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说家是一座房子,那孝就是地基,勤是房梁,
本文转自喜马拉雅文库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自己的感情观是,只要对方不出轨,不跟别人暧昧就可以了。他标榜自己为“佛系青年”,称自己已经看淡了……
看淡个什么鬼啊!
这才发现,身边所谓“佛系青年”已经有种泛滥的趋势。要命的是,大家似乎开始把“佛系青年”跟“学佛青年”划等号了。拜托,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好吗!
“佛系青年”这个词出自日本。在日本的2ch论坛中文网上,有个2014年的帖子,介绍日本的一本杂志上,有篇文章说最近流行“佛男子”,典型的特征就是“什么都不想关心”、“喜欢一个人独处”、“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行动”……帖子下纷纷评论道,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啊!
而中国佛系青年的极致表现,就是著名的“葛优躺”了。换成文字,就是“舒坦自在,爱谁谁”。
佛系青年到了大众眼里,则被贴上了“无所谓”、“不上进”的标签。大众认为,这是佛理教导他们无欲无求的体现。
这都哪门子的“无欲无求无所谓”啊……难道咱们看到的,不是同一个佛教?
学佛青年:莫向外求
我所接触、体会的佛教,不仅仅不是教人颓废、无目标,反而恰恰是希望我们积极对待自己的人生。
佛教一贯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最根本的烦恼都是自己造成的。想要解脱这个烦恼,不是不求、逃避,是让你不要执着、纠结于外界,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从你的内心去寻求答案。
学佛是将目光从外在的行为表现,转移到内里的态度和发心,这是佛教所谓的出离。而当自己解脱了烦恼后,再去帮助其他人。
Ta的内心你不懂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那些“学佛青年”而非“佛系青年”,是有大愿的。或许你看到很多学佛的人似乎无欲无求,其实他的内心有不一样的追求——你追求的,他不追求而已,所以你看不到、不理解。
大愿有大行。当你跟自己许诺了一个很大的愿望,这时候你会有很大的行动力。比如,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暴走妈妈”的新闻报道:
2009年,时年55岁的陈玉蓉,是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叶海斌的母亲。为了拯救儿子,陈妈妈决定为其捐献肝脏。然而,自己患有重度脂肪肝,不适合做移植手术。于是,陈妈妈每天暴走十公里。七个月时间内,她走破了四双鞋,体重从68公斤减到60公斤,去医院一查,脂肪肝居然消失了!
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在武汉同济医院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
对于陈妈妈来说,这就是大愿与大行。她的丈夫说:
“她每天只吃一点稀饭,有时肚子饿了也就忍着,或者只喝一点开水。有时也想吃点荤的,想吃点肉,用筷子夹起肉,想起儿子就又放下去。”
你可能会问:人为啥会“无缘无故”有了大愿呢?
因为认知和智慧会在某个阶段提升了,突然理解了、明白了、感悟了,看到的世界与过往不一样,于是决定了人生新的方向,开始有了行动力去开启。
你会发现,你愿意关怀越多人,你的愿望越大;你越无私,你的力量就越大。
说个我个人的例子。有次参加一个活动,一开始,老师去让我们跟路人要钱,去要10元,要到多少都是我们自己的。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是你 ,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后来为了完成任务,我也是无所不用极其,但也只要到了100元。
之后老师再让我们出去,去为山区儿童募捐。我顿时觉得好轻松,也变得非常积极,我们募捐了快五千元。你会发现,人世间,你如果愿意关怀别人,你会变得很有力量。这就是所谓的悲心。
所以,与佛系青年极为不同的是,学佛青年是由悲心和智慧升起大愿、大行——你发愿关怀更多的人,你需要从佛法中汲取智慧来解脱自己,从而有能力来帮助更多的人。就如同题目说的,佛系青年和学佛青年之间,隔着一个太平洋。
希望大家通过本文能够了解,佛教其实是积极入世、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也祝愿大家能从学佛中找到智慧,找到自己的悲心。
对于自己希望实现的事情,内心中生起一个愿望,就叫“发愿”。发愿会产生一种牵引我们生命方向的力量。如果我们想做的事情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那就是“大愿”。心中所想的人越多,愿力也就越大。
发心不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热情,心血来潮想去做什么事情,一旦遇到困难就后退乃至放弃,这是不负责任;真正的发心是要有坚定不退的大愿,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想办法战胜,永不退缩。
——学诚法师
小测试 | 检验你是“佛系青年”,还是“学佛青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很多90后,以“佛系”为名,追求着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懒惰”、“逃避”找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而真正的学佛青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说到“佛系青年”和“学佛青年”的区别,不妨一起来检验一下自己吧。
【随便型: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有也行,没有也行。随便吧”。
佛系涨薪资:顺其自然,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一个人一辈子能拥有多少财富都是命中注定的 。
【随缘型:学佛青年】
学佛青年:因上努力,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果上随缘,放下自己不能改变的。因上不努力,就是一味消极;果上不随缘,只会平添痛苦。因上智慧取舍,果上积极随缘。
检验标准2:遇到困难时,你是“放弃”还是“放下”?
【放弃型: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自己就是努力一辈子,都比不上人家一次拆迁,那倒还不如让自己过得平常一点。”佛系青年正直青春年华,却没有太多的奋斗的念头。没有遇到困难时,可能装的像个修行人。一旦遇到困难时,立马变回普通人。
【放下型:学佛青年】
学佛青年:当遇到一切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去放下。以前的学佛的人都是走几百里,几千公里去求法的,都是这么去苦修的。当我们为这个佛法,付出一点一点的事情,这个付出就是放下,就这么一点一点的事情,如果能放下的话,学佛才会有进步的。
检验标准3:遇到生活中的痛苦时,你是“逃避”还是“勇敢的站起来?”
【逃避型: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用一个好听的名字,拿来包裹内心无处安放的焦虑。遇到生活中的痛苦时,就像鸵鸟一样,把头扎在沙堆里,屏蔽了很多的生活压力。佛系青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是我能力不行,一切都是天注定。”
【勇于面对型:学佛青年】
学佛青年:做人做事要尽心尽力。下定决心的事情,不管怎么样,再怎么样困难的状态,再大的磨难,都不退失信心,以一颗坚定的决心要跨过去,冲过去。因为师父说过,如果没有痛苦的话,我们修法的境界是不会有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