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直
///
最近,被各路朋友墙裂安利了综艺《演员的诞生》,他们告诉我,看的时候千万别睁眼,不是,别闭眼。
胆怯不敢直视
因为里面的鬼畜表演,每个细节都不容错过……
比如最新一期,黄圣依饰演的歌女小蝶,一上来面对姐妹撕逼,她全程扮演一朵娇弱的白莲花,被推来搡去。
在得知自己儿子海娃的死讯之后,瞬间主角光环附身,转身就是一个华丽的探戈舞步!看看人家这职业素养,任何时候都不忘专业走位!
接下来,全场就由黄圣依carry了。她一边转换成了醉拳走位,一边发出了鸡叫般的悲鸣!
请脑补“啊鹅鹅鹅鹅鹅鹅”
吓得子怡……
吓得刘烨……
吓得张国立……
而在尬戏界能够与黄圣依抗衡的,只有下面这位选手:
蚂蚁都竞走十年了,我还没从尬中缓过来……
小小年纪就能演得如此尴尬,可谓是后来者居上了。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处于尴尬到抓心挠肺的状态。尬到浓烈处时,甚至只能先暂停视频,移开视线远眺半刻,方能蓄些勇气继续看下去。
尬演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年芒果台的神剧《落跑甜心》,能连续看10秒以上我叫你爹。
然而,本以为这是巅峰了,没想到才刚刚开始……
后来的影视剧更是一个比一个惨烈。仿佛一夜之间其他情绪都消失了,无论屏幕里面的人在愤怒、在悲痛、在惊恐、在高兴……屏幕外面的人只能产生一种情绪——尴尬。
...你演的是婶魔?
尴尬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它让我们产生不适感,甚至是一点刺痛感,这种体验会让人们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例如出汗、脸红、坐立不安等等。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感到自己被评估、或者自我暴露的时候,比如在众目睽睽下摔个脚朝天、当众念自己的日记……尴尬感会产生。这时,尴尬是一种代替羞耻(shame)的防御性情感。但是,当我们看别人演戏时,并没有经历任何容易产生尴尬的情境,为什么只是老老实实坐在电脑前、安安静静端着手机的我们,却会被屏幕里面的演员尬到呢?
德国心理学教授Sören Krach认为:当人类看到其他同类时,大脑会自动模拟他所在情景的内心情绪体验。这种感受到别人所感到”的能力叫做共情(empathy),是人类互动、相互理解的基础。比如,一个人被迫当众念自己的日记,念到他十几岁尿床的内容时,他觉得很尴尬,而在场的人也感到很尴尬。这种体验被称之为共情尴尬(empathetic embarrassment):当他人体验到了尴尬之后,这种尴尬的情感传染给了我们,使我们也感同身受地为了对方尴尬。对于人类脑区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也证明了尴尬和共情能力之间的联系(Krach et. al., 2011)。但是,这种共情可能是“伪共情”,只是我们作为观看者的臆测,也许当事人并不认为自己很尴尬!
你看得出我的丧子之痛吗?
尬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具体来说,看到有演员在舞台上演“得知丧子”却发出了鸡叫时,她在我们眼里处于非常尴尬的情境,所以我们作为观众感到尴尬,但是或许人家觉得自己发挥得很好啊!演出了情绪、演出了层次!这种“我都替你尴尬”的情感体验,就被称之为:替代性尴尬(vicarious embarrassment)。Krach教授解释:替代性尴尬和共情尴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和对方一起尴尬(embarrassment with another),而前者是你单方面替对方尴尬(embarrassment foranother)。
这场戏什么情绪?不管了...先瞪眼再说
但神经脑科学作者Maia Szalavitz认为,区别的存在并不是因为这两种尴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而只是因为尴尬的产生是不依赖于时间的(not time-dependent)。共情尴尬可能是对当下的情绪反应,但替代尴尬可以是预测性的(anticipatory):我们认为,当对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之后,他一定会尴尬。也就是说,我们会默认,就算演员当下没觉得有什么,如果她之后看到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她也一定会为自己尴尬的。不知道那些演技“逆天”的的演员们,事后敢不敢看自己演的戏……
面对心上人,为啥一副像是刚被投毒样子……
我不懂表演,但我觉得之所以尴尬、别扭,是因为演员产生的情绪和他们表演的情节是不匹配的。无论是疯癫式愤怒,还是惊恐式无辜,都只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感受:这不是那个情景下应该具有的情感啊……
菩萨真的不知道你心里多难过……
另外,尴尬其实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情感。你体会一下,当你说“那个演员真的好尴尬喔……”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自己比他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感觉呢?哪怕当你不知道应该产生、表达怎样的情感时,说自己觉得很尴尬,总是没错的。无论如何,尴尬让观众们团结了起来,这是一种真正的集体情绪。
演员诞没诞生不知道,我作为观众的自我修养,已经诞生并修炼得炉火纯青了。
参考资料:
Krach, S., Cohrs, J. C., de Echeverría Loebell, N. C., Kircher, T., Sommer, J., Jansen, A., & Paulus, F. M. (2011). Your flaws are my pain: Linking empathy to vicarious embarrassment. PLoS One, 6(4), e18675.
-END-
| 发送“书单” ,你喜欢的书都在这里 |
| 发送“共读” ,千万书友等你加入 |
这里还有个好玩有趣的微信公众号需要你的关注:博库图书馆
我有书,你有时间吗?下载“博库图书馆”APP,免费借阅热门优质电子书,快来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