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后四十回是否是曹雪芹本人所写,就一直争论不断。
目前大陆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只有前八十回的版本(以“庚辰本”为主)才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著,拥有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以“程乙本”为主)的后四十回为高鹗续编,并非曹雪芹原作。
但白先勇却说:除了曹雪芹,还有谁能把《红楼梦》后四十回写得这么好?
在看理想推出的音频节目《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中,白先勇也提出许多例证,阐述这个观点。
所不同的是,白先勇并非红学专家,也不是从考据出发来研究,而只是从一个小说家的视角,去欣赏、分析另一个天才小说家的名作。
白先生说: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读到全本《红楼梦》。
今天与你分享,白先勇在《细说红楼梦》节目中,提到的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写的一些分析。
这些分析,不为考据,只为带你以小说家的眼光,重新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之美。
讲述:白先勇
很多红学家研究,说曹雪芹这本书后四十回不是他写的,是高鹗续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得到认可的一个理论是,后四十回曹雪芹早有了稿子,这稿子佚失了,后来程伟元他们又去一点一点收回来,可能有一些未定稿,是由高鹗修订完成的。
我比较偏向这个理论,我觉得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写的。
另外一个人写的话,不可能做到:
第一,这个千头万绪处理得那么好。
第二,人物的语气笔调接得那么顺,哪个人该那时候讲那话,能够连贯。
第三,有几回写得那么样精彩,比如黛玉之死,我觉得那个感情应该是原来的作者写的。
曹雪芹写这本书,现在已经肯定有很深的自传成分在里头,所以他写起来等于是一本《追忆似水年华》,前面写得兴高采烈,后面写得满腔悲哀愁绪。
某一种了悟之后,他对人世间有那么深刻的怜悯(compassion),如果是另外一个人,没有实际经历过像曹雪芹家里的事情,后面四十回哪有可能跟他一样,有那么深层的感情在里头。尤其宝玉别离的那一段,就够让人心酸的了。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
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烁今的文学经典巨作。
以下内容整理自《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讲稿,列举白先勇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的三大理由,和若干例证。
注:下文中灰色字体为《红楼梦》原文
1.
前八十回的千里伏笔
后四十回都那么巧妙地收了回来
白先勇:七十回以前,《红楼梦》铺陈的节奏是缓慢的、往上堆的;过了七十多回以后,从大观园自己抄家、晴雯死了以后,小说的整个步调(pace)越来越快,再往下一个接一个高潮。
前面等于把一个大网撒出去,千丝万缕有各条线索,这个时候都要收网了。
所以后面四十回,很多人攻击这样那样一大堆,我觉得那个线要逐一收拢就是了不得的功夫。
这后四十回很多层面都顾到了,一点都不差,不光是不差,有的地方其实写得非常好。
例证1.
宝玉重回私塾
思念久未出现的秦钟(八十一回)
八十一回的后半部“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讲贾政要宝玉重进私塾念书。
从前像贾家这种大家族,在贾府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叔叔伯伯,反正都姓贾,在那种宗法社会,要给子弟受教育,这种家族就开一个家塾,开学校,请老师,来教导这些子弟们。
宝玉第一次进私塾的时候,年纪还小,他之所以愿意进去,其实有另外一个目的,他有一个好朋友秦钟,是秦可卿的弟弟,跟他差不多年纪,长得很好,两个人互相倾慕,有一段非常好的感情。
87版红楼梦剧照 秦钟
秦钟除了是宝玉念书的伴侣,启发他对男性的感情之外,还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秦钟——“情种”,《红楼梦》非常微妙,意义一层一层,取个名字也不会随随便便。
在第五回里有几个曲子,等于是《红楼梦》的前奏曲(prelude),讲他们整个的命运,一开头的那个曲子〔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就是天地开的时候,“谁为情种”?
