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有氧公众号正在申请一些腾讯的认证,过往的文章需要暂时删除,通过认证之后,我们会再以合集的方式重新推出哈。
1208本期作者:猎手团队JAN
马东真是个老江湖呀。
他年轻的时候一定是给老爸的名声压抑得厉害,到了晚年···咳咳···咱们换个词,就叫中老年吧,中老年创业意气风发,成为一个精英利己主义者。《奇葩说》不仅广告卖得满天飞,还把旗下一堆奇葩做成了IP,这边跟颜如晶搞了一个什么狼人杀节目,那边跟黄执中、马薇薇弄了一个《好好说话》音频节目。现在好了,把蔡康永也弄来做了一个音频情商课,还跟咪蒙连了一下线,录了一段“情商难学,唯蔡康永能教也”的音频为蔡康永站台,瞧瞧这广告词,老到!
精英利己主义者在我这里绝对是一个褒义词。
马东算一个,邓文迪也算一个,要放眼去看,海了去了。
没办法,房价那么贵,城市那么大,要不是老爸是王健林,谁有资格淡泊名利呀是不是。我就是觉得适度的精英利己主义是很好的,这样每个人才能在这个商业社会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只要不做伤天害理违反道德的事情,所谓利己就是利人,就是对社会有贡献。只要意义嘛,那是时间过后的事情。谁能说奇葩说就没有意义呢,我觉得教育意义大大的呢。
况且,没有一点点精英利己主义的人,根本就不会关心情商这种东西。学情商嘛,还不是让自己生活得容易,跟人周旋得利索点。要是情商纯粹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洒脱,那应该去学参禅。情商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为了人们入世而用的。我之前说过:“情商,就是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说合适的话。”我自以为这句话总结得很不错了,结果姜还是老的辣,蔡康永这句“情商就是让别人舒服,自己也活得自在”总结得更好。
我那句总结,只有“你”,忘了“我”;而蔡康永这句有“你”,更有“我”。
你,指的是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社会关系。“让别人舒服”,说的是技巧、方法、表达方式的修炼,最终达到让别人舒服;我,指的是自己的格局、思维、情绪,提高自己的格局,不陷于情绪失控中、不让琐碎事务损耗自己的心力等等,都是让自己活得自在的方式。
按照这句话的句式,可以这样描述情感能力:“情感能力就是让自己能掌握幸福,也能让别人幸福的一种能力。”
马东为蔡康永音频节目打的广告里,有一句说得特别好:“情商是个范畴很大的东西,它基本囊括了我们人类关系的总和。职场关系是情商、亲子关系是情商、情感关系是情商、友情关系是情商·····所以很多大师都不敢教情商。”马东的意思是,要教情商呀,得是职场专家、情感大师、亲子关系专家之集大成者,最后话锋一转就说只有蔡康永能教了。啧啧啧,这老炮儿煽动力杠杠滴。
诚然,情感情商(或者说情感能力)当然是马东所说的众多情商中的一种了,但情感情商还真不是随便一个情商高的人就能教的。情感情商最重要最特别的一点是:以魅力输出、增强吸引力为核心。
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遇到过,某个人情商很高,待人接物周到,社交中八面玲珑,你却对他毫无感觉。你能说他情商不高吗,你能说他沟通不好吗,你能说他职场关系不对吗,但你却偏偏对另一个坏坏的小子(比如中国有嘻哈的GAI,玩笑)心动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情感情商不是教你做一个乖乖的老好人或者八面玲珑的老滑头,它更关键的是如何制造“魅力”、“吸引力”。
情感情商与普通大家认知的“广义情商”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它又有着更多细微而不同的操作。比如你在职场中,你真诚、自信、主动的沟通,就会收获不错的人脉关系,让工作推进得顺利。但在两性关系中,什么阶段神秘、什么阶段推拉、什么阶段坦诚,都有着不同的条件和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事业这么出色,但在情感上总是一团糟的原因。
在这个问题的认知上,不仅马东错了、蔡康永错了,甚至很多情感专家都错了。
虽然我们是这个行业最早的推动者,但是最近因为情感、两性知识很火,很多半路出家、伪情感专家或者鸡汤写手,都把自己包装成情感咨询师,把一些情商知识包装成鸡汤就开卖。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认知的不同,也会导致着一个根本的不同:情感情商是有切切实实的技术手段的,不能单靠一些“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的鸡汤就万事大吉了。
但蔡康永的这个课程我买了。
我这种文字出身的人,其实很抗拒听音频。总觉得我能看书,为什么要听一些好像给那些没有阅读能力,总想着偷懒学知识的人听的音频呀。但我还是在上下班途中听完了蔡康永12月的音频课。
这算是我的一个优点,也是每一个想提高情商的人要有的优点。
在学习情商之前,我们得先有一个东西: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往深了说,可以扯无数个方法出来。往浅了说就简单了,第一:你是否永远拥有一颗好奇心;第二:你是否能搬掉原来思想的障碍去尝试新事物。只要你做到这两点,你就是一个学习能力不错的人。但真要做到这两点可是非常不容易,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最多的功夫就是帮助他们纠正认知上的错误,搬掉他们思想上的障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女生主动一次,终身被动”这个认知的错误,就能让多少人活活困住自己,浪费几年青春。
所以,虽然我原来的思想上抗拒,但我觉得音频这么火,一定有它的理由。于是我就买了,还别说,这么一听,感觉挺!好!的!
