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自钱江晚报、退休俱乐部、新老人、网络等,版权归原作者
睡不着的漫漫长夜,
小伊有时会想一个问题:
我的晚年,
将会是怎样的光景?
或旅居国外,
空荡的房子里,
只有两个老人寂寞相依……
不过,
下面这个养老方式
让小伊眼前一亮
2017年5月,杭州余杭79岁的朱荣林和74岁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余杭自家的别墅抱团养老,俞阿姨老两口从100多位报名者中选了4对夫妻。
一年时间,有人离开有人补进,抱团的人数从最初的4对,变成如今的13人。
本来素不相识的老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摸索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瓜果蔬菜如何买进,一日三餐怎么记账,锅碗瓢盆谁来清洗……更微妙的是,一群陌生人要如何相处才能不心生嫌隙。
“矛盾肯定是有的。”召集者朱荣林却信心满满,“但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不然也走不到现在。”
这就是抱团的好
朱荣林等人抱团养老的地方在余杭港东村,这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远山近水,竹林葱郁,家家都是院落别墅,平整的水泥小路通到每户人家门前。
朱荣林家的别墅是三层浅黄色小楼,建于2010年,造价200多万,面积约500多平方米。院子内部种满绿植,铺着石板小路,前面有一方鱼塘,后面是半亩小菜园,这个时节,茄子、四季豆长势正好,菜园一侧是一处鸡舍。
别墅里面干净清爽,客厅铺着地砖,拖得发亮,门口的鞋架上,十多双鞋子摆得整整齐齐。7户13人分布在1到3楼,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卫生间,这也是让入住者最满意的地方之一。房间里家具、家电配备齐全,拎包入住。
早上7点,吃完早饭,俞阿姨从客厅门后的衣服架上拿下一个酱色小包,骑上自行车准备去菜场买菜,小挎包里有前一晚上刚放进去的200元。
“这是用来今天买菜的,当天用掉多少,就看晚上包里还剩下多少钱,记完账把余钱拿走,王大姐重新放进200元。谁值日谁就拿着去。”菜场距离这里不远,骑车六七分钟,除了自行车,院子里还有两辆电瓶车,也是代步工具。车子都是朱荣林家的。当天值班的应该是金阿姨,但去年,她在阳台晾晒衣服时,摔伤了腿,腿里放了钢板,走路一瘸一拐,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俞阿姨就来帮忙。
有人走,有人来
朱荣林退休前是英语老师,老伴原来是化工厂的厂长,有一子一女,都在杭州市区工作,别墅是儿子出资建的,本来小两口也在这里住,但因为上下班不方便,就搬去杭州市区,周末回来。
2016年,朱荣林得了膀胱癌,做完手术,回来后情绪不大好。“家里就我和老太婆,饭菜花样也烧不多,吃肉就是肉,吃菜就是菜,吃完饭就大眼瞪小眼。”朱荣林觉得生活没味道。
王桂芳也察觉出老伴的异样,“每天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句话说不对就发火。”
刚好,这个时候,王桂芬看新闻,余杭的一位张阿姨在实验抱团养老,她觉得自家也可以试试。
朱荣林没意见,子女也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养老的老人们每周日能回自己的家,让朱家人团聚团聚。
招募时,两人提出了几个条件:年龄在60到70岁,有生活自理能力,经济上不能太计较,另外,考虑到周日要把房子腾出来,只能招家住杭州的。
消息一出,报名的有100多人,朱荣林老两口最后从中选出了4户,去年7月正式入住。
大家一住进来就起草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值日就是协议中定下的规矩之一。每个家庭轮值一天,包括给大家准备早餐、买菜、洗菜、以及洗碗等。
当然,这些都不是那么严苛,不值日的人,愿意的话,也会上去搭把手。我去的那个上午,就看到四位阿姨,坐在院落里边聊天边剥毛豆。
除了这些,协议中还写明房间租金,根据朝向从1500到1100元不等,住一押一。
“打扫卫生的一周两次,每月1200元,厨师烧两餐每月2000元,还有一个修剪草木的每月2000元。”朱荣林解释,“每户满打满算,一个月3000元的费用足够了。”
协议中还写下,爱护房东家里的设施、不打听议论他人的隐私、不得乱说是非等。还规定第一个月为磨合期,不适者可以退出,反映较多者也可由房东提出清退建议。
最初入住的4对,在去年年底陆续走掉,一对是家里老人突发疾病,回去照顾;另一对是因为抽烟等习惯大家不太能接受,主动提出离开。之后又有两对夫妻和一位独居老太太补缺进来,凑成现在的13人。
闲散的生活
10多分钟后,俞阿姨买菜回来,一条草鱼,一个包心菜,因为前一天还有剩余的菜,只需要补充一点即可。菜单其实都是前一天晚上大家商量好的,谁想吃什么可以提出来。
“我们每天两个荤菜,每周都有鸡鸭鱼肉。”对这里的伙食,俞阿姨基本满意。
