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丰收中秋:过节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l 李晓东
日期:2018-09-24 07:32:08 作者:朝之花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

丰收中秋:过节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l 李晓东

  文/ 李晓东

  俗语云“年怕中秋月怕半”,到中秋时节,一年已过四分之三,年岁将尽,来日无多。而且,中秋是一年中倒数第四个节日,最后一个重要节日,过了中秋,就由“秋收”进入“冬藏”,农业生产活动结束了,在清闲的“猫冬”和对春节的期盼中,日子过得格外快。

  中国传统节日,可以说全部是节气简易标记。春节记立春,元宵节记雨水,二月二记惊蛰,三月三记清明,端午节记夏至,六月六记大暑,七月七记白露,中秋节记秋分,十月初一记立冬,腊月初八记小寒,腊月二十三小年,则是大寒的标志。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中国的节日产生于农业社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重大节日的庆祝,在其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生产阶段开始或结束。

  一年节日中,有四个被称作“佳节”,即新春佳节、元宵佳节、端午佳节、中秋佳节,其含义,不是最好,而是最重要。其中,春节和元宵,是播种的节日,端午和中秋,是收获的节日。端午龙舟竞渡,以粽子投江,通常说法纪念屈原,其实从农事的意义上来说是早稻收获,向河神献祭。龙舟竞渡,再现河神之身。门上插柳枝艾草,据笔者考证,是后羿射日的遗存,意为抗旱保丰收。端午,是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丰收节,中秋,则承载着北方人民对丰收的祈愿和欣喜

  端午的标志意象太阳。端午,又称端阳,意即正午时分太阳正在天顶。中秋则献出一年最美的月亮。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中秋祭月的习俗。笔者老家山西,祭品除了香烛月饼之外,很重要的是瓜果梨桃,秋天刚刚收获的鲜食。在本质上,中秋其实就是北方人民的丰收节。月饼现在越制作精美了,以至于需要专门发文,禁止月饼过度包装奢靡之风。我小时候农村,月饼分两类,一类是细月饼,商店买的,包了核桃仁、花生,和甜甜的果脯丝,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核桃花生树上、地里有,果脯丝却实属罕见,比商店里两分钱一粒的水果好吃多了。果脯丝,也是现在回想起来给命的名,当时大人孩子都不知其为何物,直接称呼“红丝丝”。与之相对的,是“笨月饼”。“细”的反义词不是“粗”,而是“笨”。北方土话里,细、笨大部分都脱离了它们的本意,相当于“洋”和“土”。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有个长篇小说《笨花》,说是一个村子名字,盖因出产未经改良的老品种棉花而得名。老粗布叫笨布,区别于化纤的细布,农村的鸡是笨鸡,和养鸡场的洋鸡不一样……所以,家里做的月饼,当然非“笨月饼”莫属。

  取当年收获的麦子磨的白面,我们老家把白面叫作“好面”,麦子产量比秋粮低,物以稀为贵,白面细腻、筋道,口感玉米面高粱面好很多,当然是好面了。好面好吃,但不敢敞开吃,日常多和其他面粉,做成杂面条或杂面馒头,如果只用白面做,叫“净好面”,来之不易,很隆重郑重、珍重的。八月十五做笨月饼,就用净好面。糖精水和面,打成圆圆厚厚的烧饼,家里条件好的,还会包上黑糖。月饼之所以和平时的烧饼不同食材精选当然是基础,重要的还有外形。把一个圆圆黑黑的大印章从衣箱底拿出来,洗净擦干,它是一年只用一次的宝贝。在饼子正面缓缓按下,吉祥图案文字就印在雪白的面上。本来,饼子是没有反正面的,但印了图案就不一样了。正面朝上,具有了庄重仪式感。刷上油,在平底锅上烤熟。咬一口,虽然不像细月饼那么细,却真正有一种好面本来的好味道

  一轮皎洁的月亮升到了蓝而高的天空院子凉风习习。炕桌从炕上下来,来到院子里,成为供桌。摆在中间的,当然是香,没有烛,明月照人,清夜如昼。三枝细细的香,插在盛满新小米的碗里。碗里的小米,其实也是供品,作为秋粮的代表,和白面的月饼,一起献给月光爷。后弈射日、嫦娥奔月,月亮,是柔美的、女性的,但我老家依然称为“爷”,透着权威尊敬万物生长靠太阳,月份节令,却由朔望圆缺的月亮来计数,上弦下弦,周而复始,把一年分为十二份,有了月,有了半月,也才有了节气,有了节日。《诗经·小雅·天保》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恒”音”geng”,意为渐满之上弦月,和初升的太阳一样,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

  围绕在清香和月饼周围的,是苹果、梨、核桃、枣、葡萄,有的人家,还有夏天存放的西瓜长辈虔诚地磕下三个头感谢月光爷保佑。孩子们望着一桌子美食,早已垂涎欲滴。不夸张地说,除了过年,中秋之夜,是一年中吃得最丰富的。而新鲜的瓜果,又是隆冬的年节里不易见到的。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不仅全家团圆,囤里有粮,心中不慌,享受丰收喜悦成就,更是人与庄稼果实团圆,用黑格尔哲学解释,是否定之否定,马克思主义而言,是劳动主体和他的对象实现统一。中国古代戏曲常用大团圆模式,很为现代理论批评,其实,艺术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这不正是经历艰辛风雨劳苦终获丰收的隐喻吗?

  中国人把欢度节日,叫“过节”,节虽好,终要过。中秋也一样。“两宋第一词家“辛弃疾正有一首“过中秋”的天才词作。全文为: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军事家、政治家词人辛弃疾显出了天才的科学思辩能力。他不仅用排除法否定了月亮落于海底,月中有玉殿琼楼、嫦娥、玉兔、蟾蜍的传说,而且推测出“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送月,不是送到海底,而是送到另一世界,这边落、那边升。虽然肯定不知道万有引力,但辛弃疾发出“飞镜无根谁系”的天问,对李白“瑶台镜”“白玉盘”,苏东坡“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产生质疑。从民间庙堂,中国的中秋之月,既是对月怀人、素娥轻舞,天上不胜寒,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给整个地球带来夜之光明天体,日升月恒,美好的生活从古流到今。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彭镇,一尊木雕菩萨传奇 l 陈连官 

  “毛爷爷”在世时为啥没有上“国家名片人民币 l 黄沂海

  我是汪迷 | 詹超音

  方成,带着幽默天堂 l 侯军

  如此“狂怪丑大”,是对当代书法的矮化 l 喻军

  愿精神种子茁壮生长 | 奚美娟

  汏浴,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l 胡伟祖

  一平方米,你自己城市 l 伍佰下 

  三四百年不过一个呵欠,李渔的文章不灭 | 储劲松

  酒不入肠 | 马思源

  晒霉 | 陈建兴

  玩水 l 黄阿忠

  庐隐的绝版风景 | 鱼丽

  在暑意消退的退思园,菰雨生凉 l 王太生

  《小偷家族》:被偷走和没被偷走的 l 王珉

  小辰光在上海:荡了马路,溜冰去 l 顾建华

  这是“朝花时文”第1698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观点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媒体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向编辑打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丰收中秋:过节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l 李晓东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