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的这个时候,聊城消防史上第一批消防员的招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些有幸被选中的人,将会在一周后开始魔鬼式训练,改变他们一生的轨迹。
消防员不是聊城的创新,但聊城却是胃口最大的那个吃螃蟹的人,一次性招收了180名政府专职消防员,那个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叫合同制消防员。意思就是他们是签合同的消防员,而签合同在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里就是临时工,这个名字非常不好,它让这些消防员找不到归属感,很多年里总感觉自己是“二等公民”,来这里就是为了挣点儿钱,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体,待遇不高、服装不多,受着委屈、憋着不满,努力地奉献着自己。
虽然这个队伍中的个体算不上稳定,但这支队伍却毅然决然地坚守了下来,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如今,在聊城支队政府专职消防员的人数已经远超现役战士,在全省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但纵然是这样,消防战斗员的人数还是远远地不够,在保证训练与执勤时依然是捉襟见肘,而现役战士的编制早已像孙悟空的金箍一样被牢牢地套死,而新的消防站却在不断地站立起来……
十五年前,我们支队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所以一次性招收了如此之多的消防员,180人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当时聊城支队所有现役干部战士的总和,这种魄力真是了不得,我们不是用滴油的战术零打碎敲,而是大水漫灌一次解决问题。但当时的大队长们的心态却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有本事的大队长喜的合不拢嘴,这就跟家里添丁一样,力量壮大了,队伍丰盈了,当然欢喜。而有的大队长却摇着头叹息,他们在头疼经费的来源,人来到了队上就像是家里多了一伙等米下锅的孩子,你得去争取人头费啊!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大难题。
扯远了,还是回来讲一下他们这些人当年曾吃过的苦。
当时报名了有三百多人,在劳动局培训中心黑鸦鸦地挤满了整个院子,老实讲,那个时候想进来没个人打招呼还真不好使。当然,首先你得保证自己的身体要合格,而我们执行的恰是新兵入伍体格检查标准,那些曾因身体原因而被部队拒绝的热血青年在这里实现军旅梦想的愿望再一次泡汤,看着他们失望地转身离去,却不自觉地抬起手臂擦拭眼眶里含着的泪水,我心里也是非常的难受,但没有办法,万事万物总要有章法,有章法才有生命力。
正是因为从报名就充满了强有力的竞争,那些能有幸进入这支队伍的人才非常的珍惜机会的不易,这为他们后来的吃大苦耐大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0个人被分到18个班里,每班10人,每3个班一个排,排长由当年刚毕业的军校生担任。培训地点是聊城电大,学生们正值暑假,借用人家的宿舍楼。
当时还是副连长的我被任命为培训大队的大队长,带领这支加培训保障人员满200人的队伍,内心深处还是欣喜的,毕业三年了,有一年的时光是在养病中度过,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而训练新兵是我的强项,在强项上我如果不能露脸那还指望什么?所以,自我被授命培训这批消防时,这批消防员的命运基本上就定了。
烈日炎炎,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培训队报到了,但很快他们就理解到再热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消防兵训练的步伐,在家里的时候,坐在风扇下还怕中暑的天气,在这里却是伴着如火的骄阳在踢正步。且由于后勤保障的不合理,他们只发了一套作训服,所以必须长袖长裤地将自己包裹起来,身上的汗水从后背上浸了出来,又被太阳晒干,晒干了再顽强地钻出来……
于是,衣服上布满了心电图波浪线一样的白色碱痕,远看如素描勾勒出的雪山剪影,皮肤晒的黢黑,如果不是大眼睛还间或不停在闪烁,简直就如一尊雕塑,涅槃于太阳之下。新训时是绝对禁止打骂新同志的,所以那些班长心中发不出的火气也都用在了加大训练量上。白天练队列,晚上练体能,睁开眼就得去训练,闭上眼鼾声已经地动山摇,什么苍蝇蚊子随便来吧,反正没感觉。
有些人完全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不知道当个“合同工”还要训练这么苦,组训者也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思想工作完全按照新兵连那一套,这些细节问题上当时真有没有跟上,但当时却并不觉得。后来静下来后,自己一个人反思和总结能不能更好的时候,还是发现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刚开始的时候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定,来后不久就离开了。
这么庞大的队伍,最关键的是不是如何抓好新同志,而是抓好组训者,只要这些组训者抓好了,训练任务就能得到落实。所以,不少的排长和班长曾写(念)过检查,并不是因为他们作的不够好,而是对他们的要求高。之前的新兵连,基本上从来没有处理过组训的班长,更别说干部了,但这一次不一样,这么大的队伍、不同以往的任务,都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个不懈怠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对消防兵来说,一个月不回家实在算不上什么可以炫耀的事,太正常了。但那一个月是媳妇临产前的一个月,期间我只见过媳妇一面,是她跑到我们新训大队见了一眼就回去了,再到的时候她已经从产房里出来了。所以说,我儿子的年龄就是第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兵龄,这对我来说也成了最好的纪念。
这十五年,当年的那批人很多已经离开这支队伍,很多人还跟我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看到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所谓的“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不过就是这样。这一批人中,留下来的也不少,已经成了“元老”级的老消防,还有的后来转了现役,又辗转的调了回来,有好几个还考上了军校,他们都是我的骄傲。
因为有他们及第一批的消防文员,2005年,聊城支队承办了全国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推进会,当时分管的副部长刘金国同志亲自到会,他们表演了队伍和业务技能,为聊城消防甚至山东消防争了光。
他们培训满十年的时候,搞了一次聚会,有四五十人参加,我还能叫上所有人的名字,知道他们家是那里的,甚至还能讲一些他们的故事。但随着年月日久,他们的故事会不会慢慢地覆盖上一层尘埃,如果不刻意回忆就再也无人去想起。但不管怎样,我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以180人的数量补充到我们支队(相当于当下12年的现役战士补充量),为聊城支队的业务建设贡献了卓越的力量,这些付出的青春与汗水永远不会在聊城的消防史上被磨灭,也不会在他们自己的人生中被磨灭!
或许,他们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字,就是已经融入到他们骨子里的:消防!
如今,消防即将改制了,那些散落到天边的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