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有个姓叶的书生,具体名字已经不可考,咱们就叫他叶生,老叶非常有水平,是当地有名的青年才俊,但是运气太背,每次考试都落榜。关东的丁乘鹤来淮阳做知县,咱们叫他老丁,老丁非常欣赏叶生。
和他见面聊了几次,非常器重他,请他进县衙读书学习,还周济他家的生活。
正值州府考试,在老丁推荐下,叶生得了全县的第一名。接下来就是乡试,叶生文章虽好,但是时运不济,还是没有考中。
这次落榜,叶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人越来越瘦,整个人都傻了,活得像个木偶一样。
老丁知道后,经常安慰他,并且约定任期满后带叶生一起回京,叶生非常感动。
叶生回家之后闭门不出,不久就病倒了。老丁派人前来慰问,可是叶生的身体越来越差,吃多少药都不见好转。
与此同时,老丁得罪上司被免职,临走之前写信给叶生:我迟迟不动身,就是为了等你,你只要早晨一到,我下午就走。
叶生拿到信,感动得泪流不止,让送信人回禀老丁:你还是先走吧,我这个病啊,估计是好不了了。
但是老丁听到消息之后还是没有离开:"我一定要等着叶生好起来。"
几天之后,门卫突然汇报:叶生来了。老丁大喜,出门迎接,叶生就这么跟着老丁去了北京。
进京之后,老丁让儿子拜叶生为师。老丁的儿子才16岁,那孩子不会写文章,但是非常聪明,过目不忘,在叶生的教导之下,不到一年就考中了秀才。
小丁公子参加乡试,叶生拿出自己的文章辅导,考场上七道题没有一个疏漏,小丁轻而易举就考了第二名。
有一天老丁对叶生说:你的文章给了小儿,让他成名,但是你却久不得志,真是令人遗憾。
叶生摇摇头:“这就是命运,通过公子的福分,让我的文章扬眉吐气,已经很满足了,更何况我有您这样的知己呢?不是非得考中科举才叫走运。一句话概括,我非常幸福。”
老丁觉得叶生离家时间太长,劝他回家探亲,但叶生死活就是不肯走,只好作罢。
小丁去京城考试,老丁让他给叶生捐个监生。
小丁顺利考中进士当了官儿,把叶生也带到了官位上,两人朝夕相处,非常愉快。
又过了一年,叶生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了举人,正赶上小丁公子到南方办理公务,让叶生回家看看,衣锦还乡。
叶生非常高兴,选好日子进入淮阳县境内,小丁公子为他准备好马匹,派人护送叶生回家。
叶生进门,只见门庭萧条,十分悲伤。犹犹豫豫的走进院子,正巧妻子端着簸箕从屋里出来,看到叶生扔了东西就跑,吓得失魂落魄。
叶生又纳闷又难过:“我今天都已经显贵了,怎么三四年不见就不认识我了呢?”
妻子站在远的地方就说:你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怎么说成了贵人了?我们家里太穷,一直没有安葬你。等老大长大成人,立刻就让你入土为安,不要再吓唬人了。
老叶听了妻子的话,走进屋里,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灵柩。
瞬间人就消失了,地上只剩下衣服鞋袜。
妻子看到此情此景,非常痛苦,抱着丈夫的遗物痛哭。儿子放学回家,母亲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询问卫兵,才知道事情的因果。
小丁公子知道之后,泪流满面,按照师徒之礼,出钱给叶生办了葬礼,临走前给叶家留下一大笔钱,让叶生的儿子好好读书,并且托付官员照顾。
一年之后,小叶也考上了秀才。
其实叶生的遭遇就特别像蒲松龄先生自己,年轻时才华横溢,但就是考不中举人。好不容易考上了,才发现自己已经死了,老叶还真是聊斋中的一个倒霉蛋儿。
不过小宝觉得这个故事没有那么简单,其中有一个地方特别可疑,为什么丁知县非要带着叶生走呢?
小丁公子考科举的时候有个细节,七道试题没有疏漏。也就是说叶公子押对了考试中的题目。押中不是问题,一个都没有跑偏,这才是问题。
这会不会涉及到考试作弊呢?那可是死罪。
老丁对老叶考不上科举的同情,其实就是一种试探。
叶生嘴里说自己非常满足现在的生活,可他还是去考了科举,而且考完后不久,他就死了。
所以事情的真相是:叶生知道太多秘密,老丁绝对不会放叶生自由。叶生不是不想家,不是不想摆脱丁家的控制,而是身不由己。考中科举,他以为自己获得了解脱,摆脱了老丁的控制,但却是他的死期。
一个举人突然就死了,总得有个交代吧,那么他早就死了,这个理由就非常充分。
所以叶生妻子抱着的就是丈夫的尸体。
她的丈夫就是被小丁公子派去的护卫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