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拍得挺好看。
文工团的练功房里,穿着粉蓝粉红短T和黑色练功裤头的红色芭蕾少女,露着雪白的胳膊与长腿。但呈现在冯导的镜头里,倒也没有什么肉欲味。
或许是因为芭蕾这个舞种特有的傲娇气质吧!那些玲珑有致的身体、绷紧的脚弓、轻盈的腾跃,使得它所代言的青春,蓬勃的热力有之,挺拔的姿态有之,香汗的氤氲有之,不可被油腻化的态度也有之。
属于文工团的明媚色彩,原本是与70年代的黑灰蓝主背景色不协调的,所以这些少男少女的青春,就像被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高光,看上去十分美好。然而走下舞台之后会发现,这重美好是蒙了一层阴翳的。
片名叫《芳华》,讲述的却是一个悲剧故事。关于悲剧,坊间有一句定义: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而毁灭,恰好是《芳华》小说的原著作者、剧本改编者严歌苓最擅长的。在痛陈时代的荒谬罪恶与剖析人性的黑暗面上,她的笔力无人能及。
据说,《芳华》不是严歌苓的自主创作,是冯小刚先有了想法,才去找她合作的。理由是:他们俩都在文工团待过。
但是冯小刚似乎忘了,严歌苓这个女作家,写起人性之恶从来不会心慈手软,如果让她写,她会把美好秒得渣都不剩。果然,在原著小说里,我们看到的《芳华》是深度的幻灭。时代的群像,尽管涂粉抹脂,却没有一个是天使。
而冯导的电影里,《芳华》是镶着金边的乌云。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可是过往的岁月中,还是有些什么东西在闪着幽微的光。那才是冯小刚想要提取的芳华精髓。
对比原著小说,可以看到作为编剧的严歌苓也做了很多妥协。故事写得没有那么残酷了,但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也弱化了很多。
关于这一点,严歌苓曾表示:她是按照导演的想法,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由此可见,《芳华》虽然取材自严歌苓的小说,但展现的东西还是冯导的个人意志。
所以,小说里很多铺垫的内容被拿掉了。
就拿电影里的女一号何小萍来说,她的人设是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角色。关于她为何会在集体中遭到孤立和迫害,电影没能给出一个很好的前因。缺少了她性格成因的铺垫,使得后面她偷穿别人军装去拍照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变成了没脑子行为导致的咎由自取。
这跟综艺节目的恶意剪辑一样,视角是缺少善意的。
在小说里,这个在自己家里『地位还不如一条狗』的女孩,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离开家,当了兵,便可以逃离她的悲剧命运。没想到,她只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水塘。这是她幻灭的第一层心理基础。
后来,她成为英雄,精神却崩溃了,电影中也让人觉得不够说服力。精神病院医生给出的解释是:冬天里,一颗大白菜一直放在室外能保持完好,忽然拿到温暖的室内,一下子就烂了。
听上去也说得通,一个长期被人排斥和嘲笑的对象,忽然成了英雄,心理上的落差一时适应不了。
但是原著小说里,这重心理变化的成因却深刻得多。何小萍是在被动形势下,被舆论塑造成英雄的,这名头存在着水份,而她出于一时的虚荣,认领了这个荣誉,良知上却极大不安,才有了后来的精神崩溃。
时代荒诞而又真实的一面,在何小萍身上产生的作用力,被电影一笔带过,这也使得她的『发疯』缺少了深刻的悲剧性。
电影里男主角刘峰的悲剧命运,相较于何小萍,似乎表现得还要弱一些。其实他的遭遇,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关联更深。
在原著小说里,刘峰在经历了『触摸』事件后,不但遭到了上头审查,还被文工团全员批判。
曾经,他是大家口中的活雷峰,哪里有好人好事,哪里就有他,浑身上下找不到缺点。被安上『作风败坏』的罪名后,大家被要求站出来揭发他的『罪行』。于是,他曾经无私帮助过的那些人,纷纷背叛了他,一个个站出来说他的『坏话』,包括那个拿了他打的一对沙发去结婚的马班长。
严歌苓在小说里写:在那个年代,讲别人坏话,被大大正义化、荣誉化。
这是毁灭美好最强大的黑手,个体的力量与之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谁对抗谁倒霉。于是,在自保的前提下,人性中潜伏的恶被悉数激发出来。
关于这一点,冯导避开了。
小说里还写到:最难听的坏话,却是刘峰自己嘴里说出来的。
这短短一句陈述,带给我的心理震动却极大。一个人,究竟要面临怎样的绝望,才会被异化到这等自我唾弃的地步?才会带着一股秘而不宣的恨意想要毁灭自己?
