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 所 关 注 的 - 不 只 是 一 个 公 众 号
2018.10 .10 ▏木舒
很难想象,一种老师和家长都厌恶的东西,都还得贴着虚假面孔维系该有多虚伪。回归曾经的单方面发通知的校讯通模式不好吗?
这不,昨天家长群又出幺蛾子了,而这次更是让我觉得不可理喻。
一位家长莫名其妙的被老师从家长群里踢出去了。
在群里,老师给他贴上了一个“引起攀比,不利于教育”的标签,而另外的家长充满酸味的揶揄:“不就是送个孩子吗,你们又不差钱,买个普通点的车接孩子嘛!”
而最终就因为这位家长反驳了一句,就被踢出了群。
那我还说你们开四个轮子“普通车”接孩子的人对我骑电瓶车接孩子的人造成伤害呢,你们又能把普通车卖掉买个电瓶车接吗?
一辆跑车就能引起这番“惨案”,这要是马云在他们群里,是不是还要逼着他把自己的财产全捐给他们平分啊?哦不,我想可能也舔着脸叫“爸爸”吧?
不是我杠,看看这三观和口气,就活该别人开跑车,你和你的孩子一辈子不如别人。
开跑车可能对于人家来说,就和你骑电瓶车一样,是日常生活而已。
而一个看到跑车就觉得别人在炫富,然后又联想到:“他一定是故意摆给我们看,看不起我们”,接着不从自己身上找到问题,强逼着别人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和他们持平,回归贫穷的人,能教出什么样的好孩子?
都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看到些什么。
当你的孩子看到跑车只会嫉妒、羡慕、攀比时,错的不是那个开跑车的人,而是他自己,以及教会他这种三观的父母/老师。
2
其实老师担忧会引起攀比也是情有可原,真正让我觉得荒诞的反而是家长的那句话。
家长那句“反正你们有钱再买一辆普通车好了”,一瞬间让我想到的人很多。
看到别人买个奢侈品就评论“有那些钱,就不能捐给贫困山区!”的朋友。
在当地部门帮助下有了套小住房却说:“希望有钱人能帮我们装修”的一家人
其实你会发现,有些人真的是把“我穷我有理”描绘的淋漓精致。而在他们心中,有钱就是原罪。
他们把自己定为“弱势群体”,所以有钱人就必须要为他们买单,就得帮助他们让着他们,而他们也永远不知道“知足”两个字怎么写。
就像是那位家长说的,钱是人家凭本事赚来的,凭什么就得“顾忌你的感受”来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
别人就算再有钱,也是靠着自己的本事赚来的。凭什么他们就该为你的无能买单?
这个世界从不缺有钱人,更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平等”。所以不管是无心还是有意炫耀,你都得接受。
你不可能将孩子和世界隔离开,你也不是上帝,更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在你孩子面前把自己的财富藏起来。
你该教会孩子的是如何正确的看待、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在所有无心和故意面前“坚不可摧”“坚持自我”的强大的人。
3
其实反过来想想,被踢出了群他该感到庆幸。
至少让他知道孩子现在呆的环境是一个包括老师在内,充满着嫉妒和自卑的环境。
他该立刻将孩子转学,至少得转到一个不会见到跑车就想到故意炫富的老师手下。
早前我曾写过,我一个幼师朋友的班级里,一个4岁的小女孩被孤立了。
因为她跳舞跳得特别好,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汇演中,老师们让她站了c位,这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嫉妒,合起伙来故意孤立她、挑衅她,甚至连上课、睡觉、吃饭都不在和她一起。
而这个女孩因为这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感和挫败感,她开始觉得是自己错了,不再敢好好的跳舞了,开始一个人躲在人群后面,封闭自己。
有句话叫: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有的时候,你并没有错,可是在别人的眼中,你满身都是错。但其实仅仅是因为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秀,更受人喜欢。你就会遭到孤立,被谩骂。
比如早前被网曝出的校园暴力。一个长相清秀可爱的女孩被七八个女孩堵在宿舍里暴打。
原因很荒诞,因为这个女孩长得漂亮并且成绩好,所以不仅老师喜欢,还有很多男孩子也喜欢她,这其中有打人者暗恋的“男神”,所以气急败坏的几个人,以“一脸狐媚相”“整天勾引人”为由暴打了她一顿。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才女,毕业于一流本科,后又出国留学。回国后在以前导师的介绍下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
因为她的业务水平很好,人也漂亮又善于交际,所以公司看好她,给了很多好机会。而她为了能完美完成工作,加班熬夜更是常事。
可是就因为她工作总完成的好,客户评价也高,升职加薪的也快,就遭到了同事们的谣言和诋毁
什么一脸狐媚相,色诱副总客户。什么心机重,势利眼,只愿意去跟有利用价值的人交朋友,还有什么走后门找关系,根本没实力......
她也尝试过去修复关系,可到头来别人又说她是虚情假意。最终她被打击的整天郁郁寡欢,工作上也时常出错,后来还是决定辞职了。
有人因为在别人忙着刷剧谈恋爱时泡图书馆学习,就被判定为“装勤奋”“不合群”。
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在被排挤的过程中,享受孤独很难,大多的人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为了能够合群,他们“不敢”优秀,他们开始“放弃”自己。
可是,有的时候,错的不是你的优秀,而是你进错了圈子。
4
《迷失东京》里说:“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可惜心里头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一直以来,我们好像都被灌输着一种潜规则,那就是:“情商比智商重要,和身边每个人打好关系,这才是对你最有效的帮助。”
换句话说就是:“你一定要合群,这样你才不会过得那么辛苦。”
可是后来我发现,可能逼着自己合不合适的群才是最辛苦的一件事吧?
有时候,你历经百般内心斗争终于合群了,可好像也没得到想要的那些愉悦感,而最可怕的是,那个时候你把自己也给弄丢了。
我们要肯定这个世界上多元化的存在,接受还有有着另一种思想的人的存在。但是你活着不是为了满足周围所有的希望,活成他们想让你成为的样子。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和你“相像”的人,拥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相似的想法。或者虽有不同但都愿意包容对方,接受对方。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好的群体。
而那些根本和你三观不同、价值观不同的群体,你要尊重他们的存在,但为什么就要逼着自己去被他们同化呢?
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如果你合群,就会消失。
在我看来,我们有必要去合群,但是不是要去合所有的群。
有些圈子跟你根本就不合适,那就别闯进去,更别逼着自己融进去。贸然的闯入你只会让你活得更累,而在融入的过程也更容易迷失你自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与其拉圈子排挤别人,不如好好的问问自己,你是否是在嫉妒些什么?
与其委屈自己融进圈子,不如好好问问自己,这是否是你本心之选?
圈子的意义其实是在为更好的你做铺垫,与其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放低自己融入低级圈子,不如关注自身尽快的跳进更高的。
不要做那个因嫉妒变得丑陋不堪的人,更不要做那个被“圈子”毁掉的人。
THE END
精选好物
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