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3位老人租500㎡别墅养老!一年后感叹……
日期:2018-05-22 15:45:04 来源:今日女报 阅读:

13位老人租500㎡别墅养老!一年后感叹……

  来源综合钱江晚报退休俱乐部、新老人网络等,版权归原作者

  睡不着的漫漫长夜,

  小伊有时会想一个问题

  我的晚年,

  将会是怎样的光景?

  孩子们或忙于工作

  或旅居国外,

  根本无暇照顾我们,

  空荡的房子里,

  只有两个老人寂寞相依……

  想想就不免凄凉

  不过,

  下面这个养老方式

  让小伊眼前一亮

  2017年5月,杭州余杭79岁的朱荣林和74岁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余杭自家的别墅抱团养老,俞阿姨老两口从100多位报名者中选了4对夫妻

  一年时间,有人离开有人补进,抱团的人数从最初的4对,变成如今的13人。

  本来素不相识的老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摸索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瓜果蔬菜如何买进,一日三餐怎么记账,锅碗瓢盆谁来清洗……更微妙的是,一群陌生人要如何相处才能不心生嫌隙。

  “矛盾肯定是有的。”召集者朱荣林却信心满满,“但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不然也走不到现在。”

  这就是抱团的好

  朱荣林等人抱团养老的地方在余杭港东村,这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远山近水,竹林葱郁,家家都是院落别墅,平整水泥小路通到每户人家门前。

  朱荣林家的别墅是三层浅黄色小楼,建于2010年,造价200多万,面积约500多平方米。院子内部种满绿植,铺着石板小路,前面有一方鱼塘,后面是半亩小菜园,这个时节茄子四季豆长势正好,菜园一侧是一处鸡舍。

  别墅里面干净清爽客厅铺着地砖,拖得发亮,门口的鞋架上,十多双鞋子摆得整整齐齐。7户13人分布在1到3楼,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卫生间,这也是让入住者最满意的地方之一。房间家具、家电配备齐全,拎包入住。

  早上7点,吃完早饭,俞阿姨从客厅门后的衣服架上拿下一个酱色小包,骑上自行车准备去菜场买菜,小挎包里有前一晚上刚放进去的200元。

  “这是用来今天买菜的,当天用掉多少,就看晚上包里还剩下多少钱,记完账把余钱拿走,王大姐重新放进200元。谁值日谁就拿着去。”菜场距离这里不远,骑车六七分钟,除了自行车,院子里还有两辆电瓶车,也是代步工具车子都是朱荣林家的。当天值班的应该是金阿姨,但去年,她在阳台晾晒衣服时,摔伤了腿,腿里放了钢板,走路一瘸一拐,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俞阿姨就来帮忙。

  有人走,有人来

  朱荣林退休前是英语老师,老伴原来是化工厂厂长,有一子一女,都在杭州市区工作,别墅是儿子出资建的,本来小两口也在这里住,但因为上下班方便,就搬去杭州市区,周末回来。

  2016年,朱荣林得了膀胱癌,做完手术,回来后情绪大好“家里就我和老太婆,饭菜花样也烧不多,吃肉就是肉,吃菜就是菜,吃完饭就大眼瞪小眼。”朱荣林觉得生活没味道

  王桂芳也察觉出老伴的异样“每天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句话不对就发火。”

  刚好,这个时候,王桂芬看新闻,余杭的一位张阿姨实验抱团养老,她觉得自家也可以试试

  朱荣林没意见子女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养老的老人们每周日能回自己的家,让朱家人团聚团聚。

  招募时,两人提出了几个条件年龄在60到70岁,有生活自理能力经济上不能太计较,另外,考虑到周日要把房子腾出来,只能招家住杭州的。

  消息一出,报名的有100多人,朱荣林老两口最后从中选出了4户,去年7月正式入住。

  大家一住进来就起草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值日就是协议中定下的规矩之一。每个家庭轮值一天,包括给大家准备早餐、买菜、洗菜、以及洗碗等。

  当然,这些都不是那么严苛,不值日的人,愿意的话,也会上去搭把手。我去的那个上午,就看到四位阿姨,坐在院落里边聊天边剥毛豆。

  除了这些,协议中还写明房间租金根据朝向从1500到1100元不等,住一押一。

  “打扫卫生的一周两次,每月1200元,厨师烧两餐每月2000元,还有一个修剪草木的每月2000元。”朱荣林解释,“每户满打满算,一个月3000元的费用足够了。”

  协议中还写下,爱护房东家里的设施、不打听议论他人的隐私、不得乱说是非等。还规定第一个月为磨合期,不适者可以退出,反映较多者也可由房东提出清退建议

  最初入住的4对,在去年年底陆续走掉,一对是家里老人突发疾病,回去照顾;另一对是因为抽烟等习惯大家不太能接受主动提出离开。之后又有两对夫妻和一位独居老太太补缺进来,凑成现在的13人。

