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伟大的恋情,多是奸情
日期:2018-07-31 09:00:03 作者:Lens 来源:风茕子 阅读:

伟大的恋情,多是奸情

  本文为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 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文化传播品牌

  你有没有发现,周围的“三观审查”越来越多了。

  在网上看着看着电影,一排弹幕飞过来,

  “这片三观不正,怎么还不封杀”。

  搜索喜欢的电影评论映入眼帘的是,

  “1星,毁三观。”

  台湾版《流星花园》前阵子重播,女主演的微博遭到谩骂,“一脚踏两船”“三观有问题”。这是18年前首播的时候都很少出现情况

  结果,女主演不得不在微博里安抚粉丝“我承认杉菜是有点绿茶”。

  就连一些经典作品也被攻陷了:

  电影《英国病人》的豆瓣评论:

  《查泰莱夫人情人》也......

  《霍乱时期爱情》......

  他们不仅仅是发表观点,还正义凛然地“做点实事…..

  有人以离婚律师名义,点明“举报”某院线电影,并得到网民热转:

  类似“这个作品三观不正,跪求有关部门封杀”的言论时不时就能碰见。

  如此照此标准,那些我们熟悉伟大爱情,多数都要算是“奸情”了。

  奸情的几大范式

  1、《飘》

  “绿茶婊”斯嘉丽:想说服即将订婚的阿希礼和她私奔,遭拒后生气打了阿希礼耳光。后来缺钱时,她又看中了妹妹未婚夫财产,于是设计让他迷上自己

  2、《安娜·卡列尼娜》

  “不守妇道”的安娜:她在婚中与英俊军官渥伦斯基相恋,抛弃丈夫儿子,与渥伦斯基住在一起,还跟“奸夫”去国外旅行了3个月。

  3、《泰坦尼克号》

  “劈腿”的罗丝:罗丝与母亲及未婚夫一道上船,却被船上的少年画家杰克吸引,戴上未婚夫送她的名贵项链,让杰克为她画裸像。

  4、《卡萨布兰卡》

  朝三暮四”的伊尔莎:伊尔莎曾经爽约情人,后来再见时,她为了帮助丈夫逃开敌人追杀又去求助情人,在几番纠缠之中,两人又重新生情愫使她想离开丈夫,留在情人身边。

  5、《花样年华

  学坏的苏丽珍:她的丈夫和他的妻子有了婚外情,她和他一起商量相应对策,本来应该一起打小三,结果居然爱上了对方

  6、《勇敢的心》

  “一谈恋爱就忘了国家”的伊莎贝拉:威廉•华莱士揭竿而起,与英军斗争。英王为缓和局势,派皇室女性伊莎贝拉前去谈判,在战争阴谋中,两人却发生了爱情。

  7、《甜蜜蜜》

  “插足者”李翘:黎小军告别女友后来香港讨生活,期望有天挣到大钱和女友风风光光地成婚,却爱上了在快餐店认识的李翘,无法自拔。

  没有一部文艺作品

  写的是不真实存在的人性

  爱情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背叛”?

  1、“出轨本身就像一台欲望机器。”

  人天生就有追求新异刺激倾向进化论专家指出,雄性动物天生就有通过更广泛的交配扩散自己基因冲动。而维持激情神经递质,只能保持18个月到30个月,这就是爱情的保鲜期。

  在一段恋爱关系中得到满足后,就会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刺激。这是人的通病

  日本新闻网站News Post 7曾进行过的一项针对1000名已婚女性进行的调查结果亦显示:超过两成的调查对象曾经有过外遇经验

  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

  2、幸福婚姻,也无法拯救一个个孤独虚弱灵魂

  人很多时候的“不忠”,仅仅是因为某种无法解决缺失感。

  金钱压力、生存、迷茫、自我怀疑,这是人只要活着就要不断经历的问题。亲密关系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这些,厌恶、鄙视随之而来

  而不确定的真实和人性,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道德灰色地带

  战争、死亡、背叛、乱伦,之所以总是成为文艺作品的母题,是因为它们说出了主流叙事通常会忽略掉的地下部分

  3、总要有地方放置我们人性的阴暗面

  我们怀疑的无外乎是,故事中的道德,与人的真实生活的道德,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它是否真的能对现实生活施加影响,起到毁坏公共道德的作用

  想想看,有曾经有哪一个历史时期,因为猥亵书籍流行,整个社会风气差到不行的吗?

