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决定,以死相报,致死不休。
这种行为,不是愚忠,不是效命,甚至也不是报答。
它起源于一个无可争议,无可辩驳的真理:
士为知己者死。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冰霜』狛枝凪斗语录:
怎么会这样……太糟糕了……真是浪费……这样的结局真是浪费……早说了……要是事先跟我谈谈话就好了……难得的希望与希望之间的对立,却以如此消化不良的方式溃灭……后悔啊,真是悲哀绝望的感觉……但是啊……没关系啊!这点绝望还远远不够啊!就算是这点绝望……最后也不过是作为希望绽放光芒的垫脚台而已!垫脚台越是高,我们就能绽放越大的光辉……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啊! ----狛枝凪斗《超级弹丸论破2:再见绝望学院》
●"不管凶犯是抱着什么样的欲望去接近死者,人的本能是不会改变的。"慕剑云回应道,"对男人来说,谁不希望接触到优秀的美女呢?你们就算是和女人吵架,也会希望对方是美女而不是丑女吧?这就是你们的本能,和行事的目的性毫无关系。"
这简直就是无可辩驳的真理。 ----慕剑云《死亡通知单2·宿命》
●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你说配不上我而我却无可辩驳,不是因为我也这样觉得,而是因为我无法改变你的想法
●我们所有人对自由怯懦的爱,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努力生活是如何与我们般配—因为一旦自由降临我们,我们全会将其当做一件太新鲜,太奇怪的东西避之不及。 ----费尔南多·佩索阿
●我们之所以认为“偶发”论不能成立,主要是基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实际表现,也就是基于许多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一。锐意扩张。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不言而喻,日本要布国威的首要目标,就是一衣带水的西邻朝鲜和中国。 ----戚其章《甲午战争新讲》
●我们珍藏某件事物的原因在于,该事物承载了我们特定的感受。所以当他人珍藏我们的珍藏时,我们要么因为感受的不同而心生反感,要么因为感受的相同或者类似而进一步强化了事物价值的确信。最值得珍藏的是我们自己原创的事物,我们不仅拥有无可辩驳的解释权,我们对其的感受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自己一个在某一特定时空的感受,更是对我们整体的反应。一个人收藏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是怎么定义自己生活的意义。什么都不收藏或者随便收藏又随便抛弃的人,他们本来就不认为有什么事物是可以真正达到收藏的目的,不管是人类个体的感受,还是所有时空里全体人类的感受,对他而言都没有收藏价值。即从永恒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除了无用的垃圾以外再没有什么。
●如果传统战争是以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而告终的话,那么新型战争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尽可能少杀人,因为伤亡过多会招致舆论谴责。在新型战争中,双方不急于消灭敌人,因为面对敌人的伤亡,胜利的一方会遭到媒体攻击。如今的伤亡情况也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描述,而是无可辩驳的清晰数据。在新型战争中,一切战略部署都要以“博取同情”为原则。 ----翁贝托·埃科《密涅瓦火柴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几多英雄末路,就有几多美人迟暮。
一生一世一行人,”红尘“依旧看不穿,痴等风雪夜归人。
李商隐,谁能像他,有如此无可辩驳的情话?无可言语。
他的诗,一如他的名。也如谁睡梦里的新娘,还在笑掩微妆。
那么,为何不能是,”此情可待,追忆惘然“呢?
那么,我不要追忆,我要回味。
所以,春去秋来,我都在等你。
●在现代观看方式中,现实首先是外表——而外表总是在变化。照片记录外表。摄影的记录是记录变化、记录被摧毁的过去。作为现代人,我们都明白所有身份都是建构。唯一无可辩驳的现实——以及我们寻找身份的最佳线索——是人们外表如何。 ----苏珊·桑塔格《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