  闲散的生活

  10多分钟后,俞阿姨买菜回来,一条草鱼,一个包心菜,因为前一天还有剩余的菜,只需要补充一点即可。菜单其实都是前一天晚上大家商量好的,谁想吃什么可以提出来。

  “我们每天两个荤菜,每周都有鸡鸭鱼肉。”对这里的伙食,俞阿姨基本满意。

  俞阿姨和老伴是最早入住的一户,“试住三个月后,我把家全部搬来了,我弟弟商务车,拉了四趟。”

  俞阿姨最满意的是这里的环境,“我就喜欢农村田园风光,我们老头知道,就随我来了。”

  更重要的是,俞阿姨年轻时候就是在这附近插的队,听本地人说话,她都觉得亲切

  她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很闲散:早上6点起床,整理下房间,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就准备睡觉。

  “以前在家要打扫卫生,想不想做饭,都要做,现在从家务解放出来了。”

  朱荣林也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气色好了许多,“吃菜花样多了,营养丰富了,家里有人气精神不错。可以说,一开始目的达到了。”

  微妙的烦恼

  一群本不相识的人突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生活上很多细节都需要磨合。水电煤、生活费都是AA制,但怎么AA法,也是一步步改进的。

  餐厅的一个铁盒子里放着一沓登记:抱团养老伙食费,13个人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画正字。汇总一栏计算出当天的菜金。

  这顿饭吃了就在自己名字后画一道,月底统计之后均摊。

  除了费用,怎么在一起吃饭也是有讲究的。最初没有分餐,有人就说不卫生。然后就改成了如今的分餐制,各自带了自己的碗筷,餐后消毒。

  磨合当然不止这些,几乎每个人都遭遇了与人相处的烦恼,微妙又不可明说。

  67岁的蒋一纯是去年补缺进来的,一直对养老话题感兴趣的他参加抱团,有点体验观察意思,谈起同一个屋檐下的矛盾,倒不讳言。

  比如村子附近有小菜场,平时骑自行车就能去,但品种少,瓶窑那里菜品多,但来往要坐公交,有人就提出,自己值日时去那边买菜,要把路费报销;

  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条短裤,赤膊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

  吃饭时,比如一条黄鱼,有人一个劲夹好的鱼肉;有时,来迟的人发现菜都被夹光了……

  看到这些,蒋一纯有时会当面说出来,免不了就有了嫌隙。

  除了这些,“这里毕竟不是市区,出门就能去公园,或者和小姐妹出去喝喝茶,有人觉得交通不方便、活动地方少,每天就这么闷着,刚来觉得还不错,时间长就待不牢了。”金阿姨说。

  乐观的朱荣林说,大矛盾肯定是没有的,“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图个开心,现在来看,挺融洽的。”

  不过,去年有夫妇离开,也让朱荣林对人员稳定有些担忧,“肯定有人会离开,我们希望最少能保持在5对,人再少,就很难维持。我们这里是有进有出,来去自由。”

  临走前,朱荣林嘱托我,你帮我们报道一下,有感兴趣的老人可以联系他,合适的话可以补缺进来。

  新闻深读+

  不想住养老院,不想靠子女,还能怎么养老

  67岁的蒋一纯经常戴一顶贝壳帽,头发微长,时尚新潮,算是13个人中最洒脱的,做过知青老三届的大学生,退休前做纪录片编导,在杭州市区有两套房,时不时还受朋友邀请去横店饰演一两个角色

  他参加抱团养老是觉得这种方式最适合自己。

  蒋一纯身边有一个儿子,在杭州事业有成,小孙女今年两岁,但蒋一纯从来没有想过去带第三代。

  他和妻子不和儿子在一起生活,更没想过以后养老靠儿。而对养老院,蒋一纯直言说,“不喜欢,不愿意去住。”

    

  我不想孤孤单

  来抱团养老前,70岁的王荷花已经看过四五家养老院,但没有一家合心的。抱团,是她对自己如何养老的一种尝试

  王荷花是入住者中唯一一位单身的,退休前在客运公司上班,老伴几年前过世。

    

  王荷花有一儿一女,女儿在杭州,她在杭州也有自己的房子,但一个人住总是觉得孤独,就搬去和女儿同住。每天一早出去跳舞,然后去证券公司消磨时间,虽然住在一起,但女儿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所以她们共处的时间也不多。

  抱团养老的方式,王荷花觉得新鲜,就想来体验体验。

  王荷花说自己养老肯定不靠孩子,“跟着他们住,他们终归有负担的,想让他们压力小一点,小夫妻也多点相处的空间。”

  从没想过靠孩子

  和王荷花一样,金阿姨也是不指望靠孩子养老的。

  金阿姨退休前在邮政系统工作,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嫁去了广东,几年前,他们去广东帮忙带小孩,孩子上小学时,两人回到了杭州。