所以“情种”两个字很要紧,秦钟有他的意义。
秦钟早夭,宝玉一直思念着他,我们说《红楼梦》千里伏笔,秦钟好早以前就死了,好多回都没有讲他了,偶尔提过一次,讲柳湘莲为他修墓,后来就不讲了,到这个地方又出现了。
秦钟不在以后,宝玉没心思上学了。装病,病了嘛!稀里呼噜就不念了。
这么久以后,贾政想起来,宝玉长大一点了,将来还是要去考科举,这也是贾政对他最高的期望。考科举就要念八股文,必须把他又赶回学校去,贾政还亲自把宝玉送到私塾。
私塾里原本有一个老先生贾代儒,是贾家的一个亲戚,学问大概很好,中过举人之类的上不去了,沦落到教书先生。考上举人后再考上进士,都是做官去了,弄到去教书糊口,那是文人的末路。
贾政送宝玉去了,就说:
“我今日自己送他来,因要求托一番。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到底要学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立身成名之事。
如今他在家中只是和些孩子们混闹,虽懂得几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月露,与一生的正事毫无关涉。”
写诗,当时是邪门歪道,不入正流,要写八股文章。你跟前面对照,这是很大的讽刺。
贾政说,要考试,到底要以文章为主,你一点功夫都没有,现在你不许作诗,多作八股文。
宝玉前面刚刚要学魏晋竹林七贤“放浪形骸之外”,这下子马上又被抓来作八股文了,这是他最厌恶的东西。
这种讽刺(irony),曹雪芹不经意地这么放下去,你要读得很仔细才看得出来,跟他前面形成尖锐的对比。
宝玉有灵性,他的诗词歌赋不错,但是那时候作诗没用,不像唐朝作诗可应考,诗作得好可以做大官,所以唐朝诗人多。
清朝就是四书为主,考经书,考八股文,把人的思想抓得紧紧的。
你看这个地方有意思:
代儒回身进来,看见宝玉在西南角靠窗户摆着一张花梨小桌,右边堆下两套旧书,薄薄儿的一本文章,叫茗烟将纸墨笔砚都搁在抽屉里藏着。
代儒道:“宝玉,我听见说你前儿有病,如今可大好了?”宝玉站起来道:“大好了。”
代儒道:“如今论起来,你可也该用功了。你父亲望你成人恳切的很。你且把从前念过的书,打头儿理一遍。
每日早起理书,理书就是温习书,饭后写字,晌午讲书,念几遍文章就是了。”宝玉答应了个“是”,回身坐下时,不免四面一看。
他几年前在这边私塾里念过书的,那时候他在里面大闹学堂,大打出手,这些小孩子互相吃醋嘛!
“见昔时金荣辈不见了几个,那个金荣是其中顽童之一,又添了几个小学生,都是些粗俗异常的。”
景物依旧,人事已非,都变了。下面出现一句:
忽然想起秦钟来。
所以我讲嘛,后四十回不是别人写的,如果是高鹗写的,我想,他顾不到这个地方,想不起这个东西的。在好多回以前,秦钟跟宝玉的关系,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又出现了。
本来很乏味的这么一章,回去私塾里面,怎么写?又没有任何戏剧性事件(drama),不好写。
你写宝玉回来,理理书就完了,那么这回就糟糕了。
这一句话,把它提起来,你看,宝玉忽然想起秦钟来:
如今没有一个做得伴说句知心话儿的,心上凄然不乐,却不敢作声,只是闷着看书。
就这么一句话,心情变了,想到过去死去的朋友,宝玉的心境越来越凄凉,所以他出家不是偶然的。
我们看小说要看这种地方,如果你放过了,就不晓得它的妙处和重要性。
宝玉回来念书讲了半天,其实就是在等这一句,前面都营造好了,你以为他啰啰嗦嗦讲了半天,等他画龙点睛,嘣的出来一句,一下子,这一回就完整了。
所以他每一回是一个很完整的单元,这一回以思念起秦钟作结。
有人说,我记得张爱玲讲的吧,她说看完前八十回,到了八十一回天昏地暗。
这个地方张爱玲一定没看懂,八十一回妙在这里,把前面都扣住了,才往下走得了,如果他不写这一段,不写这么一句话,前面会崩掉的,联结不起来的。
这一回的确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人物出现,也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事情发生,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他画龙点睛一下,就把整本书扣住了。
例证2
贾母死后
鸳鸯自杀前,拿出了当年自己绞的头发(一百十一回)
贾母死后,鸳鸯哭了一场,想到“自己跟着老太太一辈子,身子也没有着落”。
虽然当时这么受宠,到底是个丫鬟,最后的结局不会太好,除非趁着主子在的时候选定了人嫁出去,要不然随随便便把她配给小子、配给佣人,也可能贾赦回来抓了去当小妾。
“如今大老爷虽不在家,大太太的这样行为我也瞧不上。”
白先勇:瞧不起邢夫人,拿我当妾,休想!
