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过这么多终极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过好一生是个“技术活儿”
好报原创作品
100年前有人用他的一生向人类展示了这个秘密
这个人叫柳比歇夫,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
全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他堪称时间管理的鼻祖
中国个人效率管理大咖李笑来,头次读到他的事迹时,
从此个人效率飞跃,并提出:“要做时间的朋友”
李笑来
柳比歇夫,一个其貌不扬、体态臃肿、衣着寒碜的家伙,
他无视周围人的看法,特立独行地活着,
在一个远离莫斯科的外省二流学院当着教授,
从事着一个狭隘冷僻领域里的研究工作
他本来默默无闻这一生,
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着迷,
向他写信求教,
从科学院士、哲学家,到普通教师,甚至囚犯……
可他们绝对不是向他讨教他的研究专业
——生物问题或是哲学问题
而是学习怎样生活,如何过好这一生。
他是个狭隘领域里的专家,又是一个博学家,
他的专业是生物学里的某一个分支,
可从宗教、政治,到数理、哲学、音乐……
他样样精通,
还能讲多种外国语言,
他每次与人谈到一个离生物学十万八千里的领域时,
也表现得完全像那个领域里的专家,
知识渊博,富于创见
有人说,他知识的广度难以丈量,
就像是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发表过70多部学术著作,数百篇论文,
他每年要回复数百封各界人士来信,
其中有的回信,长达数十页之多;
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去进行科研考察,
到1955年他搜集了35箱共13000只地蚤标本,
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智力和体力不仅没有衰退,
反而爆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创造力
他活了82岁,
生命最后几年是他创造力的高峰期……
他并不是那种每天16小时扑在工作上牺牲掉生活的人,
他爱听歌剧,
一年之中听戏、看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展览会
有几十次之多
他酷爱看各种书,
他绝不勉强自己熬夜工作,
总是一累了就放下工作休息,
他每天睡眠时间比普通人都多,长达10小时
他的日子丰富而又闲适
因为在他那里,过去的每一分钟时间转化成了什么,
他看得清清楚楚,
未来的每一分钟时间,
他也拥有充分的掌控感,
满有把握地去规划,让它结出丰硕的成果……
他并不是什么天才,
也不是体能超强之人,
是什么让他的人生开挂呢?
他的秘密,
就在于他坚持了56年的一项时间统计法
简而言之,
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学会的方法:
统计和计算。
每天一滴不漏地记录,
做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及地点信息。
并定期写总结,总结每类事情花了多少时间
每月一小结,每年一大结
哪里可以优化,时间还可以怎样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分析总结之后,为下一年做出计划。
这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方法
粗略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
甚至枯燥乏味,看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但是多年来,它却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
他养成了一边做各种事一边记录下时间的习惯……
看到过柳比歇夫文档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
他所有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
包括一生所写的日记论文、信件
文档记载了柳比歇夫一生的事业与生活,
他这一生的蹉跎曲折与辉煌巅峰
都可以一天一天甚至一小时一小时地追忆再现
他的日记从1916年他26岁时便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直到1972年他82岁去世的前几天。
他所经历的战争年代、生病住院、跋涉旅途……
在日记中无一遗漏
似乎要复制一个柳比歇夫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他的一切的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
某一天他在某些地方和谁一起干过什么……
他的日记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没有文学性,干巴巴地,
却非常清晰地记载了,哪些属于创造核心价值的工作,
他称之为基本科研(或中心工作),
哪些属于不创造核心价值但有必要做的工作,
他称之为第二类工作(或附加工作),
哪些是属于生活中不得不进行的事情,
他称作“标准活动”,
他还将投入中心工作的时间分为“纯时间”和“毛时间”
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长度,只是“毛时间”
要剔除掉其中无效的、效率不高的部分,
剩下的才是“纯时间”
他每天计算出投入“中心工作”的“纯时间”长度,
如果时长超过5小时,他就非常满足!
