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贫穷困住的,到底是你的身体还是灵魂?
日期:2017-10-23 作者:蔡尖尖 阅读:

贫穷困住的,到底是你的身体还是灵魂?

 

“我想表达的是贫穷之外的另一种意境: 孩子是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贫穷的。我想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 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 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小鞋子》导演伊朗马基德 · 马基迪

这两天,全网被一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刷屏。文中的父母表示,虽然买不起800w的学区房,但是可以有辞去工作,带着孩子环游世界的底气。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但是我看到更多的人在慨叹:别说800w的学区房我买不起,环游世界都遥不可及;你在想着诗与远方,我却还在节假日忙着搬着砖。

 

其实我们时不时都在面临这种冲击,前段时间还在讨论范冰冰的婚戒戴着是否方便,接着发现原来超级梦幻的婚礼可以在家里举办,还有奢侈品并非日常用度……透过网络这层磨砂玻璃,我们好像隐隐约约知道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当遭遇悬殊的贫富差距,看到的信息突破了自己的认知范围,超出了自己的常识范畴的时候,很多人会用时下流行的“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来自嘲。

 

当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带着好玩的心态,毕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自黑,是为自己的尴尬解围。可当我们认真考究这句话,直面“贫穷”和“想象力”这两个字眼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轻松有趣了。

其实你想到不到贫穷真正的样子

在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哪个瞬间发现自己真的很穷?”,高达三千多个回答,记录了很多人在曾经生活泥泞中跋涉的足迹,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贫穷细节,读来都暗自心惊。

 

就像普通阶层的我们无法想象鞋子不是用来走路,衣服不能水洗也不能干洗,王公子的狗可以随意搭乘飞机一样,你会发现除了奢侈生活你脑补不来,贫穷的绝大多数细节也让你一样难以想象。就像上位者晋惠帝对于饥荒的百姓,能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荒谬言论。

在这个问题里有个五千赞的匿名回答,答主在国外求学,因为没有住的地方,两个月间他需要辗转8次在朋友家借宿,生病了老师让他回去休息,他说他没有家,身边的同学却说:“那你怎么不去租房住?”

穿破衣服,吃别人的剩饭,到处借宿都没有让他觉得自己穷,然而同学还认为,他因为感怀流下的泪水,不过是在装可怜,博同情

 

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说了一句非常打动人的话:人生里并不把“穷”与“惨”划等号,不需要同情和可怜,只是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狭义上的贫穷,确实会制约我们获取更多的资源,然而精神和思维上的贫瘠,让有的人变得狭隘,缺少体恤他人的能力;而有的人自我设限,一次次失去改变境况的机会

贫穷是不是一种原罪

贫穷并不是一个友善的字眼,它意味着饥饿困苦、物质匮乏、努力挣扎但生活质量低下,因此造就了许多人自卑而脆弱的人格,同时也是滋生很多社会问题的最直接原因。

 

贫穷,一开始是大多数人被动的背负;

富有,一开始是一些人被动的幸运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从一开局,这两者是命运随机派发给我们的纸牌,而我们,被动进入这轮牌局。

 

你也许需要更早比同龄人去面对这现实世界里的残酷。

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很被动,别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你却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够得到,而且考验还总是接踵而至

你也许还需要面对一些莫名的恶意,还要面对“穷是否是一种原罪”这样话题的探讨。

 

最近有则新闻引发了一场网络论战:一对做清洁工的父母,俩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只有6000多元,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只是为了供女儿在澳洲读书,十年来夫妇俩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争议的点在于:英语专业的女儿,雅思成绩不算优秀,一次次的报考和培训的费用,让收入低微的父母不堪重负

 

平心而论,放到普通工薪阶层,这件事都不会成为一条新闻,但加入了贫寒的身份背景,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就会让旁观者对女孩子获得成功期望值提高了不少。

 

并不是清洁工的孩子有没有出国的资格,而是因为贫穷,你犯错的成本陡然就拔高到你难以承担的高度,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对一件未知结果的事情all in,旁人也会觉得你的押上所有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行为。

 

即使是家庭条件很差的父母,他们对子女的未来都有着期待和付出,正是因为懂得生活不容易,才让他们努力为孩子争取一切能够改变的机会和条件,送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这是他们尽的最大努力。

 

未来的每种可能性,就像攀爬层层的山峰一般,攀爬上更高的能力意识层级,越能看到生活多元的面孔,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成就感。

 

每个人在目前阶段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就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最高想象力。

限制你的是“稀缺思维”

贫穷是否真的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2014年,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这项研究可以说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结合自身拖延症的困扰,和手头的国际扶贫研究项目结合在了一起,发现了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的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的人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模式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穆来纳森的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

 

物质条件匮乏的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

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从小贫穷的人,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无法表达和提出自己的需求不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好意总是会患得患失等,因为他们从小就适应并且已经习惯了这种“匮乏”的状态。

 

即便摆脱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思维纠缠很久,我们的意识里,会认为这种匮乏的状态才是正常的,并接纳了它的存在,所以对应于精神范畴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限制了想象力。

你可以有期待,也应该有行动

金钱作为一种工具,它确实能搭载着我们去看更大的世界,努力进取,赚取足够的钞票,确实能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但财富不是生命体验的全部,为它所困,会让生动的人生失去带宽。

 

对于我们自己,更需要讨论和关心的,是如何去突破这种狭义上的贫穷给我们带来的思维上长久的禁锢,结合起来不过就是四个字:“主动”和“专注”。

 

你总是把没钱没时间挂在嘴边,发着“等我有钱了,我就如何如何”的誓,其实真想看世间风景,一边打短工一边游历的大有人在;真想出国读书游历攒资历的,启动资金也远比想象的少;赚多点外快的方法,正当的途径也很多。

无形的精神财富获得就更简单了,见识和学识在这个网络信息的发达的今天,获取的方式远超过了过去,书籍、网络课程、线上文库……只要选取精准的知识领域去专注学习,统统都是低廉且取之不竭的资源。

 

有了什么才能做什么,那么就一直停留在原地恶性循环

做了什么就有了什么,将开动了你的良性循环机制。

 

对未来一直有期待,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想象力,而你能做的,远比你想象的更多。

作者 | 蔡尖尖,专栏作者,心理专栏写手,多家平台签约作者,写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温暖情感老树洞,尖尖而立,保持独立思考。微信公众号:蔡尖尖(caijianjian18)

整个世界都在邀请你,做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正确梦想的能力,我们应该如何激发自己的创意?如何发展创意变成创造?如何拥有行动力?

力量都是练出来的,不管是身体的力量,还是内心的力量,当你找到合适的训练方法,都会得到稳步提升。

在新一季心灵成长课里,德芬老师特别提炼了女性成长最重要的七大核心力量,帮助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灵训练,一步一步走向你的内在女神。

“我们要做的,就是转化、利用负向的特质,让它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妨碍我们的幸福快乐。而我们更要去探索、开发自己的正向女性特质,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来。”

德芬特别为女性设计的系统心灵成长课;

携手郭怀慈老师,为本课程定制专业冥想;

联合台湾风潮音乐,创造优美静心空间;

每周延展练习+每月心灵密谈+微信学习群,全程支持你的进展;

早鸟福利

前8000位订阅者

将免费获赠价值59元的

《活出全新的自己》德芬有声版

目前已有超过6000位小伙伴订阅课程

如何订阅?

方式1.点击下图,即刻开启女神之旅

方式2.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贫穷困住的,到底是你的身体还是灵魂?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