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书单君
来源 | 书单(ID:BookSelection)
比如,当你辛苦读了 4 年大学,正准备好好和母校告别,突然有人告诉你因为不够 “优秀”,所以没有资格参加毕业典礼时,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这样的事,最近还真的发生了。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 10%》,作者 @一只栗砸儿 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她和很多同学接到学校通知,只有 10% “优秀毕业生” 才能去礼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而其他同学和家长只能坐在教室里看直播。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凭什么啊! “不优秀” 就连毕业典礼都不让参加了吗?
虽然后来听说,北京交通大学已经调整安排,所有毕业生和家长都可以参加毕业典礼了,可有些话我还是觉得不吐不快:
01
我们活在一个
而评选标准不外乎这么几点:首先是综合测评成绩优异,排名专业前列,获得过国家奖学金;
其次是在学生工作中表现突出,甚至获得过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成绩优良。
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 “优秀毕业生”,他们是学校树立的标杆样板。而不符合的学生,不好意思,你们只能是 “非优秀” 的。
这像什么?就像工厂流水线末端的质检员,拿游标卡尺之类的工具比划一下,便把生产出的螺丝钉分出了 “优品” 和 “次品”。
然而,我们所在的,就是一个崇尚 “标准” 的世界,总有人喜欢拿各种看不见的尺子对你比比划划。
电影《看上去很美》就是对此的绝佳隐喻。
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调皮捣蛋的方枪枪就受到了 “特殊照顾”:老师同学把他按在地上,咔嚓一下剪掉了他的小辫子。
还没来得及心疼,老师就向他宣布了幼儿园的管理规矩:不能尿床,不许哭闹,自己穿衣服,饭前洗手…… 还有,按时大小便。
老师告诉方枪枪,只要能做到这些,就会得到小红花奖励。如果一周七天都能得到 5 朵小红花,下周就能当班长。
别的同学都有小红花,方枪枪也想要。可他既不会自己穿衣服,还老是尿床。
于是,他决定在集体上厕所时使劲拉屎,只要拉出来,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
然而,他抿着嘴唇皱着眉,还是没有拉出来,别的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蹲在那里。
小红花并不只是一朵花,它代表着社会认可的优秀标准,哪怕早已不在幼儿园,它们还是幽灵般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学校,你要努力学习,争取高分,不考大学或考不上大学是无法被周围人接受的;
大学毕业,舆论认可的 “好工作”,要么是公务员这种稳定的,要么是金融互联网这种多金的;
工作落实了,家人会希望你在 25 岁前找一个 “优质” 男朋友或女朋友,搞定房子车子,然后结婚,婚后两年内生第一胎,争取 30 岁前再生第二胎……
如果以上 “小红花” 都顺利拿到了,你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 “人生赢家”。
尽管如此,你的优秀之路难免还是会有瑕疵。比如,在大学里没能成为那 10% 的 “优秀毕业生”,你可能连现场参加毕业典礼的资格都没有。
02
活得 “合乎标准”、“优秀出色”
你也许觉得,过上这种 “优秀” 的人生不正是成功的表现吗?一切顺顺利利的,简直不要太让人羡慕。
前两年,有本书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的名字叫《优秀的绵羊》。
它的作者 威廉·德雷谢维奇,从学习到任教,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这样的常春藤名校待了 24 年。他所接触的学生,很多都是这种画风:
他们富有领导力,能同时在多个社团里担任职务,课外活动排满了日程表……
而且毕业后,这些藤校精英都会过上 “优秀” 的生活:凭借亮点满满的简历,他们多半会在几家知名的投行或咨询公司中选择一家,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再不济,也是成为医生、律师、学者、商人,拿着让人羡慕的高薪。
然而,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中,却道出了这些藤校精英少为人知的另一面:
他们不是自然走向了 “优秀”,而是在努力迎合 “优秀” 的标准,使得这种追逐本身看起来更像是虚伪的表演。
这些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讨好老师和教练,如何表现得讨人喜欢、亲和得体;
他们对自己向精英迈进的各阶段指标也是一清二楚:拿到多少 GPA、拥有几座个人奖杯、参加几次公益活动……
因为被压迫式地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很多优秀的藤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孤独……
在他们纯粹为了给简历加分而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修经济学金融学学位的时候,却鲜有人思考过:这些追求来的成果,真的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的吗?
