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受访专家曹艳萍:主任医师、教授,就职于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9年。擅长于肝、胆、脾胃肠病治疗。
炎炎夏日,正是冷饮、烧烤和冰镇啤酒的季节。这些食物对上酷热的夏天,确实给了我们一时凉爽,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
因为夏天气温高,雨水也逐渐增多。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合各种细菌、微生物繁殖,而且高温导致人体食欲不振,出汗又多,营养物质随汗排出,伤阴耗气,最终影响脾胃功能,很容易患上脾胃疾病。轻者可能伴随呕吐、腹泻,重者甚至脱水休克等症状,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夏季脾胃病高发“中医理论中将一年分五季,分别为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脏。公历的七八月份正应长夏之季,也正好是三伏天。中医认为长夏属土,脾胃主令。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全身,产生的糟粕由肠道排出。”曹艳萍教授表示,脾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喜燥恶湿。刚好长夏季节湿气较重,同气相昭,外界的暑湿之气、雨水就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导致脾胃运化失调,气机阻滞,水液代谢失调,就容易出现不想吃饭、恶心、呕吐、胃胀、腹泻、疲劳等脾胃问题。
另外,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食物中的各种细菌生长繁殖很快,常温放置的熟食很容易变质被细菌污染,即使放在冰箱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再加上老人、小孩体质较虚弱往往会因饮食卫生上的不当,而导致引发不同的脾胃疾病。
脾胃病的表现但曹艳萍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脾胃病都是在夏季高发。如比较常见的、容易感到不适的感染性、消化性疾病就容易在夏季发生,而溃疡病这一类却是在冬春发生的比较多。
夏季脾胃病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程度包括:剧痛、隐痛、刺痛、绞痛、持续痛、间断痛等。
◆恶心呕吐:常见症状,特别是恶心。
◆胃胀、腹胀:腹部感觉撑胀、难受,有的描述自拍砰砰响,轻点的说闷,吃了东西如有物梗。这症状也常见,特别是中老年,胃肠功能减退最易出现(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
◆烧心、吐酸:感觉心口热、灼热,有的伴有反酸、吐酸水。
◆口味变化:口淡无味,或口苦(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症),或口酸。
◆打嗝嗳气:多与情绪有关,或者因吵架、压力过大等导致的胃病患者容易有此症状。
◆大便异常:稀软便,大便干结(最干如羊屎),次数多,次数少,脓血便,便秘(很多误解),水样便等等。
其他还有胸闷、后背痛(后心痛)、吞咽不适、面色改变、舌质舌苔变化(舌苔厚、色黄、舌边有齿痕)、体倦乏力、头昏沉、睡眠差等。
夏季这样养脾胃1起居护理早睡早起:夏季应早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
注意保暖、不贪凉: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感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开过低温度的空调,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2饮食护理吃温性食物:脾胃喜温不喜冷,要固护人体的脾胃之气,夏季进食应以温为宜,不宜过食寒凉。且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夏天吃姜有升发阳气、防暑、增加食欲、杀菌消毒、祛风散寒等功效。
吃清淡易消化食物:食物尽量充分加热,饮食清淡不宜肥甘,多食杂粮,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厚味肥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宜少勿多,以免外邪感染,化热生风,引发其他病症。
曹艳萍教授提醒,也可以适量吃些甘寒生津食物,如水豆腐、西瓜、冬瓜、绿豆汤、薏仁、莲子(胃寒的去掉莲心)、折耳根、薄荷、小米菜等。
3常用穴位按摩◆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在胫骨前肌上。
功用主治: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揉按手法:一般以拇指揉按为主,每次时间为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俗话有“肚腹三里留”,揉按此穴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都有良好疗效。
◆合谷穴
位置: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对侧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升清降浊、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清热。
揉按手法:右手掌心放于左手背侧,大拇指来回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左右各50次,不仅可以缓解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还能防治晕车。
◆内关穴
位置: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
功用主治: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揉按手法: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神阙穴
位置:脐中部,属任脉。
功用主治: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揉按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脾胃虚弱,不能耐受寒凉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泻等患者都有良好疗效,临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达到温中健脾、散寒止泻的作用。
老人和小孩是重点预防对象曹艳萍教授表示,“脾为后天之本”,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体质也逐渐衰弱,就容易脾胃虚弱,发生气虚、阳虚等,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再加上夏季天气热,人就容易贪凉,喜欢吃生冷的食物,就很容易损伤阳气,出现胃寒等寒性疾病。
而小孩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还没发育完全,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更易受外界食物的影响。更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少喝冷饮。另外,天热的时候怕小孩子中暑,可能就穿的比较少,热了出汗、吹风,就容易感受风寒、暑湿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