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096个字,阅读需7分钟
城区地段,30平米酒店标间配置,设施齐全环境好,每月房租300元,每月需陪老人20小时。
这是杭州推出的“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年轻人以低价房租住在养老院中陪伴老人。这样物美价极廉的房子,对住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讲,怕是任谁看了都要心动。
今年夏天,北京的房租又疯长了一波,而大家的工资,好像掉了队。租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千千万,合租的时候可能遇到合不来的室友,被气得吐血;整租又碍于少得可怜的工资只能租到位置偏远或者交通不大便利的地方,每天上下班的通勤就已经让人疲惫不已。就算好不容易租到了合适的房子,很可能在住了一个月后,房东突然要卖房,宣告你租住权利的终结。
所以我们不停地找房、搬家,合租、整租,只为寻找合适的居所。
全世界的人们也都在为理想的居所努力着,从改善居住环境,到将精神信仰融入居住规划,再到从整个地球的角度去考量居住空间。
为什么我们不惜这么“折腾”?
因为,我们想要住得更好呀。
一般的认知中,“家”应当是与亲朋共同生活的场所,里面掺杂着欢笑与争吵,回荡着各式各样的记忆。如果在同一屋檐下,居住着此前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家”的概念还会存在于这一空间内吗?
西班牙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与杭州相似,他们发起了一个叫“共住与互助”(Vive y Convive)的项目,让大学生与年长者共同居住。
在这一项目中,大学生的角色更像是照顾老人的晚辈,而不只是住客。他们在经济上只需分担一部分水电煤费用,但同时要承担一部分家务,每天需拨出2小时的空余时间陪伴老人,每周在家的时间不少于六天,而且每天晚上回家的时间不超过十点。
实际上,十点这个时间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西班牙是一个晚上八九点才吃晚饭的国家,年轻人又非常喜欢彻夜泡吧,所以早上五点的地铁里常常能够看到许多才踏上回家路程的年轻身影。因而老人对大学生几点到家并不大计较,他们知道很多学生在图书馆学习到晚上十一点也都是常有的事。
▲年轻人为老人烧菜
年轻人给予关心,年长者授予经验,双方互相尊重和理解。从1996年,这一项目从一个住宅区试点开始,到如今已有超过31座城市加入,参与人数也从最初的50人增加到800人。
这个项目的规模或许不算太大,可它在能力范围内让大多参与的人都感受到了幸福。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2%的老人认为,因为与年轻人合住,减少了孤独感;92%的参与者表示,会推荐其他人一起加入这个项目。年长者和大学生对这一共住项目的整体满意度也分别打出8.76和8.95(满分为10分)的高分。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这种“青银共居”的方式已经推广至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地。而现在,又出现了基于共享理念的青年人共居实验。台湾的“玖楼”团队执着地在拥挤的台北市开拓“共同居住空间”,他们寻找老旧的公寓并进行改造,除了每个租客单独的居住空间外,还提供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鼓励租客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
从德国来旅游的手风琴老师和他的团队在顶楼举办了音乐会,一位旅游书作家的租客在客厅举办了新书发表会,还有的租客利用顶楼平台举办了泳池派对。
这一新的居住方式出现后,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每次释放出新床位,都会有大量申请者。而现在,越来越多与“玖楼”一样着眼于“共居”概念的台湾团队正在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的租住理念。
我们总是怀念曾经的四合院、胡同、弄堂,这些相对开放的居所能让居民很容易有交集,院里的小孩总有玩伴,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十分亲近。而曾经令人无限神往的摩登大楼,现在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邻里之间的关系被分割,社区内的联络也被封闭的楼体所阻隔。
荷兰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上世纪90年代,荷兰提出了多样性的住房方案(differentiated housing),住宅规划不再以收入这些数据指标为目标,而是更重视个体的差异化和社区内的互动交流。如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收入不高,但与退休教授或企业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因而他们适合居住在一起。这一概念消解了传统所谓的“大众”,而是将人群分为“众多的小众”。
基于这一新潮的理念,阿姆斯特丹老旧的自来水厂摇身一变,成为了生态无车社区。社区内部并没有配备私人停车场,而只提供共享的停车单元(5个住宅单元1个停车位),但同时配有很多的庭院和花园。
▲阿姆斯特丹GWL自来水厂的改造
(图片来自网络)
你肯定会怀疑,这房子能卖掉吗?当时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惑。可实际上,这个项目还没有完工时就销售一空了。因为这样“小众”理念的社区,吸引了认同这一理念的人,这就让具有同样生活价值的人住在了一起。
改造后的社区拥有600套住宅单元,分布在数十栋红色建筑中,其中17栋公寓按照单亲家庭、抚养残障儿童家庭、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等分成了不同房型,而曾经的白色水塔则被环绕在公寓楼之中。整片社区还配备了商业、文化、办公设施,拥有规整的道路,以及茂密的植被。
匹配的理念,再加上完善的配套措施,让曾经的老厂房变成了现今阿姆斯特丹最为理想的社区代表。
我们常常将自己、连同自己的居所,与大自然分离。我们修建的现代建筑大多由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构成,厚厚的墙壁将阳光、新鲜的氧气和植物隔离。可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这种建筑带来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是会影响到人类自己。
虽然可用的化石能源不多了,可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而且可喜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可再生的洁净能源让房子自己运转起来。要知道,离我们1.5亿公里远的太阳向地球投放的能量,是人类消耗能源总量的1万倍。
(图片来自《人类的明天》)
瑞士的马尔默市就在为零能源建筑努力着。在2001年,波依生态街区的第一期楼房建成了,它们的能源消耗量为瑞典平均水平的60%,而最近,这个数字再降了一半。这些住宅的楼顶覆盖着茂密的植物,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电力则由一台可为1000套公寓供电的风力发电机提供。房间内的水龙头、冲水器都安装了节水器,并配置了省电的插座,所有的垃圾都会被收集和处理。
这看起来已经很酷了,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房屋100%的能源自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在进行“零能源”的尝试,如英国的伯丁顿社区、实现碳排放平衡的哥本哈根和充满可再生能源的冰岛,但目前这种新型建筑却只占全球建筑的1%。
就像波依街区的建筑师科德在《人类的明天》一书中所说的,“为什么我们明明有其他方式,却还要浪费能源呢?”是啊,或许我们需要一场广泛而高效的建筑革新。
▲波依街区建筑师科德
(图片来自《人类的明天》)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为了寻找到更好地生活的答案,法国导演、作家席里尔•迪翁做了件真的很酷的事。他和四位年轻父母,筹划了五年,走访了十个国家,去探访世界各个角落中那些正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让现在、让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人,交出了一份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答卷。
▲走访世界的五位年轻父母
(图片来自《人类的明天》)
租房很难,生活也不易。和《人类的明天》中的行动者们相比,我们或许没有同样的行动条件,但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至少不会迷失在城市生活的疲惫和虚幻中。这些故事能给我们以力量和启发,让我们在这个乱糟糟的世界中看到一些希望,而且这个希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能够随着自己的一点点行动或改变而出现的。
这些看起来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正如席里尔•迪翁在《人类的明天》所说的,“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做梦的人,有一天,你也会加入”。
小新的每日赠书
●你理想的居住空间是什么样的?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1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点击图片可购买此书
《人类的明天》
[法]席里尔·迪翁 著
蒋枋栖 译
一场全球的明日行动正在兴起,一种更酷、更新的生活方式在眼前展开。我们的消费可以更轻量,食物可以更健康,居住方式可以更多样,孩子可以更快乐成长。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本期编辑:栗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