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bookface(ID:bookface000)
作者:波叔
今天,要把陈年珍藏的一部动画短片拿出来分享,加拿大电影制作人Richard Condie1979年出品的Getting Started。
(片长12分钟,流量王在线观看)
整部片子场景只有一个:一间有钢琴的屋子。
片子主角是一位钢琴手,今天他刚拒绝了朋友晚上的派对邀请,因为这几天都要练琴准备演出了。
好的,上完厕所、漱完口、拿上饮料,在钢琴前坐下。
等等......好像哪里不对,椅子位置不对,调一下。
好,开始。刚弹了几个音,不对,好像走音了,调一下。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弹了一小节,情绪不对,要冷静一下,去窗边发个呆,跟宠物说说话,自言自语:天气太热,要不要去换个发型......
打住!墙上的挂钟整点报时了,时间不多了。
赶紧回到座位上练琴......
等等,墙上的画像歪了,把它调正。
回来喝口饮料,咦,吸管也好好玩啊,杯子也好玩。
有人按门铃,看一下,原来是外卖送错了。哎,被人这么一搅和,没心情练了,看个电视放松一下,但电视没啥可看的。
无聊,还是爬回去练吧。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做了一个超级美的梦——演奏会上优雅流畅地演奏,赢得一片欢呼。
惊醒!练,练,练。
可是越弹越烦躁,歇斯底里,发狂到想啃了它——
算了!眼不见为净,反正也练不好,今天先玩完再说,拿起电话,告诉朋友晚上派对自己也要去......
故事讲完。
大家伙儿数过没有,钢琴手在这10分钟做了多少件事?
超过10件!
只可惜没一件是正经事,跟弹钢琴半毛钱关系没有。
看到这里,聪明的你会忍不住大喊:
我知道这叫拖延症!我也有!
何止你有,其实大家都有。
但这里,我们把它叫“拖延行为”,不说它是“拖延症”。
是病就有人找借口说治不好,而且这部分人还真不少,你们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是不是爱找这种借口?
什么是拖延行为?
拖延行为就是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不停地重复做简单而无意义的事情。这种行为对当事人而言,并不是一种破坏性行为,相反是一种自我保护。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我们都是拖延症”,很多人在里面抱怨生活被自己的拖延行为搅得一团糟。
记得2010年只有2万人,今天再去看,哇塞,14万人!比房价升得还厉害。
小组里的人发誓赌咒要克服拖延症,结果拖延的坏习惯没改掉,同好倒是越聚越多,大家抱团继续拖延。
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
我们恐惧失败的不安。
很多人看起来对做什么事都不怎么在意,不积极。其实,他们只是用“不感兴趣”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害怕在竞争中失败。
给自己找台阶下。哦,如果我去做了,一定能做成,只是我没去做而已……
更可怕的是,在最后期限过去后,人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鼓励你在下次任务来临时,选择继续拖延。我们心里的懒虫在肯定和鼓励拖延行为!
拖延派的代表人物是《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马老爷子在被催得急的时候,就任性:“你们再催,我就把人物都写死。”(对,我们不催,人也死得差不多了)尽管他意识到自己拖稿严重,但总有借口:“多年来我一直在被催稿,但问题是我已经无法写得再快了。”
推延癌作家中国也有,有一本叫《英雄志》的武侠小说,眼看快到最后大结局了,作者一拖再拖,各种借口,就是写不出来,最近听朋友提起,已经断更十年了,还没写完!
更多的拖延派没马老爷子这么明显。比如很多人在买房黄金时期错过了上车机会,价格越来越贵,房子越来越买不起。感叹、焦虑得久了,反而自己都麻痹自己了——反正买不起,算了。
要知道几十年来房价工资比基本就没有变过,想要买房子,就必须直面这个问题,承受这份压力,不要逃避。
当我们感到恐惧、想要逃避时,总想去贬低别人的得到,攻击美好的事物,从而去掩饰自己的无能与羞愧。
拖延行为怎么解?
有解。而且绝对能治得好。
方法只有一条——别逃避,承认错误,重新来过。
想想你家雨果爷爷,当年创作《巴黎圣母院》时,硬逼着自己把衣服全锁起来,只留了一块披肩像个流氓一样半裸体写作,闭关半年终于交稿。
为啥?
因为当初答应出版商一年交稿,结果在前面的时间,作为社交达人的他天天参加各种宴会,写诗歌、写戏剧,但就是不写《巴黎圣母院》,直到最后通牒下来......
还愣着干嘛!
-END-
作者:波叔
博库悦读经授权发布
| 发送“书单” ,你喜欢的书都在这里 |
| 发送“共读” ,千万书友等你加入 |
这里还有个好玩有趣的微信公众号需要你的关注:博库图书馆
我有书,你有时间吗?下载“博库图书馆”APP,免费借阅热门优质电子书,快来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