他尽量将每天精力最了的时段留给这种工作,
并将重要的工作与愉快的工作结合起来,
以达到个人效率的最大化
别小看5小时这个数字
你可能觉得你每天很忙碌
但如果你也像柳比歇夫这样残酷地自我剖析
也许你会发现,大多数时候,
你真正做工作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小时,
其余的时间都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
人们总是用忙碌来掩饰自己的懒惰和低效
1937年是柳比歇夫对自己最满意的年份之一,
因为这一年他花在“中心工作”上的“纯时间”,
达到2000小时以上,
平均每天5个多小时
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
或者说: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
人们经常敌意地对待时间,时间却始终那么放荡不羁。
柳比歇夫不是行政管理人员,不是组织者。
他的职务没有要求他实行时间登记制度;
可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
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
不仅如此,他还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每一天。
而他的回答极其笼统含糊:
“我对这个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但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为了什么要创造这个方法?
说起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跟我们很多人一样,也是源于某个新年开始时的许愿,
那是1916年的1月1日
26岁的柳比歇夫在部队里服役,
元旦这天,面对像手中沙子一样难以抓住的时间,
他起誓:每天对消耗的时间进行记录分析,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
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自从这次起誓后,
他就一直坚持做时间统计,
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
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
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兴许是很快尝到的甜头激励了他继续了下去
而另一个原因是,
1918年,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柳比歇夫
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
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尽管人们嘲笑他“不切实际”,
但并不影响他将这当作一辈子的目标
作为一个拥有长期目标要实现的人,
时间统计法之于他,相当于护航者,
因此有人认为,
数十年如一日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至少你必须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那么,远大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靠谱的么?
万一柳比歇夫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
这样一来,虚度了年华,岂不是冒险吗?
是的,这是一种冒险。
而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即使最终可能没有达到目标,
但他却体验到了最多的人世间的乐趣。
直到生命晚年,他才意识到,
他年轻时定的目标太大,哪怕穷极一生也难以实现。
但此时他已经创造了普通人难以忘其项背的个人成就,
并成就了一个渊博的自我,和一个极其丰富的人生。
他适时地将目标缩小到一个更小的领域里,
并成为那个领域里的开拓者。
而他年轻时所制定的目标,让他体验到,
最好不是震惊这个世界,
而是如易卜生所说,生活在世界上。
在宏伟目标指引之下开创的局面,
却正是令他人生丰富起来的重要因素,
因为工作越深入,需要研究的面也越宽。
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
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来他终于明白,他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
不知道为什么,他还好像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他涉及的领域之广逐渐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他也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他利用任何“时间下脚料”:
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都用来看书学习外语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
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
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
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这个方法要求必须洞察时间中一切空白点和缝隙。
并且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
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
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他关于利用缝隙时间的总结,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
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
人的精力,如果明智地利用它,到底能创造多少成果呢
看到柳比歇夫的总结,才知道原来一年有那么大的容量……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
以至于他不去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情形,
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避开了纷扰,心神安宁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
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
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
他也进行体育锻炼,游泳、散步。
他意识到,这种种是为得到自由,
为能够保持独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称未能完成目标的自己是个倒霉鬼,
可是时间统计法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法
并且让他明白了如何生活地更好。
他一生做出了比我们多的科学成果,
享受了比我们多的生活乐趣
原因不是他的才华和天生优越,
而是他的时间统计法
因为他的时间统计法,
他成为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
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
他长寿,并且一生基本健康。
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
他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的和他爱干的工作。
他不是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吗?
柳比歇夫和家人在一起
柳比歇夫不是一个天才;天才永远是那个总其成的人。
柳比歇夫之所以让人感兴趣,是因为他的秘密,
他靠了这个秘密得以施展身手,将生命活到了极致
原来,一生完全不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
这里的问题不在寿命长短,
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
一生可以有极其漫长的时间
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
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
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
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而我们往往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
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
好像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能大显身手。
我们往往低估那些零碎时间在我们生命中的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不曾想过挑战自己的可能性,
一辈子也不曾试着了解自己能干什么而不能干什么
活过一生,而不了解自己,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的……
以柳比歇夫为参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
都在以“低于自己”一半甚至不到的效率在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柳比歇夫检验了自己。
他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生命,
而是用整个生命去检验自己的能力。
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
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这是一条无尽的自我探索之路
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将是幸福的人,
他会变得越来越勇敢,生命也将越来越丰盈……
本文文字为「好报」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及你的朋友,无须获得授权。其他公众号转载后台回复“转载”获得转载授权说明。
一生那么短,
为何碌碌度过
好报
每个生命都要发光!
长按二维码关注
↓↓↓↓↓↓
为了这一滴源自枸杞的精华,两个男人一个守了9年,一个追了20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