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奇葩作者,让人哭笑不得……
日期:2017-10-31 作者:丁小村 阅读:

那些奇葩作者,让人哭笑不得……

这是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关注)

余秋雨有一句话非常好,读者是一个冷酷情人,有时候他留给作者的是一个冰冷的背影。

作者、读者、编辑

文 | 丁小村

出于性格的原因,我十几岁喜欢上文学和写作,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愉快和不愉快同样的多。在我的生活中,读书写作成为日常事,既是休闲,也是修炼;在我的人生中,它既给我带来力量,也给我带来负能量。因此我不能随便说写作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事,谈不上好坏,出于偶然的原因,你爱上了这件事,获得的苦乐都有。

我们这个世界,各种人都有,考虑到千人千性,我不随便评价别人的性情,也不随便褒贬别人的做法——宽容他人的人性,是因为人性本来比较复杂;谅解他人的难处,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遭遇的事情,可能完全不相同;理解他人的过错,则是给世界更宽阔的出路。

因此即便有时候什么事情惹我不快,我也不会贸然发作,对周围人对身边的亲人大发雷霆,以示生活他妈的让人烦心。

磨练脾气,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苦修。

落到写作上来,写作也就成了一件磨脾气的事儿——不管你是写一篇日记,还是写一部小说,又无论你是写一封书信,还是写一首小诗。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愿意给自己准备一个本子,或者在电脑上开一个文档,随手写下一些文字:这些文字,或者可以拿出来示人,也许纯属个人隐私。

生活中碰壁,被打击,然后面壁思过,这是一种被生活教育的方式。

在一些文字中,记录人生的苦乐,发发感慨,说说闲话,这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因此我在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时候,特别鼓励学生写作——写作的作用在于,它可能使你成为才子,作家,也可能让你修复受伤的情感、安抚躁动的灵魂、滋精神的干枯。

写作也是一种修炼。

作为老师,我一般不修改学生的作文——某人用某种造句方式去表情达意,这既有语文基本功的因素,也有个人性格因素,还取决于所处的语言环境甚至阅读经历。我会和学生探讨,如果造句不合语法、不合逻辑、不合常识,那这个句子必须改。但是很多情况下,你造出来的句子,没有上述问题,那么你怎么说话,则表现了你的心思、你的习惯、你的语言素质。

我只愿意提出和分析问题,并不喜欢去生硬地修改学生的造句。最后,我们把问题探讨清楚了,求同存异达成一致,然后你自己改。

这是文学的魅力:一片叶子,你可以比喻为一轮月亮,也可以比喻为一张脸,生物学家把它比喻成草木的太阳能电板,我有时候会把它说成一只菜虫的游乐园……这些说法都好,如果你认真去观察研究一篇叶子,你就会造出很多有趣有味的句子,某个事物,一旦进入文学,就呈现出晶体般的多彩。

基于这个原因,我做一个文学编辑,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我从来不修改作者的文字,如果你写得不好,我直接毙了,不复多言,至于有无可取之处,我会直言相告。如果我觉得修改之后可能成为一篇好作品,我会让你自己去修改。

这是对文学本身的尊重,也是给作者留下空间。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个老师用一句老生常谈来告诫我们,写作者不可以自恋:老婆是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

多数写作的人,都有一种自恋的心态:写作付出了心血,应该得到读者的理解。但事情的结果往往并非如此:作者经常觉得读者都是蠢货,并不能理解你在某个句子中的一点儿小聪明;好像读者都患了白内障,不能清晰看到你文字中闪烁的那点儿小光彩。

于是作者往往有一份怨恨之情,就像某个美女,精心打扮了半天去见情人,情人却没有任何赞叹;于是她用幽怨的眼神看了他半天:愤愤离去。

很多作者给编辑投稿的时候,把编辑当成了一个心仪的情人,但编辑对各种打扮的美女见得多了,产生了审美疲劳,根本没有在意。于是作者往往把这份幽怨之情,寄托在编辑身上。

编辑因此往往成为不讨作者喜欢的人。

我对这个职业十分理解,因此我写作二三十年,从来不责怪任何编辑:无论他粗暴简单地给我退了稿,还是细心体贴地指出了我的优点和缺点,无论他由于某些庸俗势利的原因没有发表我的好作品,还是因为他出于个人偏见,不喜欢我的文章……

