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
其实《昨日青空》这片儿昨天刚上映的时候,我就赶早去看了,看的还是第一场。
为什么拖到今天才写呢。
这部片其实在17年末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关注了,做18年观影指南那篇推文我也有给列进去。
没说期待,也没说不期待。
就只是留了一句“都是些说了矫情的情绪,但是谁不是从那个矫情的年纪过来的呢?”
也算是一语成谶吧,昨天我看完居然也还是这个感觉。
一
电影很矫情,特别矫情,不论是旁白还是角色台词都不说人话,严重缺乏口语化。
就像海报上那句“致每一个终将光芒万丈的我们”一样,开口闭口都是一种浓浓的疼痛青春文学感。
这一度让我怀疑这一类青春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不是已经迭代了,我们这一代早就被放弃了,转而迎合更具有消费倾向的中学生群体。
但电影里面又非常用心的布置了大量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杀,灌篮高手,朴树,萌芽读者杂志等等,都是零零后这一代根本不可能Get到的戳点。
这个地方真的让我有些想不明白,反正就是有些贪心,又有些割裂吧。
另外,更加割裂的还有故事,大概是因为漫改的关系吧,里面被塞进了太多人物,导致每个人物都有些立不住,多少都有些符号化,冷酷是没来由的冷酷,憨傻也是没来由的憨傻。
故事又很淡很淡,无非就是梦想,友情,爱情这些元素堆叠起来的青春故事,俗套到几句话就能说明白。
一个高中校园里一个小团体从相识到离散的故事,早恋,暗恋,高考,黑板报,校园文艺演出一个又一个小段落成了线索把这个故事串了起来。
这一系列事情都被导演处理的很克制,我其实看得出导演就是想去掉狗血,然后贴合一种高中每天上课下课的乏味感。
本来这算挺好的想法,类似于新海诚早期的那种含蓄型的叙事,毕竟国内还没哪个青春片导演愿意这么沉下去拍。
但是《昨日青空》又很奇怪的一直在尝试调动情绪,导演好像忘了情绪永远是要靠故事去支撑的,这就有点像没给驴喂好草,就让它上去拉了磨。
二
你看我说了这么多这部电影的不足,但其实我还是很难去讨厌这部片子,甚至多少还有点喜欢。
因为它的意象实在抓的太讨喜了,算是我这几年看过的同类型动漫电影里做的比较好的了。
或者说抛开我之前讲的那些人物上的问题,它对于小镇青年青年的高中生活拿捏的异常精准。
大概因为它的取景地浙江兰溪,离我长大的这座小城没多远的关系,我看起来总会有一些亲切感。
比如说那个年纪随便登个高,上个天台,就会特别兴奋,现在回头去看其实就是没见过世面的傻样子,但那一刻是真的觉得登个高自己就能离天近上那么一些了。
还有下雪,因为电影抓的是一个南方小城里的青春故事,所以下雪天角色表现出的那种兴奋感也真真实实就是我们南方孩子的出息。
它精细到就连一个称呼词都作了还原,在我们这些江南小镇里,早年的郊区不叫郊区,也不叫农村,叫乡下,所以当我听到电影里出来“乡下”这个词的时候,我还真有些晃神。
不仅是这个词,它还非常真实的还原了乡下的那些意象,打井引水,晒谷场,小竹林,还有晚霞里屋檐,铁道,田埂,
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太勾人的东西了,看着一些时间里的私人情节被视觉化,你叫我怎么不喜欢呢。
被视觉化的还不止是这些。
还有想象力。
片子里还有挺多次蒙太奇的,剧场里的舞和屋外的雨被结合到了一起,纸飞机和天上粉色的云朵也被揉成了一副油画。
作为漫改电影在美学上有这样的想法出现,其实已经算是挺难得的了。
三
最后还有一个地方我也觉得该夸几句,它还拍出了当时那种高中生活的慢,以及慢中的那些小期待。
各种各样的空镜捕满了一座小城校园里的烟火气。
饶有趣味的黑板报设计,是每周唯一一个进老师办公室用电脑的理由。
每天都穿着校服,偶尔出现一天不用穿校服的运动会,你甚至还会有些不习惯。
放学路上骑着自行车,两边的白墙黑瓦斑驳而过,忽明忽暗的老旧路灯,单元楼里总会有那么一户在弹钢琴。
放假的时候和异性出去玩,还得和爸爸妈妈报备,也总有那么一个朋友在这个时候用来当做替罪羊。
出门时的紧张,回家时候的不舍得,只有你自己知道为了这一天,你已经兴奋了快一个礼拜了。
这些情绪都被电影尽数捕捉,还原,还原度高到连背上的书包也丑的一模一样。
最后
只是一切都太像了。
就连我们最后高考完说的那些打趣的话都差不多。
“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我啊”
可往往说了这句话的人啊,都已经不知道去哪了哩。
(end)
若喜欢我们,望星标
音乐/尤长靖—昨日青空
配图/《昨日青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