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到中秋了,
你想家了吗?
恩熙:
五岁前我住在乡下的奶奶家,
那时的月亮好亮,
那时的月光好暖。
后来,
我搬到城里上学,
月亮似乎小了许多,
也暗淡了许多。
再后来,
我参加工作,
月亮便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
笨笨滕:
91岁的奶奶
不进米饭了,
只能喝点汤,米汤,水。
他们都担心奶奶熬不过七月半,
但奶奶挺过来了。
七月半前我问她,
“奶奶,下个节什么节啊?”
她说八月半!
只愿今年八月半奶奶还在!
李韩:
小时候过中秋
不管家里有多忙,
到这一天都要闲下来团聚,
在外的人都要回家来吃顿团圆饭。
后来随着生活越来越好,
搬进了城市,
现在再回想小时候的中秋,
孟淋:
小时候
然后我和妈妈一起把做的月饼送给亲戚。
那时的情景,
现在想起仍觉得很美好。
但是
最近几年,
哥哥在外工作,回来不方便,
过中秋家人聚不全,
妈妈现在也不再做月饼。
特别怀念以前的中秋节。
以前,
陪我们过中秋。
因为
他们说,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
02
这个中秋,
你有什么打算?
出去旅游?
约三五好友碰一杯?
加班?
还是……回家?
“回家”
往往难成为我们的优先选项。
@Mr.chen(摄影师):
绝大部分假期,我都在旅行的路上。
@一张凉皮:
都是江苏省的,家在江苏省最北边,
放三天,
文职工作,每个月3600,单休,
自己租房住,合租1100,
买了月饼补品啥的六七百,
知道要省多久才能存起来么?
回家都得绕大半个中国!
结婚的时候,
却不料,
@随风飘:
回家的路越来越近,
我们却离家越来越远。
唉……
工作后,
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过30天,
20%的人陪伴时间不足30天,
24%的人陪伴时间仅有7至9天,
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时间竟然不到7天。
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旁。
这是一组残忍的数据。
父母一直在等,
但,
儿女常常没空。
03
中秋前夕,
因为自制的辣椒酱是孩子们最爱吃的,
盘算着孩子们走时每人都能带上一罐。
谁知,
当日下午,一连几个电话,
得知孩子们都回不来了,老人哭了。
老人边抹泪边说:“哪怕回来一个呢。”
其实
父母想要的,
不仅仅是团圆。
他们想亲眼看下,
儿女是否过得好。
雏菊:
妈妈最擅长做的是红烧肉,
主要还是我喜欢吃。
对她而言,
我也是她的心头肉。
爸爸和我会打下手,
爸爸不爱说话,
一个人在外要吃好,喝好,没钱就跟你妈说。
真的永远不放心我,
永远害怕我不会照顾自己。
这就是家的温度。
虽然
我们很少回家
但她们一直都记得
我们最喜欢吃什么。
哪怕,
现在的她常常忘事。
是的,
他们一直都在为孩子。
别人不记得我们的生日,
但父母不会,
哪怕他生病了,很累。
但到了饭点,
饭菜还是如期端上来,
还是一如既往地跟我们有说有笑。
04
下雨天,
为了不让儿子淋湿,
爸爸把伞全部撑给他,
手术后。
儿子患了白血病,
妈妈说:“别说捐骨髓,要命我也给”
父母什么都愿意给我们,
哪怕是性命。
只要我们好好的。
他们害怕我们生病,
生病时,
专门请假陪我们看病。
但他们病了,
我们常常不在身边。
05
我们一直以为,
我们的父母都会好好的。
却不知他们很擅长演戏。
明明人在医院,
却总假装硬朗地跟我们说:
挺好的,
我们都挺好的……
千里报平安,
不过是为了让远行的儿女,
在外安心打拼。
我们忙着成长,
却忘了,
他们在逐渐老去。
不知何时起,
父母为了我们
而我们
能陪他们的时间……
根据这一数据可算出看望父母的剩余次数。
如果双亲现年均50岁
每天都会探望他们
还能探望他们的次数为9733次
如果每周探望一次
探望他们的次数为1387次
如果每月探望一次,
探望他们的次数为320次。
如果每年探望五次,
探望他们的次数就只有133次。
如果每年探望一次,
那么探望他们的次数就只剩26次。
这些数据未必百分百准确
但我们能陪父母的时间确实不多。
06
儿女回家的那几天
是爸妈一年中最开心的节日
但,
每到节日,
他们还是会把“你忙吧,工作重要”挂在嘴边
谁也不知,他们心底一直藏着一句迟迟未说出口的话:
孩子,今年中秋,有空回家吗。
又是一年中秋团圆日,
该回家了。
▼
作者:番茄,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知名三甲医院部门主任,专注于女性自我成长,擅长用文字为读者解答恋爱、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的困惑。公众号:遇见番茄()微博@番茄的村庄,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