俞阿姨和老伴是最早入住的一户,“试住三个月后,我把家全部搬来了,我弟弟的商务车,拉了四趟。”
俞阿姨最满意的是这里的环境,“我就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我们老头知道,就随我来了。”
更重要的是,俞阿姨年轻时候就是在这附近插的队,听本地人说话,她都觉得亲切。
她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很闲散:早上6点起床,整理下房间,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就准备睡觉。
“以前在家要打扫卫生,想不想做饭,都要做,现在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朱荣林也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气色好了许多,“吃菜花样多了,营养丰富了,家里有人气,精神也不错。可以说,一开始的目的达到了。”
微妙的烦恼
一群本不相识的人突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生活上很多细节都需要磨合。水电煤、生活费都是AA制,但怎么AA法,也是一步步改进的。
餐厅的一个铁盒子里放着一沓登记表:抱团养老伙食费,13个人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画正字。汇总一栏计算出当天的菜金。
这顿饭吃了就在自己名字后画一道,月底统计之后均摊。
除了费用,怎么在一起吃饭也是有讲究的。最初没有分餐,有人就说不卫生。然后就改成了如今的分餐制,各自带了自己的碗筷,餐后消毒。
磨合当然不止这些,几乎每个人都遭遇了与人相处的烦恼,微妙又不可明说。
67岁的蒋一纯是去年补缺进来的,一直对养老话题感兴趣的他参加抱团,有点体验观察的意思,谈起同一个屋檐下的矛盾,倒不讳言。
比如村子附近有小菜场,平时骑自行车就能去,但品种少,瓶窑那里菜品多,但来往要坐公交,有人就提出,自己值日时去那边买菜,要把路费报销;
吃饭时,比如一条黄鱼,有人一个劲夹好的鱼肉;有时,来迟的人发现菜都被夹光了……
看到这些,蒋一纯有时会当面说出来,免不了就有了嫌隙。
除了这些,“这里毕竟不是市区,出门就能去公园,或者和小姐妹出去喝喝茶,有人觉得交通不方便、活动地方少,每天就这么闷着,刚来觉得还不错,时间长就待不牢了。”金阿姨说。
乐观的朱荣林说,大矛盾肯定是没有的,“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图个开心,现在来看,挺融洽的。”
不过,去年有夫妇离开,也让朱荣林对人员的稳定有些担忧,“肯定有人会离开,我们希望最少能保持在5对,人再少,就很难维持。我们这里是有进有出,来去自由。”
临走前,朱荣林嘱托我,你帮我们报道一下,有感兴趣的老人可以联系他,合适的话可以补缺进来。
新闻深读+
不想住养老院,不想靠子女,还能怎么养老
67岁的蒋一纯经常戴一顶贝壳帽,头发微长,时尚新潮,算是13个人中最洒脱的,做过知青,老三届的大学生,退休前做纪录片编导,在杭州市区有两套房,时不时还受朋友邀请去横店饰演一两个角色。
他参加抱团养老是觉得这种方式最适合自己。
蒋一纯身边有一个儿子,在杭州事业有成,小孙女今年两岁,但蒋一纯从来没有想过去带第三代。
他和妻子不和儿子在一起生活,更没想过以后养老靠儿。而对养老院,蒋一纯直言说,“不喜欢,不愿意去住。”
我不想孤孤单单
来抱团养老前,70岁的王荷花已经看过四五家养老院,但没有一家合心的。抱团,是她对自己如何养老的一种尝试。
王荷花是入住者中唯一一位单身的,退休前在客运公司上班,老伴几年前过世。
王荷花有一儿一女,女儿在杭州,她在杭州也有自己的房子,但一个人住总是觉得孤独,就搬去和女儿同住。每天一早出去跳舞,然后去证券公司消磨时间,虽然住在一起,但女儿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所以她们共处的时间也不多。
抱团养老的方式,王荷花觉得新鲜,就想来体验体验。
王荷花说自己养老肯定不靠孩子,“跟着他们住,他们终归有负担的,想让他们压力小一点,小夫妻也多点相处的空间。”
从没想过靠孩子
和王荷花一样,金阿姨也是不指望靠孩子养老的。
金阿姨退休前在邮政系统工作,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嫁去了广东,几年前,他们去广东帮忙带小孩,孩子上小学时,两人回到了杭州。
“我女婿说,妈妈,能不能帮我们把孩子带到上初中,我说不行,到那个时候,我俩都不能动了,还过什么老年生活。”老两口在杭州的生活还算充实,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打麻将,但金阿姨还是觉得有点冷清,“我老公不太爱说话,我又喜欢热闹,会觉得屋里太安静了。”
金阿姨所说的这种寂寥,俞阿姨也体会得到,她儿子在杭州,但没有住在一起,目前也没有第三代需要照看。
“家里晃来晃去就是我们俩,在这里,好歹能听到其他人进进出出的脚步声,有些人气。”
关于两人以后的养老,金阿姨早就打算好了:如果一个倒下去了,另外一个就陪着住养老院。