“老爷是不管事的人,贾政不管事的,以后便乱世为王起来了,我们这些人不是要叫他们掇弄了么。谁收在屋子里,谁配小子,我是受不得这样折磨的,倒不如死了干净。”
白先勇:他们这么随便掇弄,我不受这个折磨。这鸳鸯本来很受宠,而且是很刚烈的一个人,她想倒不如死了干净些。
“但是一时怎么样的个死法呢?”
87版红楼梦剧照 鸳鸯
一面想,一面走回老太太的套间屋内。刚跨进门,只见灯光惨淡,隐隐有个女人拿着汗巾子好似要上吊的样子。
白先勇:鬼魂又来了。
鸳鸯也不惊怕,心里想道:“这一个是谁?和我的心事一样,倒比我走在头里了。”
便问道:“你是谁?咱们两个人是一样的心,要死一块儿死。”那个人也不答言。鸳鸯走到跟前一看,并不是这屋子的丫头。仔细一看,觉得冷气侵人时就不见了。
白先勇:鬼魂一下不见了。
鸳鸯呆了一呆,退出在炕沿上坐下,细细一想道:“哦,是了,这是东府里的小蓉大奶奶啊!
白先勇:这是秦氏。
他早死了的了,怎么到这里来?必是来叫我来了。他怎么又上吊呢?”
白先勇:怎么这个时候出现?怎么又上吊了?是了,一定是教我法子来的。
鸳鸯这么一想,邪侵入骨,便站起来,一面哭,一面开了妆匣,取出那年绞的一绺头发,揣在怀里。
鸳鸯那时候绞了一绺头发,她自己留着的。
如果有这么一个续书者,思想这么细致,那他的才华绝不下于曹雪芹,可能还要超过他。
把人家的东西拿来续写,把放出去的线索收回来,写得这么细致、周到,这个时候还要让大家想想鸳鸯绞发的那种刚烈劲儿,太周到了。
2.
后四十回
人物说话的口气完全没有变
白先勇:有些红学家攻击后四十回文字不如前八十回丰富,我的看法不同。
他要写贾府的衰,文字的 style 跟前面应该不太一样。
前面是精雕细琢,慢慢地一步步累积起来,后面哗啦啦地垮,整个速度动得快,文字的风格当然不同。
前面是姹紫嫣红开遍,红红绿绿颜色非常丰富,那是盛的时候;衰了以后,当然缤纷的颜色没有了,都是灰色、褐色、咖啡色,秋冬枯涸的颜色了。
但是在文字上有一点大家可以比较,人物的口气没变,这是最难的。
后面宝钗讲话、薛姨妈讲话,跟前面对得起来,虽然后面讲的都是伤心的话,可是口气还是一样,这对小说的连贯性顶要紧的。
例证1
贾母向贾政提起要给宝玉娶亲(八十四回)
重要的事情来了,宝玉要提亲了。这也是这部小说的关键,到底宝玉最后娶的是谁?
