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是人格形成的阶段,不少孩子因为在叛逆期没有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导致恋爱、婚姻、甚至人生畸形。
———编者按
这是成长的必然阶段,父母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简单地逼孩子服从。
为孩子好,不一定是真的对孩子好。
“我一个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吸毒、不去夜店的女人为何对我这么绝”——她对自己的要求很低,仅只是不犯法,不堕落。
这也是父亲对她的要求。
但任何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很高的期待,这位父亲的要求为什么这么低?我们来接着看。
“我一直以来,冲动的性格都是继承我爸”——父女俩的性格都很冲动,说明两人之间摩擦很多。
当女孩到了青春期,她性格中的“冲动”就会表现为叛逆、抬杠。而父亲也是冲动的,他忍不住会用暴力手段“镇压”女儿。
在不断的争吵中,父亲失望地认为女儿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才一次次降低要求。
“我爸知道后要和我断绝关系,现在搞得关系更不好了,还没收我的车”——她的车是她父亲买的,一方面说明父亲很爱她,另一方面说明她还在啃老。
尽管她一直不听话,但她父亲从没有放弃过她,但她这次不要孩子,让他彻底寒了心。
川哥说
你看进去,就会了解真实的自己,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并且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01
电影的开头,一个情绪激动的父亲在用皮带教训自己倔强的女儿。她正值叛逆期,越来越不能接受父亲对她的严格管教。
她的父亲原本很想要个儿子,所以不知不觉从小把她当男孩来教养,又因为她是女孩,怕她吃亏,所以保护得更严。
她的天性被束缚了,她不快乐,她要花很多精力去和父亲对抗,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包括学习。
长到亭亭玉立的年纪,她开始和一帮男生玩,她喜欢他们的桀骜不驯,放荡不羁。这次挨打,就是因为又被父亲抓到了和他们混在一起。
父亲的打骂并没有让她变得听话,反而让她更加叛逆,在没有能力独立之前,她本能地学会了怎么保护自己。
方法很简单,就是做出冲动极端的行为吓唬父亲,比如自残、甚至要跳楼自杀。
她这一招很有效,她的父亲的确收敛了一些,对她不敢再那么简单粗暴,同时,还会在经济上补偿她。
但他的目的一直没有变,就是要控制她。这种大棒加甜枣的方式,让她丧失了独立能力。
独立要么自己有本事,要么置于死地而后生,被逼独立,二者她都不具备,所以到现在她还在啃老,跳不出父亲的手掌心。
02
到了正经谈恋爱的年龄,她和父亲的矛盾又加剧了。她自己就常年被束缚,所以不喜欢中规中矩的好男人,喜欢帅气、痞气的“坏男人”,和她父亲选择女婿的标准正相反。
父女俩爆发过激烈冲突,父女关系曾经降到冰点,在一次恋爱严重受挫后,她心不甘情不愿地和一个喜欢自己的,父亲满意的男人结了婚。
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她对老公的脾气很坏,生了孩子关系更坏,她父亲当然不愿意她离婚,但也害怕小两口闹出人命,所以只得同意了。
离婚孩子归她,因为她没有能力带孩子,所以是她父母在帮她带孩子。
离婚之后,她父亲对她很失望,平时倒没什么,但只要她伸手找他要钱,他就会数落她,这让她急于再找个男人嫁了。
可是,她喜欢的男人是那种痞帅的类型,恋爱可以,谈到结婚就跑了,借口当然是她有孩子。
在又一次被自己喜欢的男人拒绝后,她很痛苦,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孩子丢给前夫。前夫不想和她有任何牵扯,拒绝了她。
但是,和家人商议后,觉得只要她不借着孩子来纠缠,还是可以带孩子的,于是给她父亲打了个电话。她父亲知道她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要,非常痛心,产生了可怕的连锁反应,女儿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要,还会要自己的父母吗?等自己老了,根本就指望不上她。
一气之下,他没收了她的车,还要跟她断绝关系。她没想到父亲的反应如此严重,她完全不能理解。
她在经济上依赖父亲,在精神上也有依赖,她不能失去父亲,可她不知道如何修复关系。
03
她父亲一定是把她视为了白眼狼,所以决定不再管她,让她自生自灭。
她父亲这么对她,源于绝望、痛心和恐惧,她理解不了,觉得很委屈,所以产生了两种心理:
1、她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别人,认为父亲也有责任,所以她说:一直以来冲动的性格是继承她爸的;
2、她觉得自己已经够听话的了,不应该被赶出家门,因为她做到了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吸毒不去夜店。
那么,客观来讲,她父亲有没有责任呢?当然有。
他对女儿的过度保护和控制,导致她精神、经济都不独立,人格不完整,还很害怕承担责任。这位父亲,将女儿养成了“中国式巨婴”。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
你看了这部“电影”有何感受?以上所有的情节,都是根据你的自述推理串联起来的,即便有出入,应该也不会太大。
你父亲到现在才逼你自立的确有些迟了,但他是对的。接下来,你要摆脱依赖心,要努力工作,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满足需求。
当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你就不再是“巨婴”,而是一个有自尊,有行动力,有自控力的成年人。
等你有了能力,修复父女关系,承担做母亲的责任,追求自己的幸福就都能做到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