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陪你读书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跟随莉丝一起了解了她的家庭和成长点滴。她混乱的家庭环境让我们不禁为她感到担忧和无奈,那么母亲精神失常后莉丝还将面对怎样的状况?一起进入今天的共读。
1986年母亲精神失常后,她的病比我们任何人想象的都要严重。4年内母亲精神分裂发作6次,每次都需要被关进精神病院至少一到三个月。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毒瘾比原来增大了2至3倍,毒瘾发作时,她语无伦次,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去吸毒。
1990年的夏天,我们的家庭生活也迎来最严重的危机。母亲因为怀疑父亲出轨于是总是挑起事端,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争吵,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差,他们争吵、冷战,除了一起吸毒再没有任何交集,他们根本不再像一对夫妻。
对此我没有任何办法,我对母亲的爱也动摇了,甚至期盼着她赶快回到精神病院以让我的生活恢复平静。
这种没有温度的生活开始让我对家庭感到绝望,我开始变得不愿意回家,尤其是当我遇到里克和丹尼两兄弟之后。
那是1987年7月,我偶然认识了里克兄弟俩,并且一见如故。因为他们和我一样脏,并且不守礼法,和学校的那些同学相比他们是那样容易接近。
所以,在此后的3年里,我有一半时间是在里克和丹尼家度过的。我很珍惜和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为了维持这份快乐我从没告诉过他们我家的情况。
我在外面享受到的欢乐让我感觉自己背叛了家人,为了不让父母知道太多,我会向他们隐瞒一些事情。
我发现自己需要到处隐瞒,在学校里,在自己家里,在里克和丹尼家,我都没法展现真实的自我。
在外面幸福自由的日子让我变得越来越不想回家,但是生活的现实让我无法做到对家中的状况完全不管不顾。
父亲的冷漠,母亲的孤独,我和莉莎无法填饱的肚子,破败不堪的生活环境,让我无法直视却必须想办法面对。
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从加油站的编外员工,到超市收银处的“装袋工”,我不顾被追赶被驱逐的危险,只为换取别人手中微薄的小费。
但是这些收入依然无法填补家中的空白,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偶尔还会偷超市或商店里的东西,以解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
几年后,我渐渐地了解到母亲大概有5种不同的性格——疯狂、吸毒、酗酒成瘾,以及难得的安静和友好。领救济金那天会特别高兴,刚从精神病院出来时精神健康向上。后者是最令我高兴的,可惜每次这种状态只会持续两周左右。
在我五年级时,一次吵架后母亲告诉我她生病了,这种病的名字叫艾滋病。虽然在此之前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这种病的纪录片,但是我知道那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病,一旦沾染就意味着生命再也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尽管母亲竭力告诉我她爱我,不会离开我,她还会和我在一起很多年。但是我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我深爱的那个母亲得了不治之症,而我的束手无策让我绝望和心碎。
我整日惊恐不安。和母亲在一起意味着和艾滋病在一起,意味着我要面对即将失去母亲的事实。我很难接受眼前的一切,痛苦万分。
后来母亲又结识了新的“毒友”—雷纳德.莫恩,我不喜欢这个人,我知道母亲也不喜欢他。但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毒品的欲望她别无选择,他们会把救济金合在一起用来买海洛因,有时爸爸也会加入他们队伍。
一次在母亲和雷纳德的交谈中,我得知母亲认识了一个叫布里克的人,而这个人正“威胁”着父亲,破坏着我们的家庭。