“我们这代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自己小家管好就不错了,哪有精力管老的,说不好听的, 我们自己也识相的。”
注意事项其一,老人们通过长时间的“挑选”,自发形成性格相吸的互助养老小团体,这种松散的群体结构让彼此之间更融洽,免去了尴尬和约束,也增添了家人陪伴式的乐趣;
其二,老人们年龄相仿,观点类同,可以共同分享人生阅历和感兴趣的话题,彼此安慰,而不会产生代沟,有效驱除痛苦和烦恼;
其三,空巢老人最担忧的莫过于生病无人知晓,而老人们每天的叫门、聚会和互相关照,填补了子女不在身边乏人看护的空白,杜绝“昏倒几天无人知”的悲剧。
当然,抱团养老也有一定风险。
“抱团养老”归根究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同于社区养老与养老院养老,有健全的制度与配套措施。
比如,当面临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单靠几个老人不一定能够处理好;另外,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处理容易出现偏差。
更为重要的是,毕竟没有法律和以亲情为纽带的约束,在资金管理和分配上容易引发纠纷。最好有社区作为依托进行管理,划分责任和义务,再派出年轻人作为志愿者,经常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做饭,让“抱团养老”的方式更加科学化。
抱团养老要注意啥?
对于抱团养老,许多老人都表示,合拍、相互尊重、宽容很重要。
抱团养老最为关键是在于“搭”,与生俱来且深入骨髓的本性,是抱团养老最为核心的难题。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长,兄弟姐妹闹不好还要反目成仇。
为了避免纠纷和孤独感,我们建议,想要尝试抱团养老的老人,应选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好朋友,知根知底,最好是相交多年。
此外,相处的过程中,彼此应多宽容体谅,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在资金的分配及日常生活的规划上,应提前沟通好,必要时和子女进行商量。
多看点一群台湾年轻老人的抱团养老!
在中国台湾,
已开始筹划他们美好的老年生活……
这个团体的领头人李伟文认为,
钱不需要太多,
“朋友”才是丰富老年生活的泉源。
他从三十几岁起,
就启动准备退休的进行式。
而是找可一起老去的朋友们!
他先发起了“一起变老”俱乐部,
12个家庭,他们相约一起住,
一起结伴老去,甚至死后一起葬…
后来又叫“夏瓣生聚乐部”。
三字的谐音是“下半生”!
2012年开始,
夏瓣生开始实施“蜗行台湾”,
他们计划用五六年时间,
将台湾环行一遍。
而在一次台南蜗行中,
他们发现了一个宜居的地方,
最后决定就在这里
“盖一栋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
就真的在台南买了块空地,
自建一栋老人公寓!
12个家庭一起参与!
大家都是知交老友,年龄相仿,
他们给自建公寓取名“蜗居”,
决定一起实践老年的理想生活!
12家人各司其职,
自己规划,自己盖,自己住,
自己去想象未来……
除了要与朋友老了一起住外,
这群朋友也计划死亡后,
选择树葬,葬在一起!
李伟文说,
让过去有共同生活经验的朋友,
老了之后,住在一起
虽然你没什么大钱,
可你想吃小吃可以去吃,
周围都是好朋友,
每天可东聊西聊,
每天有人跟你抬杠,
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等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一起去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是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他们发现了一块废弃的草地。靠近Llano湖泊,风光很美。一开始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他们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四处相连的独立房间。每座小屋花费4万美元。整个建筑相当低碳环保,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小屋的内部精心设计,结构和工艺将美学发挥到极致。主人们可以安心地在这里工作或者是看书。而墙壁则主要以原木为主。设计师还特意保留了木头的纹路。一片温馨自然的气息,森林的味道让人特别安心,有种回到最初最开始的感觉。不乏生活情趣,用的杯子都是一样的。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小编: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