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那里是一个擦肩,在我这里是整个夏天。
《四月物语》
文 / 远夏
前几天上微博,有个读者私信问我。
想到最近大一新生也快入学报道了,这大概是被关心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思考着答案的同时,它也活生生地把我拉回了四年前的那个九月。
我大一时候的生活费是每个月1200。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数字,比1000多一些,又不到1500,离2000更是差了一大截。
虽然不算多,不过我也没资格说它少,毕竟一个月用六百块的人我都见识过,况且这也都是家里人给我的。
总之这么一折算下来,我平均每天有40块的花费额度。
我通常不吃早饭,中午和晚上都会在学校吃一份10-12元的快餐,又经常会在宵夜时间买一碗8元的汤河粉填肚子。
在一个二线城市的市区,我自认这样的餐饮支出并不过分,但如果我想维持这样的用餐习惯,又没有其他收入的话,每天就只剩下10元的可支配费用。
能做什么呢?可能什么都做不了。
出去学校外吃饭算是奢侈;
只敢在淘宝上买便宜衣服;
谈恋爱?更是想都不敢想。
如果想要做一点其他事情的话,我只能在餐饮费用上挤一挤,多喝白粥少吃肉。或者是找到获得其他收入的方法,比如兼职。
但作为一个从应试教育里走出来的普通人,能做的来来去去也就是发传单,扮玩偶,新鲜一点的,就是某部不知名国产电视剧里没台词没特写的群众演员。
在这些工作中,你像是一个随时都可以被任何人替代的工具,不会有成就感,更不会有尊严。说白了,就是用时间去换钱,一个小时大概可以换到10元。
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唯一能增加少许生活费的方式了。
因为喜欢唱歌,后来我在学校里开始加社团,组乐队,参加各种演出。
记得当时参加过一个比赛,因为不够成熟,最后并没有拿到很高的名次。
比赛结束后我在后台和一位圈内颇有名气的老师合了影,完了他问我:“之前有系统学习过声乐吗?”
我摇摇头。
“我不是说客套话,你的表现力很出色,唱歌底子也好,不学一学浪费了。”他有些严肃地看着我,又对我讲,“如果想要学,可以联系我,帮你找靠谱的老师。”
我点点头,说谢谢老师,我会考虑一下的。
但说出“考虑”二字的时候,我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件事情其实是无需考虑的。
因为在这之前,我早就了解过了,这边最便宜的课程,也要300块一节。这种支出,家里不可能买单,而靠我自己的生活费,就算找了兼职,也很难负担得起。
所以我只能在网上照着视频教程,用着不太正确的方法,自己摸索着气息与发声技巧,中间还一度伤到了嗓子。
大家都说,如果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最好的时机。毕竟工作以后,很难再把时间投在这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事情上面。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做喜欢的事情,也是要靠金钱支撑的。
钱虽然买不到时间,却可以帮人节省时间:
那些因为没钱而走弯路的时间;
那些不得已而用去换钱的时间。
实诚地说,我羡慕身边那些不用为生活费发愁的人。
他们在最好的年纪里,有机会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为了千百来块,不停地做着放弃的选择。
也许是上个时代留下的后遗症,在不少人眼中,花钱简直是一种原罪。
有个邻居阿姨,有次听闻我的生活费被提到了1500之后,露出一副忧虑的表情,当着我的面就跟我妈说:“要听古人的话,男孩子得穷养,不然以后迟早败家,”
我妈笑笑没说话,她又继续说:“我每个月只给阿杰600块,他都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总能从她的眼神中读到炫耀与得意,仿佛每月用600生活费,是一件令人无比骄傲的事情;反之,超过1500的简直十恶不赦,再多一些简直得被抓去浸猪笼。
我想谁都知道,商品的价格早都被标好,并不会因为谁的贫困而降低,600元一月的生活品质,是注定无法做到“有滋有味”的。
除非“有滋有味”的标准是“饿不死”。
许久之后,有次和阿杰聊起天,问到他:“你平时在学校都干些什么?”
他回我:“不做什么啊,就课室宿舍两头跑。”
问他每天呆宿舍无不无聊时,他轻描淡写地回了句:“就只能打打机咯,主要是呆宿舍省钱。”
其实自始至终,我都不觉得贫穷有错,为了承担家庭压力而节俭也无可厚非。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生活面前跪下,对它低头,去隐忍的生活。
但可怕的是,习惯了低头之后,把跪下当做荣耀,还要指着有能力跑得动的人说“你是错的,别做败家子”。
恐怕这才是一种罪。
最后。
尽管家里并不富有,但因为我爱看书,所以整个大学期间,都会有一张银行卡,专门用来给我买书。
记得刚开始决定要写东西那阵子,我更是疯狂地去买各种付费知识音频和线上教程,299一套,眼都不眨一下。
我妈是不太懂这些新东西的,只会问我,这个听了有用吗。
我说有用,不过可能不是马上见效。
她每次都笑着点点头,说没关系,有用就好。
其实当时我心里也不确定,我只知道每个月花在上面的钱并不少,却不知道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有用”。
所以到现在,我最感激的是她一直以来的信任。
时至今日,我已经能靠写字勉强养活自己,不必再向家里伸手要生活费,甚至偶尔还可以发个红包给他们。
如果说我妈当初的慷慨是一笔投资,那现在也算是开始盈利了。
不知为何,谈起宽裕的生活费,很多人便会直接把它和奢侈与挥霍联系起来,仿佛富二代就必定不学无术,寒门才总是出贵子。
但实际上,金钱能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可选择性和机会,让你跳过那些没有意义却限制重重的门槛。
说白了就是,它将我们通往目标的道路,从蜿蜒曲折,尽量地让它变成直线。
不用担心撞墙,更不存在走错路,你只需要用力跑,就能比别人先到达。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大学一个月多少生活费合适。
我的答案是,在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内,越多越好,多和他们沟通,去获取他们的信任。
当然,你的所作所为,要配得上他们的信任。
否则就真的成了败家子。
晚安。
(长按赞赏我)
插图 | 《钱的战争》
音乐 | Roads - Takahiro Kido
作 者 介 绍
远夏
比较文艺的痞子
“嘿,长按二维码,跟我们一起有趣”
我们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烂生活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