  并没有。

  禁欲、压抑的维多利亚时期,正是地下黄色书籍非常流行的时候。

  人的阴暗面是客观存在的。越是在公共生活中受到压抑,私底下的报复释放就越强。

  越是直面那些阴暗的角落,越可能光明磊落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于文艺作品中那些“不道德”“三观不正”现象的不理解批评,一直都存在。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方面应该变得更为包容,为什么现在反而又愈演愈烈了呢?

  是谁在做“三观审查”

  作家韩松落在微博上调侃过这个现象,“这是一种初代人工智能的评论,只要几个模板,几个关键词小三、渣男、捉奸、出轨、闺蜜、前任、奇葩屌丝、逆袭、撕X、穷、富、赚钱/不赚钱、三观正/不正)就可以轻松评价上至荷马史诗,下至上周新片在内的所有文艺作品”。

  它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几项应该是你也有感触的吧:

  韩国电影《酒神小姐》,讲述一名老年性工作者的故事

  1、一定程度的反智倾向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到中国旅行,他惊讶地谈到,这座城市怎么遍街都是按摩店,书店寥寥无几。“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反智主义在中国有漫长传统历史学家余英时就曾多次谈到道家与法家浓郁的反智倾向。

  在今天,不少人仍然过于依赖经验而不是系统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强调实用而不是认知

  人们信奉各种厚黑格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与之相伴的,就是对代表“智性”的人群事务的鄙视乃至敌视。

  电影《独立年代

  2、“国家能不能帮我管管那些背叛婚姻的人?”

  社会学教授戴慧思在2014年出版的《妻子、丈夫和情人: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市里的婚姻与性》中谈到,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婚姻已经“去制度化”。也就是说一些过去被认为无可争辩的命题,比如婚前性行为是否合适,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选择离婚,甚至是婚姻本身的必要性等等,都已不再有标准答案

  电影《青梅竹马

  早于台湾和韩国60多年,大陆就废除了“通奸”罪。而最新的婚姻法,也不再保障原配妻子的财产,似乎是一夜之间,有些人惊恐地发现,除了舆论,不再有其他有效东西能“惩罚”这些传统家庭结构的叛逃者了。

  以此留下了巨大的道德真空,也带来了新的焦虑。焦虑中的人群,很容易结成“锄奸队”来达成新的秩序

  其实也是维护族群利益本能

  3、“人格一旦‘有污点’,那你就完蛋了”

  我们也常常用道德僭越、道德泛化概括这个现象,即不分事由、不查事实、不辨事理,把道德问题看做是其它社会问题形成之源。

  在传统社会里,道德约束很多。在今天,也有不少回潮。

  “别跟这个人合作,他出过轨。”

  “听说你同学妈妈当过小三?那你别跟这个同学交朋友啊。”

  这样的言论,熟悉吗?

  日本也在另一种程度上饱受道德泛化之苦。作家三岛由纪夫对人们整天叫嚣的那些公共道德非常反感

  他故意写了本叫《不道德教育讲座的书。写的都是〈应当和陌生男人一起去酒吧〉、〈应当打从心底瞧不起老师〉、〈应当尽量说谎〉、〈应当利用貌美如花的妹妹〉……

  三岛就没怎么写过“道德”的东西......

  书里,还把读者来信摘出来,其中一篇《应当尽量多管闲事》里面,就把一位读者致信他的妻子,劝导她远离三岛这样的“浪荡子”,以及”不要和这种风流男子共度一生”,放了进去…….

  针对“三观审查”的现象,作家李海鹏写了一段话,其中写道:

  "如果你不懂所有人都是可怜的,那么你就什么都不懂。那些指责包法利夫人的中国网民,就是不懂所有人都是可怜的人的人,就是什么都不懂的人。……没有这些,就不会有什么文明。"

  人活着,无论如何努力,都难免贫乏狭隘。正是那些伟大的文艺作品,不断把我们带入他人的世界,带入意外,带入混沌,带入不确定……然后,让我们对自己产生疑问

  如果能度过去,我们就会更新自己,开更多的门和窗,见更辽阔的世界。

  -END-

  上一篇:长得漂亮点儿就是每个男人梦中情人

  正在团购

  情趣用品 | 不只有脸上需要美白和紧致,那里也是……

  返团 | 你们千呼万唤的胶原蛋白粉终于来了

  ▼长摁二维码购买风茕子新书

  京东、当当、亚马逊、天猫等均可购买

  温馨提示微信更新版本后,置顶我的同学们有可能看到我的标题,点进来却找不到文章。那么请点右上角的小图标,我还在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伟大的恋情,多是奸情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