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雨日的梅庄,更是庭静门深,素日没有生人来访,雨天连鸟雀也无声息。
庭院里的草木清润洁净,叶脉上亦是纤尘不染,花事烂漫鲜妍,又简静内敛,不肯轻易惊扰它们的主人。
室内茶烟漫漫,袅至庭前檐下,与窗外的烟雨风景相看,只觉岁月安定,物我清好。
古往今来天下世界,都是这样的雨,没有死生成败,亦无沧桑兴亡。
此时若是贤臣良相,诗人词客,也只安于一扇幽窗下,贪恋这样一盏新茶。
幼时对雨就生了爱意,门庭的新竹,墙院的青苔,悠长的小巷,皆因烟雨,让我爱之不尽。
雨日里,百姓人家可以暂且荒耕废织,邻舍乡亲聚于廊下堂前,喝茶闲聊。
世上富贵荣华,清苦忧患,也只是一场下过的春雨,洒落悠闲,没有不好。
唐人杜牧有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我爱千里江南莺歌燕舞的迤逦姿态,也爱隐于烟雨中亭台楼阁的明丽深邃。
梦里江南,风光无际,山重水复,多少村庄城郭掩映在日月山川里。
而香烟不绝的古刹庙堂,在迷蒙的丝雨中,若有若无地诉说它们繁盛的从前。
千年之前,江南一片深红浅翠,喜乐庄严。千年之后,江南依旧明丽静好,江山多娇。
杜牧生于晚唐时期,虽未曾目睹盛唐的繁华,一生也算平坦安顺,没有跌宕。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其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二十三岁作《阿房宫赋》,二十五岁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
他不仅诗情得意,仕途也是平顺,为官时借着职务清闲,宴游山水,凭吊古迹,写下许多风流华美、疏朗明净的诗章。
暮年,他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闲暇时在此以文会友,亦算是称心如意。
那时的杜牧,打长安而来,看惯了帝都的繁华,仍被江南的春风春雨所惊艳。
人生在世,有所爱,亦有所寄,将一颗素心托于山水草木,或付于诗文辞章。
江南千里莺啼的美妙风光,令其心悦,而烟雨迷蒙的亭台楼阁,亦让他想起当年南朝事佛的鼎盛。
千古繁华,浩荡江山,如同一场幻梦,到头来,不曾修得今生善缘,亦无来世果报。
多少僧众随着古刹山寺那幽幽不绝的香火,最后皆荒废在流转的王朝里。
只余下冷清的庙宇亭阁,或聚或散坐落在春风烟雨中,不问过往,不知将来。人之一生,穷通难定,吉祸未卜,江山亦如月圆月缺,兴衰成败,不该生出悲意。
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刺诗,借古讽今,讽谏唐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
杜牧虽有忧国忧民之心,委婉地劝诫统治者,不可过于沉迷佛教,另一方面却对江南风物,山寺楼台,流连忘返。
有诗云:“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杜牧在江南时,也常闲游山庙,与僧侣结交,共聚庙堂,焚香煮茗,听经坐禅。
他的诗句虽无隐逸之风,亦不参禅悟道,却有一种旷远之思,明净洒然。
杜牧的《江南春》,千百年来享有盛誉,绝不是因为隐藏在诗背后的讥讽之意,而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江南风光的无尽向往。
诗者有心,读者亦有意,捧读诗文,仿佛随他去了一次江南,看罢绚烂庄严的花事,又邂逅一场温柔的烟雨。
但一切相知相遇,皆需机缘,我与诗词的机缘无从说起,却心意相通。
年少时喜词,婉转清丽,更能惊动人心,后又觉得词境到底窄了些,不及诗简净直白。
而今倒是沉淀下来,只觉万物存在,皆合情合理,浮沉起落,离合悲欢,亦属寻常。
恍若端坐在蒲团上看经,虽参不透禅机,却知其意境。
人间的喜乐和灾难,就在当下,而我们与唐宋人物一样,落在风景里。
待浮花浪蕊都尽,世上的一切,好与不好,终归平静。
新书推荐《浮生六记》(白落梅译写)
用淡雅文字诉说江南温婉的爱情故事。名人评论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林语堂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像《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鲁迅▼白落梅亲笔签名图书,正在促销中▼
购书请戳“阅读原文”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