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波叔讲了用歌词赞美时代的乔老爷子,有菠菜可能还不尽兴,嚷嚷让波叔讲讲那个年代的其他音乐家。
如你所愿,今天我们来讲讲更牛的一位:
王立平
王立平其实跟乔羽有过合作。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古装剧非常火,即《聊斋志异》。你现在回去看,开头那“呜……呜……”声的主题曲,可能会被吓尿,那就是由王立平谱曲,乔羽填词。
其实,创作《说聊斋》之前,王立平就已经是名声非常响亮的艺术家了。
因为,王立平是多栖的。
音乐上,他词曲兼修。经典歌曲《驼铃》、《大海啊故乡》、《牧羊曲》、《少林少林》都是他一人独揽的词曲创作。
他还是个摄影家,“四五运动”时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镜头,获过中国文联重量级的大奖,五十多年来一直热心摄影活动。
王立平摄影作品《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王立平书法不过,在他那么多的艺术作品中,最耀眼的,还是那些经典音乐。
按照王立平的说法,他走上音乐这条路,一切都是命。
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个音乐家,从他还没学会说话开始,他的父亲就天天在家里吹箫、吹笛子,用音乐给他洗脑。
后来,这个音乐才子就创作了许多我们熟知的经典曲目,功成名就。
一直以来,都是别人求着请他写歌,他也从不令人失望,几天就搞定一个作品,简直是乐坛快手。
可是这一惯例,在1982年被打破了。
当年王立平41岁,名气非常大,他正在跟许镜清合作《西游记》配乐。他觉得《西游记》好是好,但是他不太喜欢“猴戏”,他觉得自己是属于“情种”一类的人。
他心中一直有个遗憾。
《红楼梦》是文学巨著,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最丰富的世界,最适合音乐表现。我就想将来有空,一定要写一部音乐作品,按《红楼梦》的情节一段一段把它写成不同场景,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但谈何容易,没这个机会。
他苦等的机会,真的来了。
某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王之芙(王扶林夫人)问他,是否有兴趣为《红楼梦》作曲?
我极有兴趣!
然而,你有兴趣不代表人家就一定请你,大师也不止你一个,你再大牌也要经过导演的认同。
为了赢得这个机会,王立平就像刚出道的新人一样,去接受导演和专家的面试考核。
在场的面试官有中央电视台领导、红学家、导演和编剧等一大屋子人,他们只出了一道考题:谈谈有关《红楼梦》创作的想法。
王立平当场激情澎湃,讲了整整一个下午。从《红楼梦》的音乐基调,再到情节、情趣……
最后,专家们拍板,就他了!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王立平终于获得《经楼梦》作曲的机会,现在轮到他来提条件。
第一,不参加合作,因为《红楼梦》太个人,太情感,更重内心的体验;
第二,人生掐头去尾没几年好光景,不要互相迁就,谁也别委屈了谁。
说白了,就是让其他人不要干涉他。
导演答应了他的条件,接下来,就是放开手脚、放飞思绪的时候了。
王立平在1982年底加入《红楼梦》剧组,当时演员都还没选好呢。
刚开始他确实很得意,仿佛自己要去创造奇迹,可是没过半天,他就惊出一身冷汗——他给自己挖了个巨坑。
以往写歌,他脑子里都有千万种想法,几天就写出来,现在实打实面对《红楼梦》,竟然脑子一片空白,之前面对领导和专家时的那些想法瞬间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红楼梦中曲在书中是无迹可循的。
人物的妆容、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曹雪芹都在书中描写得清清楚楚,唯独曲子,只字未提。曹老爷子哪里想象得到百年过后会电视剧这种东西?
给《红楼梦》谱曲,就是要他无中生有,连个参照都没有。
六七十年代的风格,不行;
最后,他决定“十三不靠”,自己创造一种只适合《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想当初他几天就能写出一首曲,如今都快一年了,《红楼梦》的曲子他一无所出。
王立平几乎把自己逼疯了,饿了就胡乱吃点东西,困了就躺一会儿,醒来写,作梦也在写。
整整花了一年,他才憋出《序曲》和《枉凝眉》。
《序曲》就是电视剧开片那段,一个女声拖着极长的尾音,吟唱着“啊……”
这就是《红楼梦》的主旋律。
《枉凝眉》是主题曲,它勾勒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预示了悲剧的结局,更重要的是,曹雪芹的词写得极好。
要配上这等好词,王立平也是呕心沥血了。他当时怎么写出来波叔不清楚,但作为听众,我们可以从中听出此曲的非凡之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这两句讲的其实是一个意思,是相互呼应的。你再去听那曲子,这两句听起来一高一低,一强一弱,像不像是你对着空空的山谷喊一句话,然后从山谷里传来一句低低的,弱弱的回音?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这两句也是同样相互呼应着,只不过音调由弱渐渐变强。
这种交相呼应,强弱交换,把词中寂寞的心境,惆怅的思绪,缠绵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红楼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黛玉对自己一生的哀叹。她是所有女孩子中最聪明,把生命看得最透的一个,所以她也是最痛苦、最绝望的一个。
这首曲子,王立平又足足熬了一年零九个月,他最终的突破点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短短几个字,却字字戳心。这哪里是在吟诗?分明是一个弱女子指着苍天在呼号和质问。
所以王立平把这首曲子写成了「天问」。我们在听曲子的时候,感觉前面一直在低低的、柔柔地吟唱,可是到了这一句,突然情绪高涨,成了全曲最高潮的部分。
按书中所讲,宝玉无意中听到黛玉一边哭一边念《葬花吟》,想到黛玉这样的女孩子“将来亦有不可寻觅之时”,又想到大观园里所有的女孩子,以及自己将来的结局,不禁悲从中来,最后哭成一个傻子。
而今我们听这首谱成曲的《葬花吟》,不知你们能否体会宝玉的心情?
红楼梦中曲,一共12首,王立平写了四年半,可以说是耗尽了他半生修为。
可是你以为曲子写出来就完事儿了?
起初,也有不少歌手自荐,王立平有自己的考虑。
他要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
这就要求歌手的技巧纯熟,但又要带着青涩感,这是那些已形成风格的歌唱家做不到的。
王立平做了一大胆的决定,起用新人陈力。
当时陈力丧夫不久,内心的伤痛可想而知,而王立平的严格要求,更是把陈力都快逼疯了。
不过,也许就因为她的感怀身世,以及王立平的精心雕琢,使得她的歌声苍凉凄美、肝肠寸断、动人魂魄。
当然,红楼十二曲中,也不是全都由陈力演唱。
《聪明累》和《红豆曲》由王洁实演唱,其中,王立平也在露了一嗓子,就是那首《好了歌》。
想不想听听王大师的歌声?
《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将来的人还可以把《红楼梦》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还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总会有人超越前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
31年过去了,《红楼梦》被拍了许多个版本,可是这道高墙依然没有人能翻过去。
<更多故事>?
再见了,人小鬼大的小丸子。
为什么开学日总在9月1日?怪他?
被熊孩子摸了一下,她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