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二十几岁,或是依然心没死,那你一定喜欢我,我大概就是“人形小白鼠”。
我就是那种不要稳定的傻瓜,不循规蹈矩、不朝九晚五、不柴米油盐,不将就、不妥协。
如果我撞了墙,我会告诉你,疼,也会告诉你,是不是疼得后悔了。
鸡汤文会告诉我们,适合自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好的。但是究竟什么才是适合我们的?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成长中三观易变,我怎么才能确定多年以后我是否还喜欢、还适合呢?30岁时给我10岁时梦寐以求的布偶我还会高兴吗?
没有做到“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在我这个年纪该是老公孩子热炕头,朝九晚五,柴米油盐。而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辞去工作,远居异乡。
我有时也慌得一比,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在追逐梦想,还是在浪费时间。而我追逐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什么不是,而不知道什么是。
现在我慌得二比,梦想生出枝芽有了形状,我怕自己不够拼,梦想还没实现,妈妈就老了。
妈妈经常会问我这么累值得吗?每天上班下班多稳定。“稳定”这个词很有趣,上一代毕生的人生信仰。前几天朋友圈看到一段视频,虽不知道视频中的姑娘是谁但是我被她逗乐了:“穷得好稳定哦…”,精辟!
我不羡慕同龄人结婚生子,有婚姻不等于有爱人,孩子也不是人生唯一的幸福。
我不想过每天假装幸福或是抱怨生活,我不想每天最大的慰藉就是躺在床上刷刷某音,看看八卦;我不想每天在单位勾心斗角,在家里鸡毛蒜皮;不想因为自己的不自信而怀疑先生的忠诚,疑神疑鬼的敌视所有年轻姑娘。我不想因为生育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更不想我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生养。
有一天,我会结婚生子(W先生对那张纸仍有执念)我理想的生活是三个人一起成长,互相照顾。我要依然保持纯真、热爱生活。(先吹个牛)
我很爱我妈妈,是那种愿意付出性命的爱,但如果有人问我,愿不愿意过妈妈的人生,我会说“不”。
妈妈一辈子为我而活,丢了自己。我长大了,她本应该去活活自己的人生了,可身心丢了那么久,找不回来了。现在,对妈妈来说最好的生活就是每天起床时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今天如果没有恼人的病痛就是快乐的一天。
家里收入并不紧张,但妈妈还是过得节省,我知道她希望可以在生病时不拖累我,可以在离开时能为我攒下些保障。
可我不怕什么都没有,我只怕没了妈妈。
妈妈总是对我现在的工作很担心,收入和发展空间从来不是她衡量是不是好工作的标准。他们这代人心里的好工作,一定是铁饭碗——稳定清闲、朝九晚五。
他们经历过自然灾害、上山下乡、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下岗潮…大概是被不稳定折腾怕了,能安稳在一个单位干到老,就是幸福。
没有错,但不适合。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到孤独和不快乐,无论有没有钱。为什么人们抗压能力越来越差,好像满街都是人格障和精神病,一个眼神、一言不合就会挨刀砍、挨油泼...
前几天看高晓松的《晓说》,他采访了一位荷兰版“杜月笙”,这位教父级的大佬控制着整个阿姆斯特丹红灯区70%的生意。高晓松问他如果不做这行,他的梦想是干什么?他说,经历过战争的人是没有梦想的,活着就是梦想。
经历过战争的人,梦想就是活着。经历过动荡的人,梦想就是稳定。
我们这代经历了什么?又梦想什么呢?
PS.今天就先写到这里。没完?当然没完,生活还在继续。我觉得鸡汤文和深度文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鸡汤一本正经的告诉你一些没几个人能做到的大道理,而深度文是可以引导思考。现代人不缺脑子,缺的是动脑子。
- END -
按住下面的游泳小人儿,
不蹭热点、不迎合。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暴富去吧!
我就是很拉轰的阿拉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