出于他人的期望,而随波逐流选择了 “精英” 的职业,年轻时也许不觉得什么。
但在三四十岁时,就会突然怀疑自己的追求是否正确,进而懊悔没有好好体会青春,没有活在当下。
“优秀” 精英的中年危机,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2016 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徐凯文 教授就曾在一次演讲中披露:有 40.4% 的北大新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自己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然而这些成就像是毒品,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就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产生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03
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别误会,我并不是在说优秀的人容易有心理障碍。追求优秀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是,这种 “优秀” 是存在于他人之口的外在标准,还是存在于你内心的真正渴望?
那么多小红花,你是否问过自己,哪一朵才是你真正喜欢和想要的?
依我看,原因之一正在于,我们把对 “优秀” 的定义权交给了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舆论。
我们在既定的标准之下循规蹈矩,不敢犯错,绝少探问自己的内心,更缺乏活出自我的勇气。
不过,“异类” 的榜样也还是有的。
窦唯,前黑豹乐队主唱,王菲前夫,曾经站在中国摇滚音乐巅峰的传奇式人物。
这一连串标签,你能和下图这个胡子拉碴、谢顶一半,抱着双肩包坐地铁的中年男人联系在一起吗:
以世俗的标准看,如今的窦唯是 “不成功” 的,他不写广为传唱的流行金曲,不走穴接受膜拜,也不参加综艺节目吸粉。
平常的日子,他就做做自己喜欢的小众音乐,画几笔画,去小馆子吃面,骑电动车买早点。
窦文涛说,窦唯是不开口唱歌了,他只要是唱,分分钟都是钱,凭他身上那些事儿,若想炒作,汪峰一辈子也别想上头条。
在一次采访中,媒体人苗野问窦唯:做音乐的钱够养家糊口吗?怎么看待名利?
窦唯说,这要看你怎么去制定生活的标准。我的标准是很普通的,我有一辆富康车,除此之外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不一定别人说你成功,你就成功了,对自己应该有一个认识。反正我认为我有成就感,我做到了我想做到的事情,做了音乐。
不一定。你我的身边,一定也有自己定义 “优秀” 的伙伴。
我们团队的宅少,最擅长写古今人物,旁征博引,文笔老道,几篇文章就已圈粉无数。
但你不知道的是,宅少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大一没读几天便退学,开始了一个人埋头写作的日子,从投稿连续被拒到写出 500万+ 阅读量的文章,他已写了差不多 10 年。
我们团队的小九,一个用生命原力书写文字的姑娘。但你想不到的是,她大学的专业是空乘。
本可以靠颜值吃饭的她,出于对文字的热爱,毕业后没有去当空姐,而是去做了机场安检,只想更笃定地生活,攒够钱去拜师学写作。
从默默无闻到写出 200万+ 阅读量的作品,她已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了两年。
其实,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旅程。最初和很多人一起,但走着走着,慢慢会意识到目标各有不同,终归要找出自己的路线。
海明威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高贵的是优于以前的自己。
所以不是 “优秀毕业生”,不能现场参加毕业典礼没什么,因为这是别人定义的优秀,而你拥有 “不优秀” 的权利。
你应该努力追逐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和标准里,不然很可能人到中年,才发现这不是想要的自己。
与其做一只优秀的绵羊,不如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或许后者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偶像。
我们所受的教育,读的书,走的路,都不是为了使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使一个人成其为人。
当你活出自己的优秀,才是真正的强大。
- The End -
为你推荐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才能不被外界的标准、压力与浮躁左右,才能在追求与奔忙时,不再恐慌迷茫、漫无目的,真正实现自我。
但要真正做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并不容易。
向你推荐《壹心理首个自我成长系列课程》,8位海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带你从人生的5大方面,用心理学的第三只眼全面认识自己,解决人生难题。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南方周末》、《香港大公报》等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筛选好书、过滤烂书,打开知识边界。授权请联系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