我认为这个职业就是选美评委:面对的每一个美女,都做了精心打扮,因此下手很难,最后可能必须残酷地剔除那些露出了各种毛病的美女,尽管她们也有漂亮的脸型或者动人的腰肢……

作者如果能客观地站在编辑的角度想一想问题,自恋会少一些,对自己的要求会更苛刻一些。所以我觉得一个写作者做编辑,至少可以让自己心态更好一些。

都知道我主持“读书村”微信公众号:我在创办这个文学阅读平台的时候,向所有作者读者表明,它只是一个原创文学阅读终端,不代表任何团体或者单位。这就是一份我个人所做的公益事。

它向喜欢阅读的读者提供一份精神的茶点,“读书村”发表的作品,来自于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它表达的是正常的情感、是朴素的生活、体现的是正确的伦理和文学价值观——因此它可以比喻为我们嘈杂人生的一个安静乐园、我们污染重重的街道上一棵净化空气的树木。它是一份于社会于人心都有益的公益事。

“读书村”不代表哪个团体,负责发现或者培养作家(虽然它可以成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园地)。“读书村”也不代表哪个单位,完成某个工作(虽然它客观上起了某些单位都不能起的作用)。搞清楚这两点,对作者和我,双方都有好处。大家都可以轻松点,阅读,写作,挑选。

经常有朋友给我推荐身边某个作者,说这个人写得好,是我朋友,你能不能在“读书村”给他发表。我说,先看看文章再说,如果有可取之处,尽量发表出来:这是对作者的激励,也是给一个让他的文字和读者见面的机会——你写下的作品,不经读者检验,可能是一堆无意义的废品。反过来,读者如果读到一件废品般的文字作品,会产生厌恶之情,最终影响的是一个媒体的信誉。

因此我对每一件作品都比较慎重,哪怕它只是一首小诗。我的苛刻很多作者和读者朋友都了解。

我遇到的很多奇葩的事:比如某个作者对我无名火大冒,充满了怨恨,因为我删去了他文章中的一些累赘的句段(我只是为给他的文字一个机会,让读者能够读到,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毛病);比如某个作者跟我耍脾气,因为我直言指出他的文章缺点,他再也不和我做任何交流,就好像我们从来不认识(我一般不说缺点,因为没有几个作者愿意听人直言,我能说,证明我们还可以做朋友);比如某个作者,他亲自投稿给“读书村”,但过了好久之后,他突然反过来投诉平台对他侵权了(这几乎算是一种恶毒了)……

遇到这样的事,我充满了郁闷和不快:人类隐秘的一些人性内容显示出来,让你觉得人性太复杂,很多事本身就像是小说情节。一个人的宽容和谅解是有限度的,我也不是圣人。

这些都算是生活的教训。

我后来给“读书村”定下一条规则(也可以称为潜规则):我不会发表我不了解的作者的作品,一般在发表作品之前,我会和作者多次交谈和沟通。任何朋友推荐的作品,我都不会轻易发表,我得先跟这位作者本人做一些属于普通人的交流。

这使避免了和一些心理不正常的人打交道。作者也是个复杂的东西,它有时候比生意场上的一个合作伙伴更难相处:生意场上,共同的利益可以造就朋友;但文学圈里,作者、读者、编辑,本来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却最后往往变成互相怨怼。

对于你不了解的人,不可以和他做朋友,不可以和他谈恋爱,不可以和他谈婚论嫁——这可能是一些最重要的人生戒条。

今天本来不准备发文字,但遇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就很让人感怀,忍不住要写几个字,既是生活手记,也是人生纪念。

这是十月的最后一天,似乎很有意义

比喻一下作者、编辑、读者三者的关系: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之中,作者碰到了一个有情而苛刻的人,他是编辑;通过他的介绍,一群人爱上作者,这是读者。戏剧性的情节:这群读者成了作者的情人,编辑在一边孤独喝酒为你们庆贺;这群读者给了作者一个冰冷的背影,编辑也哭了;编辑给作者严厉的眼神,作者充满了怨恨,读者在一边喝酒,压根儿不知道有这回事……

-The End-

(阅后请点赞!最好的支持就是将我的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一个年轻女教师的遭遇

◆成长路上,那些暗藏的“深井”……

◆远离某些所谓的“励志故事”!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言(微信号—dxcn916)

这世界太嘈杂,因此我读书和写作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点下边“阅读原文”看前一天

▼苹果用户想赞赏就按这里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奇葩作者,让人哭笑不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