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陪你读书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心理描写巨匠,他发表了三部文学巅峰之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
对社会制度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评判是他创作中的着力点——《战争与和平》侧重于民族之爱,《安娜•卡列尼娜》体现了家庭之爱、人伦之爱;《复活》表达的则是宗教之爱。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描写的便是家庭问题。
书中讲述了几个家庭不同的遭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则是全书的主线。作者对主人公安娜、列文两位角色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全书的中心思想,而安娜便是作品的核心人物。
作者描写安娜时,一反平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竭力使用最绚丽的词藻,精心塑造安娜,使这个贵族少妇成为了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
她那双含怨带恨的眼睛,绽放着爱情这朵人间最美的花朵,带着凋零时的哭泣,在风中摇曳;虽然微弱的亮光曾照亮四周,最终还是在黑暗中黯然消逝。她的存在,缔造了世间最美的永恒。
伏伦斯基到彼得堡车站接母亲,在车厢入口给一位下车的夫人让了路。凭他丰富的社交经验,一眼就从外表上看出,她是一位上流社会的妇女。
伏伦斯基正要走进车厢,忽然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他转过身去看那位夫人,而那位夫人也恰好向他回过头来。
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的青春不由自主地,从眼睛的闪光里、从微笑中,缓缓地透露出来。
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这种光辉却违反了她的意志,继续在她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而这位夫人就是卡列宁的妻子,安娜。
午饭刚吃完,吉娣就来了。她认识安娜,但不熟。吉娣还没有定下神来,就感到自己不仅被安娜迷住,甚至开始从心里爱慕安娜了。
要不是她眼睛里有一种使吉娣吃惊和倾倒的、严肃而又忧郁的神情,凭她动作的轻灵、模样的妩媚,以及忽而通过微笑,忽而通过目光流露出来的勃勃生气,她看上去完全像一个二十岁的姑娘。
吉娣觉得安娜十分淳朴,什么也不掩饰。但其实在安娜的内心里,存在着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世界,那种超凡脱俗是吉娣所无法捉摸的。
当吉娣同母亲踏上灯火辉煌、摆满鲜花的楼梯时,舞会才刚刚开始。今天是吉娣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次舞会是专为她和伏伦斯基的爱情而举办的。
吉娣很兴奋,但还能冷静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吉娣每次看见安娜,都十分爱慕她。安娜的魅力在于,任何装饰在她身上都不会比她本人更引人注意。
她身上那件钉着华丽花边的黑衣裳是不显眼的,引人注目的是她身上的气质——她看上去那样单纯、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
这时伏伦斯基走了过来,鞠躬邀请安娜跳舞,但安娜故意不理他。吉娣心里想:“她为什么看见伏伦斯基会不高兴呢?”
其实吉娣一直在等着伏伦斯基邀请她跳华尔兹,可是伏伦斯基并没有这么做。她纳闷地瞥了伏伦斯基一眼。
伏伦斯基发现了吉娣的神情不对劲,慌忙地邀请她跳舞。在跳舞的时候,吉娣注视着挨得很近的伏伦斯基的脸,含情脉脉的目光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很久以后,这件事还令吉娣感到羞辱与难堪,长久地刺痛着她的心。
吉娣看见安娜脸上出现了那种她自己常常出现的、由于成功而兴奋的神色,她看出安娜因为人家对她倾倒而陶醉。吉娣懂得这种感情,知道它的特征,并且在安娜身上看到了。
“是谁让安娜这样陶醉呢?”她问自己,“是大家还是某个人呢?”吉娣开始仔细观察,她的心也越揪越紧了。“不,使她陶醉的不是众人的欣赏,而是一个人的拜倒。
这个人是谁呢?难道是伏伦斯基吗?”吉娣注意到,每次他同安娜说话,安娜的眼睛里就会出现快乐的光辉,她的樱唇上也会泛起幸福的微笑。
“那么伏伦斯基呢?”吉娣对伏伦斯基望了望,心里感受到了一阵恐惧。吉娣在安娜脸上看得那么清楚的东西,在伏伦斯基身上也看到了。
伏伦斯基那坚定沉着的风度和泰然自若的神情到哪里去了?现在他每次与安娜说话,总是稍稍低下头,仿佛要在她面前跪下来一样。