  “我女婿说,妈妈,能不能帮我们把孩子带到上初中,我说不行,到那个时候,我俩都不能动了,还过什么老年生活。”老两口在杭州的生活还算充实,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打麻将,但金阿姨还是觉得有点冷清,“我老公不太爱说话,我又喜欢热闹,会觉得屋里太安静了。”

  金阿姨所说的这种寂寥,俞阿姨也体会得到,她儿子在杭州,但没有住在一起,目前也没有第三代需要照看。

  “家里晃来晃去就是我们俩,在这里,好歹能听到其他人进进出出的脚步声,有些人气。”

  关于两人以后的养老,金阿姨早就打算好了:如果一个倒下去了,另外一个就陪着住养老院。

  我们这代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自己小家管好就不错了,哪有精力管老的,说不好听的, 我们自己也识相的。”

注意事项

  抱团养老好处多多 但也有一定的隐患

  其一,老人们通过长时间的“挑选”,自发形成性格相吸的互助养老小团体,这种松散的群体结构让彼此之间更融洽,免去了尴尬约束,也增添了家人陪伴式的乐趣

  其二,老人们年龄相仿,观点类同,可以共同分享人生阅历感兴趣的话题,彼此安慰,而不会产生代沟,有效驱除痛苦和烦恼;

  其三,空巢老人最担忧的莫过于生病无人知晓,而老人们每天的叫门、聚会和互相关照,填补了子女不在身边乏人看护的空白,杜绝“昏倒几天无人知”的悲剧

  当然,抱团养老也有一定风险

  “抱团养老”归根究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同社区养老与养老院养老,有健全制度与配套措施

  比如,当面临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单靠几个老人不一定能够处理好;另外,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处理容易出现偏差

  更为重要的是,毕竟没有法律和以亲情纽带的约束,在资金管理分配上容易引发纠纷。最好有社区作为依托进行管理,划分责任义务,再派出年轻人作为志愿者,经常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做饭,让“抱团养老”的方式更加科学化。

  抱团养老要注意啥?

  相互尊重宽容才能持久

  对于抱团养老,许多老人都表示,合拍、相互尊重、宽容很重要。

  抱团养老最为关键是在于“搭”,与生俱来深入骨髓本性,是抱团养老最为核心难题。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长,兄弟姐妹闹不好还要反目成仇

  为了避免纠纷和孤独感,我们建议,想要尝试抱团养老的老人,应选择相同兴趣爱好好朋友知根知底,最好是相交多年。

  此外,相处的过程中,彼此应多宽容体谅,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在资金的分配及日常生活的规划上,应提前沟通好,必要时和子女进行商量。

多看点

  一群台湾年轻老人的抱团养老!

  在中国台湾,

  一群50岁上下中年人

  已开始筹划他们美好的老年生活……

  这个团体的领头人李伟文认为,

  钱不需要太多,

  “朋友”才是丰富老年生活的泉源。

  他从三十几岁起,

  就启动准备退休的进行式。

  他花最多心思准备的,不是金钱

  而是找可一起老去的朋友们

  他先发起了“一起变老”俱乐部,

  12个家庭,他们相约一起住, 

  一起结伴老去,甚至死后一起葬…

  后来又叫“夏瓣生聚乐部”。

  因为成员们大多年纪50岁上下,

  三字的谐音是“下半生”!

  2012年开始,

  夏瓣生开始实施“蜗行台湾”,

  他们计划用五六年时间,

  将台湾环行一遍。

  而在一次台南蜗行中,

  他们发现了一个宜居的地方,

  最后决定就在这里 

  “盖一栋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

  就真的在台南买了块空地

  自建一栋老人公寓

  12个家庭一起参与!

  大家都是知交老友,年龄相仿,

  他们给自建公寓取名“蜗居”,

  决定一起实践老年的理想生活!

  12家人各司其职,

  自己规划,自己盖,自己住,

  自己去想象未来……

  除了要与朋友老了一起住外,

  这群朋友也计划死亡后,

  选择树葬,葬在一起!

  李伟文说,

  让过去有共同生活经验的朋友,

  老了之后,住在一起

  虽然你没什么大钱,

  可你想吃小吃可以去吃,

  周围都是好朋友,

  每天可东聊西聊,

  每天有人跟你抬杠,

  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等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一起去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是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他们发现了一块废弃的草地。靠近Llano湖泊,风光很美。一开始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他们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四处相连的独立房间。每座小屋花费4万美元。整个建筑相当低碳环保,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小屋的内部精心设计,结构和工艺将美学发挥到极致。主人们可以安心地在这里工作或者是看书。而墙壁则主要以原木为主。设计师还特意保留了木头的纹路。一片温馨自然的气息,森林的味道让人特别安心,有种回到最初最开始的感觉。不乏生活情趣,用的杯子都是一样的。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小编:彭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3位老人租500㎡别墅养老!一年后感叹……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