对宝玉的婚事,绕来绕去慢慢写,当然读者知道最后选的是宝钗,但不直接写,中间有很多过程。
贾府的人去探了元妃回来,元妃病中还问了宝玉,关心这个弟弟。贾母说,宝玉不错,现在进步了。回来以后就跟贾政说,我在娘娘面前讲了他的好话。
贾政总是对宝玉有偏见,就说,他哪里像老太太讲得那么好。
老太太一听就不高兴了,我讲的好好的,你又来泼我冷水。
贾母就讲了,关于宝玉我还有件事跟你商量。原来老太太一直在盘算着的,她心中老早选定了宝钗,故意绕几个圈来试探贾政。她说,宝玉现在渐渐大了,你应该留神给他聘下终身大事。
从前的贵族家庭,结婚是一个人天大的头一宗大事,尤其是宝玉的婚姻,这一房担起宗祧就他一个人了,宝玉的哥哥早逝嘛!所以他的婚姻在荣国府里非常重要。
贾母就讲了,也别管远近亲戚穷的富的,姑娘的脾气好、模样好就行。贾母其实故意去试探贾政,看贾政怎么说。这个贾政又跟他母亲唱反调,他说:
“姑娘也要好,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倒耽误了人家的女孩儿,岂不可惜。”
意思是还早哩!书还没念好就提这个。
贾母听了这话当然不开心了,就说:
“论起来,现放着你们作父母的,那里用我去张心。但只我想宝玉这孩子从小儿跟着我,未免多疼他一点儿,耽误了他成人的正事也是有的。
只是我看他那生来的模样儿也还齐整,心性儿也还实在,未必一定是那种没出息的,必至糟踏了人家的女孩儿。
也不知是我偏心,我看着横竖比环儿略好些,不知你们看着怎么样。”
老太太干脆讲出来,我就是偏心,我看宝玉很好,你看怎么样?
贾政看老太太生气了,赶紧陪笑,说老太太看人看得多,说他好,想来是不错,我可能望他成人太急了,竟然“莫知其子之美”了。
贾母一听,高兴了一点,回头瞅着邢夫人和王夫人笑道:
“想他那年轻的时候,那一种古怪脾气,比宝玉还加一倍呢。直等娶了媳妇,才略略的懂了些人事儿。
如今只抱怨宝玉,这会子我看宝玉比他还略体些人情儿呢。”
我觉得这个地方完全是贾母的口气,跟前面完全一贯(consistent)。
宝玉被打的时候贾母对贾政讲了一些话,跟这边对照起来,口气、态度,一切都很合。
【编者注:宝玉被打发生在三十三回。原文如下】: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
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
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
我又要讲了,要再找一个不同的作者来续这个,很难啊!这里的贾母跟前面的贾母,完全没有变。
大家看戏就晓得,一个角色演一演突然换一个人,怎么看也不习惯,前后要一致很难的。
以贾母这几句话,后面四十回跟前面八十回比较,完全是前面的口气,若换了人写,那也真高明。
例证2
宝玉丢玉
有人拿了假玉来邀功请赏(九十五回)
丢了玉的事情太大,只好向老太太报告了。
贾母一听就说:“这是何等大事,你们怎么会这样瞒着我,还瞒着二老爷,不能光是自己园里面找,要公布出去贴告示,如果哪个找到的话有大赏。”
果然一贴出去,就有人找来了,想发财嘛!弄了假玉去贾府邀功领赏。
大家欢天喜地以为找到了,拿给宝玉,宝玉看也不看,一丢,冷笑一声。那块玉是他胎里面带来的,当然他最知道,拿来的是假的。
贾琏他们就很生气,居然有人敢来混、来骗,当然出去要找他算账了。
贾母喝住道:“琏儿,拿了去给他,叫他去罢。那也是穷极了的人没法儿了,所以见我们家有这样事,他便想着赚几个钱也是有的。
如今白白的花了钱弄了这个东西,又叫咱们认出来了。依着我不要难为他,把这玉还他,说不是我们的,赏给他几两银子。
外头的人知道了,才肯有信儿就送来呢,若是难为了这一个人,就有真的,人家也不敢拿来了。”
这就是贾母的做人处事,老太太的风格。这个地方,反映了贾母的那种宽容大度。
大家记不记得之前有一回(编者注:二十九回),贾母带着王熙凤等一家人,到自己的道观去做法事,一进去的时候,有个剪蜡烛的小道士来不及躲这些女眷,吓得到处跑,一下撞到王熙凤,凤姐迎头就是一个耳光,小道士吓得发抖。
贾母看了说:
“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贾母跟王熙凤比起来,她是儒家宗法的领头,坐在那个位子,有她的心胸、架式。
她不是一个普通老太太,最后抄家的时候,她带领应付整个家族的危机,这个老太太平常好像只顾着享乐,一旦有事情,她能顶住能承担的能耐就出来了。
我又要讲了,后四十回的贾母,那个口气、派头,跟前面道观里讲那一番话,对比起来就是一个人,是一致的。
我觉得很多地方,后四十回跟前八十回,其实是连贯的。如果是另外一个人续写的话,可能这种地方的感觉没有那么合拍,可能写不出贾母这番话来的。
3.