后来,母亲带我去见过一次布里克,在我看来那是个并不怎么样的男人。但是母亲说她喜欢布里克,她选择布里克也是为了让自己逃离一个被毒品围绕的环境,因为她想戒毒。
在我小学毕业典礼的那天晚上,母亲要求我和她一起搬到布里克的公寓去住。我不肯接受这一切,不停地哀求母亲不要走。
但是她还是不顾我的悲伤与恳求,和莉莎一起坐上了去往布里克家的出租车,她们装得满满的行李箱告诉我,她们似乎不会再回来了。
她们走后,父亲比原来安静了些,他从没有抱怨过,也没有表达过伤心或想念。母亲偶尔会打电话回来。在电话里她告诉我布里克的公寓有多么干净和宽大,她开始做饭、打扫卫生,她的精神也似乎比原来好很多。
而从小学毕业的我并没有对学校生活产生任何好感,我开始更频繁的逃课,直至被警告。在我13岁的时候,我被带进了儿童福利院,开始了一段被“囚禁”的时光。
在托管所的日日夜夜,每当想到父亲一个人在家的孤单,我和莉莎相距遥远,而艾滋病正一分一秒地侵蚀着母亲的生命,我却无能为力;我都会无力地低声哭泣,因为除了哭泣,我再没有别的办法和出路。
家庭的完整和家人之间的温情,曾是支撑莉丝在这混乱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唯一动力。
可是在今天的故事中,这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父母的冷漠和争吵,在莉丝的心上狠狠地划了一刀。
一个孩子在本该天真、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要面对自己本不该面对的沉重。所以她再一次选择了逃跑,她开始脱离家庭,向外去寻找快乐。
在外面的世界永远没有争吵,没有无休止的抱怨和怀疑,没有毒品的味道,没有妈妈的病痛和必须要面对的绝望。
但是在这份快乐背后,莉丝需要不停地隐瞒。她无法向朋友、家人坦诚自己,这让她时时觉得自己背叛了家人,欺骗了朋友。
从中也依然能够看到莉丝内心无法抹去的善良和坚持,她并没有隐瞒得心安理得,而是时时带有负罪感。
她会尽全力给朋友带去快乐,也会为家人倾尽所有。在得知母亲患艾滋之后她虽然彷徨无措,却还是以自己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个家。
在家庭面临解体的时候,她放弃了安逸和舒适的布里克家,不肯和母亲去新的更大更宽敞的住所。而是选择留下来,坚守这个已经毫无希望的破碎的家。
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她的家庭就还有希望,父亲和母亲还会和好,他们也会像以前一样幸福温暖。
但是现实并不会因为美好的希望而有丝毫扭转,也许莉丝也早已看透自己的坚持只是一厢情愿和逃避现实。
此时的莉丝,人生似乎一直都是抛物线的后半段,不停地下落,下落,而且永远看不到谷底在何方。
而她也仿佛要随着这不断下滑的曲线,开始自己随波逐流的人生。他重复父母的老路,离家、逃学、偷窃、对母亲排斥,对家庭厌倦。
也许也正是这看似深渊般无尽的苦难让莉丝可以向深处观察,也使她拥有顺境中的人们所不具备的敏感与洞察力。
莉丝比常人更了解所有微小事是如何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产物的,所以她从不会抱怨生活也从未想过命运公正与否。
她也从不问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没有那个停下来思考这些无关紧要问题的时间。
并且她深深地知道,有时候知道“为什么”并不能让人高兴,因为真相的残酷会让人更难过甚至绝望。
苦难也没有让她自怜自艾。她从未觉得自己觉得可怜,因为她知道这就是她的生活。
卢梭曾说:“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这在小小的莉丝身上便已经有了深刻的体现,此时的莉丝也许还算不上强者。但是在她逃离家庭背后隐藏的,也许正是她血液里不安分的种子,和她渴望冲破命运桎梏的强大力量。
那么福利院的生活会对莉丝产生怎样的影响?她的家庭能否再恢复往日的完整与温情呢?明天,我们继续共读。
文末歌曲:Who You Are - Jessie J
撰稿人:格斯墨,简书专题主编,集水瓶座的神经质和双鱼座的多愁善感于一体,目标是成为一名优雅的斜杠中老年。
领读人:潇君,爱茶爱狗爱NewAge, 用声音传递身边的美好。新浪微博@沐芷卿。
特此声明:文中插图来自同名电影《风雨哈佛路》,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麦家给你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