觉得好的原因是,蔡康永声音很动听、很舒服,配合着简单的音乐,听着他娓娓道来,边听边点头,觉得自己利用开车的十几分钟碎片时间,吸收了新的知识,又提升了自己,感觉棒棒哒。
但······等等。
我的潜意识在提醒我,既然你听得这么爽,你学会了什么?
对,当我想想回忆一下学到了什么,作为一个记忆力算不错的人,竟然记不起任何的一招一式。我费了好大的劲,终于记起了一个点,这个点讲的是,一个专家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叫参与者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他用各种方法来回应,想让攻击者停止攻击。最后,在所有申辩都无效的情况下,他用了这样一个方法:顺应攻击者的意图。当攻击者骂他:“你真的没用啊,你就是一个虚伪的人,你在这个社会是彻底彻尾的LOSER。” 实验专家回应说:“是啊,你说的对,我是一个LOSER。”
蔡康永讲的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当面对别人的攻击,大多数时候你反驳、否认、反攻击都是无效的,反而你故意用同意的口吻顺应对方的说法,让拳头落在棉花上,是最有效的方法。
太诡异了,蔡康永的声音很好听、音频制作很精良,蔡康永的讲课方式也很棒,为什么我听了整整12节课,除了一种喝鸡汤的爽,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一招“以柔制刚”呢。后来我想了一下就明白了,我记住的,就是一种技巧,这是一个实操。
蔡康永像一个营养师,而我们像一个外科医生。
蔡康永现在所讲的,无论是心态的豁达、对待情绪的处理方法、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都是基于他是蔡康永,他把他的经历酿成了他的人生智慧,分享给你。对,他一定是有他的作用的,你也一定会感悟点什么。但是,蔡康永不是在“教”情商。什么才叫做“教”,就是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具体到每一件事的细节里去,从她的归因机制对照、行为对照,甚至一句话、一个表情里面去调整她的问题,才是教。
举个最有趣的例子,黄执中和马薇薇写了《好好说话》,这本书里有非常多实用的技巧教你怎么面对愤怒,怎么不用对骂的方式对付一个辱骂你的人等等。还真算是话音未落,这两人一边教别人好好说话,另一边就因为姜思达的粉丝为姜思达没拿奇葩冠军抱不平就大骂姜思达粉丝“脑残”,且不说谁是谁非,就他们俩破口大骂粉丝的方式而言,跟泼妇骂街没什么差别,《好好说话》中的高级情商可是一点都没用上。
这个例子说明,情商可以是一种鸡汤,喝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挺好喝的,但一到自己身上,往往还是“不能过好这一生”。要真正学蔡康永的情商,你要看他学过多少书、你要了解他的成长背景,甚至你应该看他的《LA流浪记》,看他在LA留学时遇到过多少奇奇怪怪的事。那些都是经历、那些都是实践,他现在呈现无非是他经历的结果。
你不能因为喝着牛奶,就忘了牛是吃了多少草,才挤出了奶。
蔡康永是营养师,是保健医生,他讲的内容好像在面对着一个学识、境界、财富都在一个线上的中产阶级。大家别误会,我不是在Diss蔡康永,我很尊重他,我也很认可他。但说到“情商唯蔡康永能教”,Sorry,他不是在教,他不懂一个人在自卑中长大,自信建立的方式绝不是从“认知自我”这样的鸡汤中获得的,而是从与男神的聊天推进中获得的;他不懂一个女孩子的情绪掌控能力不是从“情绪日记本”里获得的,而是在她情绪崩溃时,有人引导她走过情绪低估的这段体验而获得的;他更不懂一个女孩的安全感不是从一段心灵建设上获得的,而是从她切切实实掌握了赚钱或者情感的能力上获得的。
所以,蔡康永教的是养生,是预防生病。我们做的外科手术,一次次在手术台争分夺秒的治病救人。这两者都很好,都没错,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不要顾着听音频很爽,而忘记了去实践、去经历。否则,修完了大师的情商课程,下一秒变“黄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