只有曹雪芹能把黛玉之死和贾府抄家写得这么好
白先勇: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
《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
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
例证1
黛玉焚稿断痴情,宝钗出闺成大礼
同时进行,两相交错(九十七回)
很重要的一回来了,大家要仔细看这一回,仔细看他的文字,仔细看他的布局,这边是焚稿断痴情,那边是出闺成大礼。
写黛玉之死,作者非常会安排,黛玉把自己的诗稿,还有宝玉的那两块手帕——那上面有她的泪和她的诗,那个诗等于是写给宝玉的自己的心声,也是情诗——一起焚烧掉。
烧诗稿,等于黛玉自焚,把自己烧掉了。
我说过,诗是黛玉的灵魂,她不留在世上,也不留给宝玉,她自己焚稿断痴情,把自己的感情化为灰烬。
正在这同时,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他写这个强烈的对照,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对比得非常好。
你想如果先写黛玉死,然后再写宝钗结婚,或是先写宝钗结婚,后来黛玉死,都不对。
同时间,那边乐鼓悠扬细细地奏,这边正是快要断气的一刻,更显出黛玉这个孤女的无助、可怜。
作者就是要读者同情林黛玉,同情她孤苦无依、心碎片片,整个的断情非常有力量,而且合情合理,写得非常成功。
一本杰出的小说,一定有几场非常有力量,可能是作者处心积虑安排、剪裁的。
其实从黛玉葬花开始,就一直在铺排她最后的结局,这后四十回写黛玉之死,的确是前面的设计,在这里实现了,发挥了它的力量。
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安排很多征兆,大家记得中秋夜她在联诗的时候吗?最后一句是“冷月葬诗魂”,点出了最后焚烧诗魂的结局。
晴雯死了,宝玉写了《芙蓉诔》祭悼,无意间对她讲一句:
“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
注意,茜纱窗是黛玉住的潇湘馆的纱窗,祭晴雯变成了祭黛玉。到了闻秋声抚琴的时候,“嘣”的那个君弦断掉了,弦断人亡。
这一连串下来,都在准备这一场,如果这一场接不上前面的铺陈,那就失败了,整部书就要大打折扣。
……
一边在准备婚事,一边病重得快要死了。
鸳鸯她揣测贾母对黛玉的心淡了一点,所以也就不大去报告了。从前贾母疼黛玉,大家都捧着她,现在贾母疼她的心少了一点,大家也就冷淡了,这就是世态炎凉,《红楼梦》里面的人情世故。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姐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
白先勇:她晓得自己必死无疑,已经被遗弃了嘛!