伏伦斯基脸上的表情是吉娣从来没有见过的。在吉娣的心目中,整个舞会,整个世界,都笼罩着一片迷雾。
安娜不愿留下来吃晚饭,主人前来挽留她。 “你明天一定要走吗?”伏伦斯基问。“是的,我想走。”安娜回答,同时对他大胆的询问感到惊奇。
不过,当安娜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眼神和微笑中闪动着难以克制的光辉,像火一样燃烧着伏伦斯基的全身。
透过伏伦斯基和吉娣的眼睛,安娜的美丽跃然纸上。吉娣觉得安娜的美叹为观止,而伏伦斯基直接被她的美折服,在舞会上移情别恋,漠视了吉娣,而为安娜一见倾心。
“啊,感谢上帝,一切都结束了!我又可以照老样子太太平平过日子了。”安娜反复重温着在莫斯科的往事。她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愉快的。
她想起舞会,想起了伏伦斯基和他那张多情的恭顺的脸,想起了她同他的全部关系。在回忆过程中,她的羞耻感增强了。
她一想起伏伦斯基,内心就有一个声音对她说:“温暖,真温暖,简直有点热呢!”她在座位上换了一个姿势,轻蔑地冷笑了一声,又拿起书来,却怎么也读不进去。
火车进站了,安娜穿戴好,向门口走去。“我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儿太热了。”她打开门。暴风雪向她迎面扑来,同她争夺着车门。她深深地呼吸着雪花飞舞的凛冽的空气,站在车厢旁边,环顾着站台和灯光辉煌的车站。
忽然,安娜发现了一个穿军服的人,挡住了摇曳的灯光。她回头一看,立刻认出了伏伦斯基的脸。
尽管伏伦斯基站在阴影里,安娜却清晰地看见了他脸部和眼睛里的表情——那无疑就是昨天打动安娜心弦的那种又恭敬又狂喜的表情。
这些日子,甚至就在刚才,安娜还在反复对自己说,只不过是随处可以遇见的无数普通青年中的一个罢了,她绝不会让自己再去想他;可是这会儿,刚同他见面,安娜就被一种快乐的骄傲情绪所控制了。
“我不知道您也来了。您来做什么呀?”安娜的脸上焕发出了一种掩饰不住的欢乐与生气。
“你问我来做什么吗?”他盯住她的眼睛,反问说。“说实话,我来这里,是因为您在这里,”他说,“我没有别的办法。”
(伏伦斯基对安娜说的话,)正是安娜内心所渴望而她的理智所害怕的。
“您的话很傻。我请求您,如果您是个好人,那就把您说的话忘掉,我也会把它忘掉的。”安娜最后说。 “您的每一句话,您的每一个动作,我都永远不会忘记,也无法忘记……”
“够了,够了!”安娜叫道,竭力使自己的脸装出很严厉的样子,但是装不成。于是她急急地走到车厢的平台里。
她在这小小的平台上站住,头脑里重温着刚才发生的事。她想不起自己说过的话,也想不起他说过的话,但她明白,这片刻的谈话竟然令他们接近了。这使她感到害怕,也使她觉得幸福。
火车驶进了彼得堡,有关家庭、丈夫、儿子,今天以及往后的种种琐事的思考,立刻涌上了她的心头。
这一夜,伏伦斯基通宵不想睡觉,因为安娜给他留下的印象使他觉得幸福和自豪。这一切将产生什么后果,他不知道,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他现在发现生活的全部幸福,生活的唯一意义,就是看到安娜,听见她的声音。这可使伏伦斯基兴奋得简直连心脏都要停止跳动了。
伏伦斯基在彼得堡下了火车,等安娜出来。“我可以再看见她一眼。”他情不自禁地微笑着对自己说。但是,他还没有看见安娜,却先看到了她的丈夫。
他本来知道她有丈夫,但几乎不相信他的存在,直到看见他,伏伦斯基才确信这一点,并且产生了一种不快的感觉。这就像一个口渴得要命的人走到泉水旁边,却发现那里有一条狗、一只羊或者一头猪在饮水,并且把水搅浑了。
卡列宁走起路来蹒蹒跚跚,摆动屁股,这副样子使伏伦斯基特别厌恶。他认为只有自己才有爱安娜的绝对权利。
他看见安娜两夫妻见面,而且以情人明察秋毫的眼力看见她同丈夫说话有些拘谨。“不,她不爱他,她不会爱他!”伏伦斯基心里这样断定。
安娜坐在壁炉旁边读一本英国小说,等着丈夫。十二点整,卡列宁梳洗完毕,安娜也走进了卧室,可是她的脸上不仅没有她在莫斯科生活时,从眼神和微笑中散发出来的那股生气;相反,她心中的火花似乎熄灭了,或者远远地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
火车站的偶遇,舞会上的主动示好,火车上的追随,伏伦斯基的热情进攻,都被安娜的理性拒绝了。安娜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和矛盾纠结。
当她再次回归那麻木缺少爱情的生活,她的思想会有什么的变化呢?毕竟她曾经遇见过爱情,那撩动心弦的遇见,会在她心底激起涟漪吗?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文末歌曲:The Lord - Sophie Zelmani
主播:杨杨,怀揣一颗简单纯粹的初心,期待与你分享一切美好!公众号:向日葵的故事(ID-n)。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麦家给你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