刘峰的幻灭不同于何小萍。何小萍的幻灭只是放弃了这个虚伪无情的集体,放弃对自己的挽救,选择随波逐流。而刘峰的幻灭,是放弃自己的生命。先有了小说里写到的那个批判力度,才有了他后来想要舍身成英雄给你们看的悲壮心理。
但是,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规避政治敏感话题的顾忌,没能予以展现。大家只是无声孤立刘峰,只有何小萍一个人声援,同样也是一笔带过。这样一来,感动是有了,触动却很少。缺少了反思的作品,诚意不足。
但是不可否认,冯导拍得还是很好看,尤其是在战争场面的调度上。在原著小说里,关于战争的残酷,严歌苓只用了短短几句话。
她借何小曼(电影里改成了何小萍)的视角,透过一扇窗,望向野战医院驻扎的学校操场。
前一天,操场上还是密密麻麻列队等着上战场的年轻士兵。后一天,他们同样密密麻麻置身于操场,但却已是躺着归来。
这重对比的惨烈让人不堪联想。但是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收割人命如同收割草芥。
到了冯导的镜头里,这几句话换成了6分钟的实战,给了观众直面残酷的视觉体验。6分钟的激战,据说耗资700万,冯导过足了《全金属外壳》的瘾。子弹嗖嗖拖曳着火光乱飞,火焰枪所到之处,烈焰冲天。有人被一枪爆头,有人成为人体炸弹,血浆迸射如雨,残肢触目惊心。
惨烈的对比,则呈现在了后方的野战医院。前一分钟医生护士们才穿上洁白的白大褂,在病床上铺好雪白床单。下一秒,这些雪白上就染满了殷红的鲜血。
这是直男导演喜欢的表达方式,而严歌苓是个反战主义者,所以,两人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一个想让人血热,一个想让人心寒。
整部电影里,看上去最尴尬的,是文工团解散时大家流着眼泪醉酒当歌那一幕。没有舍友情深做铺垫,也没有战友出生入死情做渲染,靠眼泪与骊歌硬煽,让人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
说实话,这一场戏,我不知道冯导的创作意图。他到底是在硬拗一场青春告别仪式的造型呢,还是在暗讽: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某一些人的青春,并不需要另一些人在场。他们最会自嗨,他们从不反省,他们最擅长选择性遗忘……
如果是后者,倒是要向小刚导演致敬一下。但是纵观整体叙事风格,好像也不是。
同样的尴尬,还有游泳池那一场戏。要说画面好看,那是真好看啊!青春美好的身体,亮色泳衣,在蓝天白云下的碧水池里嬉笑、打闹,阳光下激起的水花晶莹如钻。
这是小说里没有的一幕,但这是冯导需要的青春证明。这种美好,给人以麻痹感,仿佛觉得一切过错皆可原谅。于是,反思被更加弱化。时代环境导致的人性变异,好似被轻巧地解释成了青春期的任性。
全片中,我最喜欢也是惟一一处落泪的场景,来自何小萍在草坪上的独舞。这是电影里最华彩的章节,其煽情力之强,不亚于在人心里扔下了一枚催泪弹。这也是冯导做为一个导演的厉害之处,他太懂观众的心理。
这一幕,很好地阐释了『把美好毁灭给你看』的悲剧精神要义。时光哗哗倒流,月光下独舞的何小萍,恍惚还是那个初进文工团时,在练功房里示范动作的耿直女孩。只有我们观众知道,她的内在早已被摧毁。集体的恶意、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卑劣,就这样把她连根拔起,扔在了时代的废墟里。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私以为,如果电影在这里终结,就是一个最佳Ending。情感冲击力最强,给人的感触也最深。但是冯导显然心太大,他还想表现那些被时代抛下的人,在命运强大的后座力下无力翻身的凄凉。
关于这一点,小说里把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写得很透,但是,电影篇幅不够,他没法讲圆这个故事。
郝淑雯帮刘峰出头那句国骂一出口,我还激零了下,想接下来是不是要手撕联防队了。结果倒好,她啪地甩出1000千块钱了事,还撕毁了刘峰手写的借据,与穗子一起无节操地调侃他,把他仅剩的尊严一锅端起。
那时的刘峰,看在人眼里,不再是一个悲情英雄,而像个耍猴的,可笑又可怜。
看到这里,我心说:如果这些桥段是反讽就好了。
不管怎么说,冯导把《芳华》这样的题材搬上银幕,也是尽力了。电影虽然距离我想象中的好还有不少的距离,但总还算是好看的。
扫描上图二维码,加入闺友读者群
和闺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