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到底有多亲,一组大数据可窥一斑。
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华尔街证券分析师玛丽·米克尔,曾发布过一份《2017年互联网趋势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用户平均每天投入到移动应用的时间约为31亿小时,其中,投入到微信中的时间约为9亿小时,占比29%左右。
目前在中国,超过10亿人在使用微信,也就是说,单人日均使用微信时长高达90分钟左右。
实际上,很多人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远超这个数字,许多年轻人都是重度“微信依赖症”患者。
与其说他们被微信绑架了,不如说他们面带着微笑,主动把时间和生活送给了微信。
就连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都曾感慨:“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太长,频率太高了。”
微信成了许多人的全世界
只要没漏掉一条微信,没漏看一个朋友圈,他们就会觉得“世界在手”。
一次,朋友给我发手机截图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他有几千条未读微信。
他说,跟工作没关系,大多都是朋友间的嬉闹,但他每条都会看,一条都不落下,就像得了“强迫症”,不逐条看完,心里就不踏实。
就这样,很多人的生活,被微信占满了,甚至取代了。
虽说,几个人在一座城市,但已好久没见了。
聚会之前,她欢天喜地的,可聚会之后,她沮丧地告诉我,不如不见。
一坐下来,大家各自拿出手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连寒暄的时间都省了。
可笑的是,他们面对面坐着,却在共同的微信群里聊起了天,就连点评菜品,他们都懒得开口,而是发微信到群里。
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和微信在一起,却吝啬于把时间给现实中的人。
原本,微信是为了加强与人沟通而诞生,可现在它的存在成了许多人的全世界,另一端连接的那个人,反而变得不再重要。
微信被赋予太多“意义”
微信占用了时间,也绑架了思想。
在微信的使用中,它慢慢被赋予了太多毫无意义的“意义”。
比如,不秒回的人,一定不爱你,不回信息的人,更是罪不可赦,哪怕他是偶尔为之。
这些“意义”,在要求人们做一个自动回复机器人,全年无休,时刻在线,只要有人发信息,立刻弹出回复“亲,我在呢”。
不得不说,这些“意义”,误导了很多人,而这些被“意义”误导的人,又用它们去绑架别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它们甚至有着一票否决的特权。
两人聊得很投机,分别时互加了微信。
对方想亲手做一个蛋糕,送给男朋友。
晚上,阿芳一看到信息,立刻着手回复,她录了长长的语音,却发送失败,微信提示,她已不是对方好友,因为没有及时回复消息,对方已经跟她说拜拜了。
显然,她没有通过对方的“意义”测试,可是阿芳真的打心眼里珍惜这份新友谊,遗憾的是,阿芳再多真诚,也没赢了“意义”,友情就此止步。
朋友阿宽说,微信聊天时,他最怕“表错情”。
原本,微信表情是用来活跃气氛的,可没想到,它们有那么多令他不解的含义。
可是,几个月之后,女孩就跟他说了“拜拜”。
他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朋友告诉他,对方觉得他不真诚,微信聊天时高冷又敷衍。
阿宽翻出聊天记录,让朋友帮忙“诊断”,朋友边看边摇头,阿宽的微信聊天,尽在雷区。
朋友圈出了他的“错误”,就像给了他一个个“红叉叉”,触目惊心。
在使用微信表情上,阿宽几乎没用对过。
ldquo;微笑”这个表情,阿宽以为表示了友好温和,没想到却是个“假笑”。
在他没使用表情的地方,依然是满屏“错误”表情。
例如“嗯”“哦”等词语,会让对方觉得,阿宽正一脸冷漠和不耐烦地看着屏幕。
朋友的一番“诊断”,让阿宽觉得很冤枉,明明他发微信时,总是带着满脸甜蜜。
在发送“嗯”时,他甚至对着屏幕隆重地点了点头,可是没想到,这些充满感情的语气词,到了对方那端,被演绎出那么多“坏表情”。
这实在有点讽刺,面对面相处时,你给予的热情真诚,始终敌不过微信帮你演绎出的“冷漠无情”。
微信正在套路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微信倾注了如此多的热情,拼命“解读”它,但它却并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变得更好。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着名理论,叫“邓巴数字”。
该理论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这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而深入交往的仅为20人左右。
在传统社会,我们深入交往的人,一般是接触最频繁的亲人、朋友、同学等,在人际交往中,这些是“强关系”,除此之外的,通常是“弱关系”。
和弱关系相处久了,人们会变得不擅长处理“强关系”。
微信的过度使用,正在将我们的“强关系”变成泛社会化关系。
一个微信号,最多可有5000名好友,许多年轻人的微信里,动辄几百上千个“好友”。
这样的好友群看似庞大,可当你想倾诉时,却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
在不知不觉中,那些“强关系”,都被你弄丢了。
同时,在微信交流中,那些洞彻微信“意义”和“表情”的人,令你欢喜,却不一定是“同道中人”,你深谙套路,却可能正在被别人套路。
它让你觉得拥有了更多好友,却只是变得更加孤独。
几年前,英国作家兼导演加里·特克曾拍过一个叫《抬起头》的短视频,呼吁大家放下手机,里面的每句话,都令人警醒。
ldquo;我有四百二十二个朋友,但我很孤单。我跟他们每天都说话,但没有一个人真的了解我。”
ldquo;我们乐于分享某次经历,但如果没人陪伴,快乐是否依旧?”
ldquo;我们身边的孩子们,自出生开始,就看着我们活得如同机器人,并认为这是正常的。”
ldquo;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从不在家。我和朋友们,骑着自行车,到处游荡。现在,公园里那么的寂静,让人心生寒意。”
靠微信和冰冷的手机屏幕,我们很难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有趣和温度。
是时候从手机上抬起头来,看看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成为你今天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