体上火就是消耗生机。在保火和去火之间把握一个尺度,才是高明的医师和高明的保健方式——去火既势在必行,又要谨慎从事。 ----佟彤《不上火的生活》
●“我们是以有血有肉的个人记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假如没有记忆的温煦,
太阳系第三行星上的我们的人生
难免成为寒冷得难以忍受的东西。” ----村上春树
●有些人,不必刻意铭记却住进了心里,时间的流逝仿佛是欲盖弥彰。记得身边的爱,那是撑起生命的光点,最后都将化成温煦的音符流淌在你的脑海。 ----陈徐青《暖歌》
●无论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如能再见,我的内心仍会翻江倒海,局促慌张。只是因为人与人命运行走至此,有了星球与星球引力和距离,我再多的黑子辐射耀斑日珥,你看到的不过是天空的一轮朗日,温煦暖人。若无其事,就是一些有故事的人假装洒脱的样子。 ----刘同
●“你是像春日一样温煦的 夏日一样清爽的 秋日一样沉敛的 冬日一样素净的一个人 你一笑就是五月 嘴唇是甜蜜的草莓色 露出两排山竹果肉般洁白的牙 ”
●钢琴如雨滴般响起,清脆悦耳,这不是欢快的曲子,节奏缓慢轻盈,一点一点如甘露般滴在我的心上,我的心灵像从枯枝里吐出来的嫩芽,吸进清新的空气,迎接温煦的阳光,跟随柔和的春风起舞。
●天启定定的凝视她,仿似看见当年那个经历了十万年轮回终归上古界的少女,洗尽铅华,笑容温煦。
他忽而感谢起这六万载生离的日子来,岁月如醇酒,再见面时,你如我记忆中那般美好,一如当初。
上古,你还能活着和我同归上古界,真的已是极好。 ----星零《上古》
●我何曾遇见你
虚妄中
你翩然而过
无言剪不断离愁
奈何浮生太过悲戚
微凉,似入骨
再见时
你清冷如斯
寒瑟抵不过温煦
怎知流年太过苍然
盼你,泪已潸
我愿离了韶华
待你归来
而归期遥遥
似静了光阴
恍惚
我粲然一笑
你拥我入怀
奈何永相思,
浮生永相偕,
世世永不离。
●没事时,喜欢像猫一样晒太阳,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混沌的,看不真切,就不会想太多,忘掉该忘掉的,只是眯着眼,感受温煦的阳光。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温煦的东南风吹皱海湾,是那种柔和的,平稳的晨风,带来遥远的海上世界的腥气,那气味把人送回时间的开端,将他与早先逝去的一切联系起来,此时,往日的不安,往日的不确定,又都一一出现。单尾帆船就停泊在那里,海风吹起来,我将再度解缆启航,待我横渡海面,避开渔栅的浮标和系索桩,抵达托利群岛外的红色浮筒钱。岩礁上聚拢的长鼻鸬鹚一定注意到我的经过。“那老家伙又来了”,他们会说,“又来绕过他的海角,又来征服咆哮的西风带”。我手握舵柄,再次感受海风给一条船贯注了生命力,再次嗅到往日的威胁,那些为我贯注了生命力的东西:海上世界残酷的美,甲壳动物的细刃,海胆的尖棘,水母的毛刺,还有螃蟹的利鳌。 ----E·B·怀特《重游缅湖》
●倾泻着的幸福,怕自己太富有。
温煦的阳光,冉冉升起的茶香,浓淡相宜的音乐。
静心、冥想。
爱,疼。赢取整个世界,输给你。
●孩子,你是我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我希望每一个接过这名片的人都能看到你的勇敢、你的担当、你的善良、你的温煦、你的卓异、你的丰富……我希望你无论置身何处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希望那尊重你的人会通过你而尊重你的母亲,你的祖国…… ----张丽钧《世界上没有白吃的苦》
●死亡与睡眠太像是两个兄弟,一个阴寒,一个温煦。 ----张怡微《我自己的陌生人》
●夜晚十分温煦,车窗玻璃放下半截。雅娜在梦幻中游累了,饱览了美好的憧憬,现在也休息了。不过,一种姿势坐久了肢体麻木,她时而睁开眼睛动一动,望一望车外,在明亮的月夜中,看见路边闪过一家庄户的树木,或者散卧在牧场上并抬头观望的奶牛。她换了个姿势,想重温一场恍惚的梦境;然而,马车持续不断的隆隆声响充斥她的耳朵,令她神思倦怠,于是,她重又合上眼睛,只觉得精神和躯体都疲惫不堪。 ----莫泊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