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回复 「早安」
每日一句 每天不同
今晚8:30-9:00
长按二维码即可参加直播讨论
防御机制的概念,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成分的一种心理操作。
什么是“不愉快”的情绪?人类有且只有四种基本情绪:愉快、愤怒、悲伤、恐惧。由此可见,除了愉快,另外三种都是不愉快的情绪,是需要被消除的。
其实所有的情绪都是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大家需要以有利有弊的态度去看待防御机制以及其所防御的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度的使用防御机制,其实也失去了很多这些情绪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和资源,让我们的心理能量变得不那么流畅了。
另一方面,毕竟我们的心灵对这三类情绪的耐受性还是比较低的,为了过的愉快一点,我们的内心会自动化的启动很多的防御机制去移除这三类情绪。
除了移除不愉快的情绪,防御机制也会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比如,保护关系,以及其他的现实功能。
咨询师寄语之前我用我的肉眼凡胎去看,发现每个人都有我无法理解的防御和行为模式。
经过十年的个人成长以及我对来访者的了解,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尊重,我看到每一个人最深最核心的部分都是美玉,然后我就明白没有人希望变成那个样子,所有人变成那个样子都是为了防御,而防御是为了活着,甚至为了爱。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核心都有相同的部分,不同的是早年的境遇、所经历的创伤、所获得的爱,于是我才真正地相信基督教的那句话:“不信上帝是原罪。”
翻译成心理学的话就是:不相信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愿望,这就是我们不能成长的原罪。
所以防御机制不是道德标签,没有好坏,我们的至少应该是中立的,甚至是包容和慈悲。这也是阅读这本书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为什么我要特地来分享这一部分,因为,心理分析有一种副作用,类似于“医源性的疾病”的东西。
不少人知道自己身上有一些不合理的或者发育滞后的防御机制之后,真的很恐慌甚至自我嫌弃,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内核是好的,是能量满满的,不能以慈悲之心理解所有防御机制背后的创伤和不容易。
同样,我们也要理解这种不相信和嫌弃,因为这些人也没有从养育者那里获得认同和无条件的爱。
防御机制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
我特别喜欢曾奇峰所说的:人是大自然的产品,而这个产品不完美,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半成品。所以,我们比动物要好一些但比神又要差很多。
故而,我们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一来它们肯定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二来它们也是有利有弊的,所以防御机制也有适应和不适应两种状态。
具体的来说就是:如果自我角色是匹配的,外在背景是匹配的,或者其他因素是匹配的,那么这个防御机制就是适应、有效的。
如果自我角色错了,外在背景错了,其他相关的因素也是错的,那原本适应、有效的防御也就不适应,不有效了。
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心灵的面具”。我个人认为,用面具来象征防御机制,似乎有些窄了。因为,当我们被人说带着面具的时候,其实好像我们会被认为不够真实和有诚意,对吗?
所以,我更愿意,将它们同时也比喻成衣服。防御就好像我们的棉袄:冬天它能救我们一命,让我们免予夺命的寒冷。但春天来了,你还穿着它。那就一定会是你的障碍和包袱。
如果到了夏天,你还继续穿着,甚至还可能会中暑。
心灵的防御机制也是一样,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它们可能是我们活命的策略,但我们已经长大了还继续使用,自然会是一种累赘。
最后,如何去用一些具体的坐标去衡量,某种防御机制是适应的,或者是不适应的呢?
我的老师曹昱,最近在建立她的回归疗法。其中提出了2个坐标,我使用下来感觉很好。
第一个坐标就是:利人和利己(就是衡量双方的利弊)。第二个坐标就是投入产出比。
为何小时候使用的防御机制,会自动的延续下去
就着这个过冬棉袄的比喻,我们继续来讨论一下,为何春天来了我们也长大了,小时候的防御机制依旧还如影随形的跟随着我们。
首先,因为小时候形成的防御机制,并不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还很弱,他们和养育者互动所形成的防御机制,几乎都无法意识化。不用去说小孩子,就算是成人,除了咨询师和修内观的人之外,普通人也很难觉察。
所谓不是在意识层面的,也就是说,这些防御机制并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被表达和被执行。甚至这些机制在运行的当中,我们不但觉察不了甚至解除不了。
第二个原因:和父母的共生关系没有被解除,所以继续使用共生期的防御机制,以表示对父母的情感和忠诚。
当然也和主流文化相关。就如武志红老师所说的,中国的主流文化因为过度的强调集体主义,而忽略了个人的独立性。
第三个原因:就是孩子自己没有独立的心理能力。更何况,改变也是有风险的,不确定的,需要付出勇气和努力的。
一个人从依赖变得独立,必须穿越“分离焦虑”。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被抛弃和被分离的创伤。因为,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就是分离。
当然,孩子没有独立的心理预期,也是那些“为了防御妈妈不开心,甚至被妈妈抛弃”而形成的所有防御机制所累积的结果。
第四个原因: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有其获益的部分。
同理,我们要放弃掉某种防御机制,就也要放弃这种防御机制带给我们的各种好处,或者说是既得利益。
难怪佛说:烦恼即菩提。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读书会】即可获取往期回顾
你可能还想看:
往期共读《少有人走的路》
第一期直播讨论
应不应该让孩子“延迟满足”?
第二期直播讨论
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
第三期直播讨论
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点一弯钩
Heart
在这里,从“心”出发
喜欢吗?↓↓↓点个赞,分享给你的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