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死亡,也就意味着走向宗教。宗教为死亡美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中国历史上哪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不是打着宗教的旗帜呢?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杨秀清,装神弄鬼,颇类滑稽闹剧,背后却有极其深刻的人类集体无意识。 ----余杰《火与冰》
●大楚兴,陈胜王
●项羽于乌江自刎后,鲁地的儒生依旧硬着脖子奉项羽为正统。
不由得想到陈胜起兵时,孔子八世孙孔鲋于天命之年星夜投奔义军,后战死沙场。
●陈胜吴广曰:老师校长,宁有种乎?
●喜欢一个人应该是摆局布阵操戈练兵人仰马翻硝烟四起战火纷飞,双方狭路相逢斗智斗勇,如同十六国交战三足鼎立陈胜吴广起义般动荡,是思想和身体都能得升华的一系列战役。可以在短暂的调整中轻而易举地感悟出爱情的精粹,写下血泪的字句,章章绝才篇篇惊世。事后旁观者再去赏读一遍的时候都能受到当事人的感召。这才是喜欢一个人,相当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 ----刘麦加《她她》
●做教师的,如果连这种察觉都没有,终有一天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那时候,我们就会变成“失道”的一介独夫,落得个众叛亲离,为天下笑的溃败下场。 ----张华
●当我随口唱了一句 "what does the fox say"时。我机智的同学弱弱的回了我一句"大楚兴,陈胜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众喜,曰:”有狐,可食矣“遂分而食之。
●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三个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生为乱世百姓,生不由人,死不由已。如果能碰上一个清明的时代和一个清明的国君,那就是三生有幸了。实在遇上不明君,那就遇上一个诸如包拯海瑞之类的保护神清官。再不然就只有指望侠客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如果连个侠客都盼不上,那你就只有学陈胜大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拿起锄头扁担闹革命去。
中国古代读书人也有三个梦想:一帝王之师梦,其次是国家名臣梦,再次是隐士梦。如果连隐士或写不成隐士诗,那估计只有像蒲松龄那样写鬼故事混日子了。 ----月望东山《那时汉朝》
●陈胜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吴广曰:死国矣!陈胜曰:下次别用日语夸我
●一刀切的政令,试图以牺牲沿海的民生作为稳定的代价。东南沿海往往地少人多,实际上不可能依赖单纯的农业。比如福建,“田不供食, 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 十而九也。”
民众们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突然“被”政策性下岗,原来的渔业、商业都被紧急“关停并转”,政府却又难以解决再就业的安置问题,这就逼迫沿海民众面临陈胜、吴广般的“进亦死、退亦死”的囚徒选择。 ----雪珥《大国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