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毛爷爷”在世时为啥没有上“国家名片”人民币 l 黄沂海
日期:2022-03-13 15:57:38 作者:朝之花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

“毛爷爷”在世时为啥没有上“国家名片”人民币 l 黄沂海

  文/ 黄沂海 掐指算来,从1948年12月第一张人民币横空出世,到如今即将走过70个年头。这张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人口每天都在接触和使用的“国家名片”,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成长到壮大的沧桑巨变。你可曾知道,先后在国民经济舞台上五度“换妆”的人民币,其背后还蕴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名称之争:“解放”还是“人民”

  即将诞生的中央银行及货币,应该取个什么名字呢?一时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提议,未来的中央银行由解放区相关银行合并组成,可称“解放银行”或“联合银行”,发行的货币就叫“解放币”或“联合币”,以适应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和解放战争进程的政治军事经济之需;有人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永远为人民服务,不妨称“中国人民银行”,庄重大气,又接地气,货币则顺而沿之叫“人民币”……董必武比较倾向取名人民银行的提案,他在发给中央的电文里表示:“银行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请考虑示遵,名称希望早定,印钞时要用。”

  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在石家庄成立时旧址

  题字之惑:名人还是素人

  首套人民币付印在即,票券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请谁题写?时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后来成为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的南汉宸自然想到了董必武。理由有二:一是新的中央银行机构的创建和人民币的发行都是在董必武的直接领导下稳步推进的;二是董必武一手刚劲挺拔、俊俏舒逸的“柳体”,在解放区有口皆碑。起初,董必武自谦“字写得不好,还是请林老(指林伯渠)来写吧”,后来拗不过南汉宸的几番恳请,加之印钞迫在眉睫,他让夫人何莲芝找出一套干净的衬衣,沐浴更衣,虔心恭写,挥写了满满一整张纸,除了行名,还有各种货币单位及数字,经设计制版人员筛选后,神采倍添地出现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图案上。

  严格来说,按照“解放一个地区,发行一个地区”的原则,第一套人民币在各地先后印制发行了62种版面,其中一枚1000元耕地图券上的行名却不是董必武题写的。这张与众不同的钞券系委托东北局代印,由于未能及时获得董必武的手迹,遂请东北银行印钞厂一位票版设计师摹写,尽管也用柳体楷书挥毫,但两相对照,还是能够明显鉴别出不少差异。 

  一天午休,在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室工作的马文蔚被南汉宸请到了办公室。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廷用笔,也没说明意图,神秘兮兮地让马文蔚书写行名与相关面额汉字……直到第二套人民币面世,马文蔚对那天行长的良苦用心才恍然大悟———这位民国时期曾经担任中央造币厂要职的老学究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墨迹一直被沿用至第五套人民币(个别字体因推行简化字而由北京印钞厂设计师作了精心挖补修正),为几代数十亿人所使用和珍藏,一不小心成为当世作品流传最广的“书法第一人”。   

  董必武

  马文蔚

  那时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属于国家机密,当事人心照不宣,守口如瓶,对家人都缄口不言。三十年后,这个谜团终于揭开:1983年媒体中引发一场“中国人民银行”究竟出自谁人手笔的争论,经过详细调查与取证,确认书写者为已经返乡务农的马文蔚。为了表彰马文蔚尽忠尽职、保守机密的良好职业道德,人民银行决定支付给他5000元润笔酬劳,并拨款为其修建新宅。1988年暮春,马文蔚驾鹤西去,享年84岁。

  油墨之疑:红色还是黑色

  承担印制红色1元券的上海印钞厂倍感“压力山大”,迅速组织展开调查,收集了部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1元券加以研究,并向主管部门专题汇报。人民银行还向中国科学院“搬救兵”,请来专家会诊分析,查找原因,中科院经过两个多月潜心试验,终于找出了1元券油墨溶化变黏的症结是质量问题,而非“阶级敌人暗中破坏”。明察秋毫见真章,中国人民银行遂向国务院请示报告:鉴于当前流通的1元券所用的红色油墨存在严重缺陷,经过对各种颜色的钞票进行试验,感到黑色油墨的性质最为稳定,具有耐酸、耐碱的性能,较其他钞票色墨均匀,因此建议将新版1元券用黑色油墨印制,另以暖色地纹衬托,以便票券能经久耐用。

  然而,原本票券上的红色天安门倏然“变了颜色”,却是非同小可。人民银行自然不敢怠慢,在想方设法改良工艺的基础上又印制了红色和黑色两种1元券样张供国务院领导审阅,从纯技术角度,实事求是地陈述各自利弊,并援引“苏联老大哥”的货币实例为佐证,即苏联100卢布券的克里姆林宫图案,也是采用黑色印制的。   