她当然不知道宝玉已经疯傻,给她们蒙住了,她以为宝玉也随着她们了,以为他变心了,所以她整个心死了,也放弃了自己,睁开眼睛只有紫鹃一个人,很痛心的几句话说出来。
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服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
白先勇:叫她妹妹,这个时候没有人在旁边了,只有紫鹃还是真正地在关心、服侍她。
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
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
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
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白先勇:挣扎着起来,做什么?你看: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
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
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
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
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
她要什么?她要以前的那两块手帕,都讲不出来了,黛玉已虚弱得不得了,一直在吐血。诗稿她拿来了。
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
白先勇:要的是那个。
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
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
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
这个诗稿,还有那两块手帕,都是她最私密(intimate)的东西,也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她的心事都写在诗里头。
尤其那两块旧帕子,是宝玉给她的信物。我讲过,一个了不起的小说家,他前面写过什么东西,后来一定用得着的,不是随便写的。
当初宝玉被父亲打了以后,叫晴雯去把这两块旧手帕送给黛玉。黛玉一看就明白了,等于是定情的表记。
黛玉感动,所以她半夜爬起来,就一边掉泪,一边写诗,写了三首诗在帕子上,完全表现她为宝玉的交心而动情哭泣,现在这个对她来说已经死掉了,她要把它毁掉。
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
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
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
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
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
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
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
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
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馀无几了。
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
焚稿断痴情,我讲了那个手帕有用处,那么早的时候出现了,中间大家还记得吗?
“感秋声抚琴悲往事”那一回(注:八十七回),她在翻旧东西的时候,又看到这两块手帕,很感触他们小时候那种很亲近的感情,掉下泪来。
那等于又提醒读者一下,这两块手帕的存在。这个时候发挥最大的力量了。
这就是好小说,黛玉要表现她自己的那种决绝,怎么表现呢?哭喊不出来,吐血也没用了,这个时候就是焚稿,用火烧诗稿,也就是焚她自己,自残,自焚,自己烧掉,一点不留,
“我的情在这世界上通通不留”,这个时候你会觉得,黛玉不再是那么柔弱,这样一个弱柳扶风的女孩子,她要维持她的尊严(dignity)。
她的爱情被这些人这样子捉弄,爱情对她来说是神圣的,是唯一的,是胜过生命的东西。
她的爱情被践踏,贾母、王夫人不了解她、唬弄她,怎么宝玉也不出来为她辩护、说话?
这世上再没有人了解她这份情了,要把它烧掉、焚掉,她是决绝的,突然间你会感觉这个人物变大了,她的层次(dimension)丰富了,不再光是柔弱无助,她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自己焚掉稿,自己了掉这段情,黛玉的个性在这个地方一转,写得好!而且是用那两块手帕发挥作用。
……
黛玉死的时候,只有李纨,还有最后探春来看她,其他人都不来了,也不知道她死了。那边锣鼓喧天娶新媳妇,那边的喜衬着这边的悲。
我觉得这个后四十回写得很好,完全不输于前八十回。
有些很精彩的地方,像这一回就写得非常好。
他的安排相当高明,这时候黛玉快死了,还没有断气,读者的期望就是看黛玉到底怎么死的,一个比较普通的作家就快点写到结局。
他不是,这个时候急不来的,他写到这里一下子笔又荡开了,先去写“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样两边就比较起来了。
这边如果一口气写到黛玉已经死了,那没戏唱了嘛,这边死了就结束了,后来写不下去,他去写那边的对照,我们还有个悬疑,黛玉断气那刻是什么景况。
他把笔荡过去,写了薛宝钗出阁,回头再来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我想他要把黛玉的死写得足,这种生离死别多少作家都写过,为什么有些作家写得让人永远不会忘记?
