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日期:2018-10-26 16:06:11 作者:苏珊·福沃德克雷格· 来源: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 阅读: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戈登,一位三十八岁的成功整形外科医生,在结婚六年的妻子离开他后来找我。他曾想方设法地挽留妻子,但他妻子说,如果他不想办法改掉他那控制不住的坏脾气,她是不会考虑回家的,他突如其来爆发毫不留情训斥实在令她恐惧。戈登也知道自己脾气暴躁而且有些唠叨,但面对妻子的出走,他仍然惊讶目瞪口呆

  我让戈登聊聊他自己,并在交谈间提了几个问题引导话题走向。当我问到他父母时,他笑着描绘了一幅光辉灿烂景象,尤其在谈到他父亲——一位中西地区杰出心脏病专家时,他这样说:“没错,过去我父亲经常打我,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乖乖听话。我不觉得这和我的婚姻破裂有什么关联。如果不是父亲,我根本就不会成为一名医生。他是最棒的,病人都把他视为圣人。”

  我问他现在和父亲的关系怎样,他尴尬地笑了笑,说:“很好啊!至少在我告诉他我打算从事整体医学研究之前是这样的。我是在大约三个月前告诉他的,现在每次说起,他都咆哮着说,他送我上医学院不是为了让我成为信仰治疗师的。昨天谈得更糟糕,他很烦躁地说,让我忘了自己是他的家人。这真的很伤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关系会变成这样,或许整体医学真的不是个好选择吧。”

  在戈登描述他父亲的时候(显然,他父亲并没有他想让我相信的那样出色),我注意到他的双手不断地扣紧再松开,这似乎预示着他内心不安。而当他意识到自己这一动作时又开始刻意克制,双手指尖相抵,就像讲台前的教授常常会有的样子。这手势看起来似乎是从他父亲那里学到的。

  我问戈登他父亲是不是总这么霸道

  “不,其实也不能这么说。我是说,以前他确实常常对我大吼大叫。和别人家小孩一样,我偶尔也会挨揍。可尽管如此,我也不觉得他霸道。”

  在说到“挨揍”这个词的时候,他脸上的神情以及声音细微情感波动触动了我。于是我追问下去。原来,他所谓的“挨揍”竟然是每周被父亲用皮带抽打两三次!戈登并未犯什么大错便能招来一顿暴打:言语间的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数成绩单,或者忘了做家务……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戈登的父亲抡起皮带来打他,是没顾及轻重的。在戈登的记忆里,他的后背、双腿、胳膊、雙手和屁股,无一幸免。

  我又问戈登他父亲下手有多重。

  戈登说:“也没有流血或是怎样,每次我都没什么大事。他只是需要采取些手段让我守规矩而已。”

  我问:“但你还是很怕他,是不是?”

  戈登说:“过去真是怕得要死,但为人父母不就应该这样吗?”

  我说:“戈登,你希望你的孩子也这样怕你吗?”

  戈登避开了我的目光,这个问题让他非常不安。我把椅子拉近了些,用温和语气继续问下去:“你太太是儿科医生。如果她在诊室里见到某个孩子身上伤痕累累,就像曾经你挨完揍身上留下的那些伤痕一样,你觉得她应不应该依法向有关部门报告?”

  戈登没有回答。忽然间的醒悟让他的双眼满含泪水。他低声说:“我胃里堵得难受。”

  戈登的防线彻底垮掉了。尽管非常痛苦,但他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坏脾气隐藏已久的根源在哪里。从童年时代起,他的心底一直潜伏着一座火山,那是他对父亲的愤怒。一旦外界压力过大,他就会肆意向身边的人——通常是他的妻子——喷发。我已经知道了该如何解决戈登的问题:面对他内心深处这个挨过揍的孩子,并且治愈这个孩子

  那天晚上回家后,我发现自己仍然满脑子都是戈登的遭遇,眼前不断浮现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遭受虐待满眼泪水的样子。

  戈登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在过去十八年的从业生涯中,不论是在私人诊所,还是在医院,我都接触过大量的咨询者。他们的自尊心大多受过伤害,而这些伤害来自他们的父母——经常打骂、训斥他们;嘲笑他们愚笨、丑陋或无用,使他们深受负罪感折磨;对他们实施虐待;强加给他们太多的责任或者对他们极度溺爱和过度保护……

  他们大多也和戈登一样,不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颇具共性的情感盲区——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心理疗法的侧重点早已从“当时”转变为“此时此地”。如今的心理治疗早已不再倚重分析咨询者早期的生活经历,而是把重点转移到对他们当前行为人际关系和心理机制检验改善上了。我认为这种转变的原因是许多传统疗法昂贵、耗时,却收效甚微,令咨询者心生抵触

  对于能改变破坏性行为模式的短期疗法,我坚信不疑,但经验告诉我,仅治疗身体上的症状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引发这些症状的根源。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获得最好的疗效:在改变咨询者现阶段自毁行为的同时,也要彻底治愈过去的精神创伤

  戈登需要学习一些技巧来控制他的愤怒,但要做出彻底的改变,能够经得住压力的改变,他还需要回顾过去,治疗自己童年时期伤痛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负担或负罪感。

  如果你来自第二种家庭,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随着你步入成年,这些种子也会长成无形的杂草,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你的生活。它们的须蔓可能已经伤害了你的自信自尊,而你在人际关系、事业或家庭各个方面也很可能已经受损而不自知。

  我现在就来帮你找出这些杂草,将它们彻底拔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