  遭遇“红黑之争”的第二套人民币1元券

  新钞上市后,细心的市民对比发现,红色1元券的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八盏灯笼,而改印黑色油墨时却被悄悄“摘掉”了……

  版别之谜:进口还是国产

  也许你未曾想到,基于当时国内制造业基础薄弱及人民币防伪能力欠缺,第二套人民币中的3元、5元、10元三种大面额票券中的“高技术含量”重任,只好仰仗“苏联老大哥”的援助。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派出4人小组随中国国际经贸促进会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中苏双方于1953年8月正式签订了委托代印人民币的合同。保密起见,合同以“全苏木材出口联合公司”与“中国化工杂品进口公司”的名义签订,屏蔽了任何关乎人民币的字眼。没过多久,首批满载3元券人民币的列车从莫斯科驶抵满洲里,货物标注“技术装备”。中方为此还制定了严密的交接方案,诸如“白天交货,以免意外;争取一天交货完毕;10人同时开启10个车厢;箱外编号必须衔接;接运车辆不能有裂缝及漏水口;车厢两端要有小平台供警卫站岗”……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人民币的发行也受到很大影响。为防货币流通秩序可能遭遇的侵扰局面,1964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限期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知》,规定苏印“三种票”(即3元券、5元券、10元券)停止在市场上流通,一律回收销毁,限期1个月内到银行兑换成其他面额,逾期未收兑的一律作废。在召回苏联代印人民币的同时,人民银行马不停蹄开始发行自主印制的5元券人民币。由于国内印钞防伪技术仍然捉襟见肘,暂时还无法印制10元券,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5元券便是第二套人民币的最大面值了。   

  朱德同志在北京印钞厂审看人民币样张

  “钱”儿当自强,胸襟百千丈。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推出第三套人民币呈箭在弦上之势,原计划从苏联引进技术的设想无疑“泡了汤”,苏联专家更是以“绝密技术概莫外传”为由带走了所有合作资料。好在中国制钞专家不蒸馒头争口气,克服重重困难,协同研发攻关,硬是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运用自制设备和自主技术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固定水印印钞用纸,第三套人民币终于呱呱坠地,结束了“进口钞票”的尴尬时代。

  路线之辩:向左还是向右

  备受重视、层层把关的人民币设计,难道还会犯“路线错误”?情况还是在波澜不惊之中发生了。作为我国印制工业进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新时期的重要标志,第三套人民币中枣红色的1角券率先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票面图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那个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尤其是1角券,原先的设计图稿为“干部参加劳动场景”,考虑到小面额钞券学生群体可能使用较多,审查时中央领导要求将画面改为莘莘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农村参加劳动,象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非常契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可是没过多久,这张1角券却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坊间盛传,枣红色1角券画面里的人物全都自左向右行进,这在“左右路线”之争甚嚣尘上的岁月里,疑似犯了“右倾”错误,罪名不轻啊。很快,枣红色1角券被银行逐步回收销毁,而因背面的墨绿色菊花图案而得名的“背绿1角券”临危受命,取而代之,匆忙进入流通领域。新版1角券上的人物统统转换行走方向,改为自右向左,才算平息了沸沸扬扬的社会议论。岂料背绿1角券也是命运多舛,由于设计上的致命失误,新券与已经发行的2角券背面颜色极为相似,老百姓在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很容易混淆受损。公安部门就接到商家报案,有人故意拿背绿1角券充当2角券消费,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于是乎,背绿1角券仅仅“露脸”14个月,即被央行召回,成为人民币历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纸币。

  经历“左右之疑”的第三套人民币1角券

  小小1角券,两度触礁,两度搁浅,两度改版,身世颇为坎坷。而枣红1角券、背绿1角券因损耗和销毁,存世量骤减,数十年之后竟然摇身变成收藏圈内的宠儿,身价不俗,炙手可热。

  头像之论:亮相还是回避

  第五套人民币百元券(局部)上的毛主席形象

  (刊于2018年8月30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夕拾版)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小姜与老文的分裂 l 毛尖一平方米,你自己的城市 l 伍佰下

  旧景在与不在,你都是我的老闵行 l 郑宪

  小时候,我们这样放学回家 | 沈嘉禄

  《我不是药神》触动了观众哪根神经 l 刘巽达

  事来第一问:你有羞耻感吗 | 刘诚龙

  《邪不压正》:醒来的滋味并不好受 l 墨愚玩

  想起周小燕的一句提醒 | 雪音

  又见黄永玉:澹言集六则 l 陈鹏举

  跟你说说浦东成陆最早的三林 l 陈连官

  今天,你还能忍受“听取蛙声一片”吗?l 陆地

  这是“朝花时文”第1675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向编辑打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毛爷爷”在世时为啥没有上“国家名片”人民币 l 黄沂海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