像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一节,那个手帕往炉中一丢烧起来,很难忘记的。完全看怎么表现。
一样的题目,一样的情景,但是如何去写它,如何去设计它,才是一个作家分出高下之处。
黛玉正是临终,尖锐地对照着宝钗将行婚礼,好像电影的镜头一转,要转到那边去了,那个场景怎么转呢?也很巧,这个时候,有两个人来了。
一个是平儿,很懂事也很能干的凤姐的左右手,她有相当的权力来处理事情的,她来了当然也很伤心地哭了一阵子。
另外一个来的是林之孝家的,她是贾母、王夫人相当信赖的一个管事媳妇,她来传话。她说:
“刚才二奶奶和老太太商量了,那边用紫鹃姑娘使唤使唤呢。”
黛玉这里死活不管,要把紫鹃调过去。
记得这个宝玉怎么成婚的吗?诳他的,唬弄他的。趁着他糊涂的时候说是娶林妹妹,既然是娶林妹妹,当然侍奉林妹妹的丫头是紫鹃,所以要把紫鹃调过去……
例证2
一场抄家写得栩栩如生
抄家后的世态炎凉更是无比真实(一百零五回&一百零七回)
前面许多重重叠叠的细节,都指向“查抄宁国府”。这一回这么重要,篇幅却不长,比其他很多回都短,可是写得非常紧凑,整个来龙去脉,各种细节,气氛的营造,哗啦啦地推出去拉进来。
实际上怎么抄家,如果自身没有经历过,很难写出来。
就像元妃省亲那一回,皇妃出宫的架式和派头,如果不是像曹家本身这种皇亲国戚,恐怕也很难写得出来。
当然《红楼梦》并非完全的自传小说,有些红学家考证曹家,将现实人物一个个对号,找出哪一个是写谁,我想这不是自传体(autobiographical),有些也是附会、猜测,不过曹家的身世和背景,让曹雪芹可能自己经历了某些场景。
曹雪芹大概十来岁的时候,曹家被抄家,理由是亏空。那时候抄家很恐怖的,男丁流放,或斩或杀。流放通常是到远方苦寒瘴疠之地。
曹雪芹画像
像《红楼梦》这一回里流放贾赦、贾珍,要到海疆,要到彝站服苦役。男丁死的死,徙的徙女丁通通变成奴婢,这很可怕的,整个抄了以后,家里下面的那些人通通都抓走了,也没生活的钱粮,只好靠荣国府分一点点给他们日用。
真实中曹家在江南的产业被抄个精光,他们在北京还有十几间房子,整个北迁后不够住,去了以后大概又经过了一些灾难,后来曹雪芹住在西郊,写《红楼梦》的时候已经非常潦倒。
所以他年纪虽轻,却是很清楚地经过这一场翻天覆地的大灾难,这场抄家写起来栩栩如生。这一回也写得好。
我说这后四十回,第一,黛玉之死一定要写得好,写得不好这本书就会垮掉。他过关了,黛玉之死写得非常好。
第二,贾府抄家也要写得好,这是个爆发性的情节。
……
抄家对贾府来说是天翻地覆的大事,尤其两个世职被革掉打击不小,以后如果不复职的话,贾家就真的衰光了,皇帝想想还是顾念了元妃的旧情,把一个世袭的荣国公还给了贾家,贾赦革掉的让贾政继承,至少贾家的一支还可能有复兴的希望。
贾政当然诚惶诚恐地谢恩,想想自己的哥哥被革掉了,内心也是很过意不去,不管怎么样,到底是还给了贾府。
有意思的是,本来两个世职革掉了,亲戚朋友跑得精光,现在一听贾政复职,通通又跑回来了。
曹雪芹写这些,正因为他太懂得世态炎凉了。
曹家本来也抄得精光,后来雍正放他们一马,北京的一些房子又还给他们,所以曹家在北京还可以过日子。
后来大概又抄了一次,曹雪芹就潦倒到只能吃粥了,连他死后的丧葬都靠两个朋友敦敏、敦诚打点。
他在潦倒中才想到过去的繁荣,我想他也是想到从前吃过这么好的东西,茄子要拿多少鸡来炒,想到穿的、住的讲究,把过去的盛,过去的衰,都化为追忆似水年华,他写得很起劲,写得兴高采烈,《红楼梦》好看就在这种地方。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音频课
白先勇解读后四十回已经上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订阅
点击了解详情: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在声音里,聆听文学赤子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纸质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我写作的百科全书。”——白先勇
本文编辑 | 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