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它对宗教的伦理学进行诠释,儒学并不是一种宗教形式。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儒学发展成新儒学,即董仲舒儒学,极力将儒学信仰化和宗教化,并逐渐发展出儒教。此后,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将儒家主流思想延续下来,并对政治和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绝对的影响。 ----王颖《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董仲舒
●董仲舒“名教”思想,认为“仁义礼智”等“名”是“天志”即自然的表达,“圣王”根据“天志”赋予的“名”来“教化”人民,使人人“明其道”。这里的教化,即是使人人“破心中贼”,“明其道”就是使人人“致良知”。这就是董仲舒“名教”思想与阳明心学的一致之处。(注:名教思想包涵有上述“内圣”成份,但主要侧重于“外王”)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缺)。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囊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 ----班固《汉书》
●以心之名,得人之诚。 ----董仲舒
●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翻译:君子不隐暪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就发问,不会的就去学习。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朝时候,流行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说,国君受命于天,如果称职,上天会让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无道,就会更换代理人。当然,上天是讲道理也讲策略的,给犯错误的人出路,在改朝换代之前,会降下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直到确认这个人不可救药了,才会从他手里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务完成得出色,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鼓励他再接再厉。
董仲舒说,皇帝轮流做,然而,这种轮流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么,继承秦代的汉朝就是火德。
西汉末年,社会上经常流传着改朝换代的传说。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小道消息,说是某地某地出了什么怪事,预示着将要改朝换代了,汉朝的火运已经到头了,土德皇帝将要出现了。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董仲舒《春秋繁露》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
●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
●《诗》无达诂。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