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是个巨坑,倒不是因为迷茫本身有什么问题。
造成迷茫和疲惫的原因有很多种,生理原因,心理原因,以及突发状况都有可能。
迷茫之时,最忌讳的恰恰是总结和反思,因为形而上的思考,会让你把某种简单的诱因,上纲上线成了人生失去意义这样层次的困扰。
所以,科学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你不知道是什么造成的迷茫,不妨列一个清单,逐一审查。
1.
如果你半夜一两点入睡,白天还没有补觉,持续三天还神清气爽那才是见鬼了。
3.
4.
你日常运动足够吗,计算一下每天坐在教室的时间,有没有出现连续的久坐不动?
5.
你最近卫生状况怎么样,头发几天没洗,口腔呼气清新吗,日常坐姿有没有习惯了低能量的姿态?
检验方法是去洗脸刷牙嚼口香糖,站到走廊拉伸筋骨,抽空洗头洗澡,如果有明显的情绪改良,那便是如此。
6.
你最近缺钱吗,有没有出现欠债或者想买的东西始终欲求不得的状况?
7.
8.
最近和人闹矛盾了吗,三分法,你在家和父母的气氛,在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以及网络上或是不常联系的朋友。
9.
你最近一次考试有没有明显的成绩下降,尤其是在努力之后发现没有收获?
10.
首先,你把以上的问题都扪心自问,理出debuff逐一去排查。
其次再来分析你每一科的成绩,对每一科的喜好厌倦程度,对每一科老师的态度。
在草稿纸上分析,你对这科的考试有多少掌控感,还是纯粹对考点分布一无所知。
1.
迷茫的时候是不是不能思考,迷茫的时候就没有理性思考了吗?
当然不是,迷茫的痛苦,恰好能激发出强烈的思考意愿,在这种强烈的动机下,往往能突破很多谜题。
只是,这种思考不能解决迷茫这种状态。迷茫和疲惫的状态,会让人在思考问题时暗藏一种一劳永逸,渴望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浮躁想法,越是浮躁就越痛苦,久而久之便把思考当作了一件很痛苦的事,遇到问题更加倾向于用形式上的努力来逃避对问题的深思。
总结:迷茫时的思考,是一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爆发式自救,实属无奈之举。
相比之下先排除其他干扰,平静时思考,更容易想出整体平衡,更具创意,性价比更高的点子。
2.
找出了问题,然而并没有用?
首先,我罗列以下清单的目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其次实际情况中,影响你状态的因素远不止以下十点。
所以当你第一步排查出了问题,只要按照这个方向向下切,对找出的问题进行第二次排查,如此循环,即便解决不了客观问题,也能缓解迷茫这种情绪。
迷茫的本质是,生活出了问题,但是自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已。
3.
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分析,我再举个例子。
这个回答的灵感源于某次课间,一个朋友和我说他突然很心慌,一整天都心神不宁。
我当时是这么一层层帮他排查的:
教室是吧,那你在教室的哪个时间点会特别心慌?上课期间,课间,还是放学。
放学是吧,那你回想一下放学的时候想到了什么人,想到了什么事情会心慌?班主任?同学?吃什么?
想到网吧,班主任,钱会明显的心慌哦,那么想到网吧时候,你会想什么?……
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他心慌的原因是,纠结这个周末下午的休息时间,是去上网还是洗澡,特别想打dota,又害怕像上次那样被班主任抓到,想要洗澡,又纠结时间不够,想要打车往返,钱又不够。
但是这些想法,反复被当前的听课状态掩盖,却又一直潜意识层面挣扎。于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就扩展成了心慌。
结论是:无论你是感到心慌,愤怒,迷茫,沮丧,等一切莫名其妙就产生的感觉。
可以用一张纸,把你所想到的一切场景、人物、事件,都逐条写下。
然后逐一感知,看到每一个意象的时候,有无明显情感波动。排除了没有的杂念,剩下的东西,就是一直困扰你的BUG。
然后对这些BUG,进行第二次分析,反思你为什么会想这个,是什么造成了这件事,反思这件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反思你在担忧这件事中的哪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