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劳罕(王慧敏)
我到人民日报工作的第一站,就是 跑农口那时候,黄彩忠何加正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还在第一线务虚会上,碰到报道意见发生分歧时,常听他们念叨:李老太是怎么说的;李老太如何如何
我问一个老同志:李老太是谁?
一说李克林,我不陌生:在大学新闻系念书时,写作课上曾学过她写的通讯今日大寨
记得教这门课的是田恒江老师讲到这篇通讯的写作背景时,田老师说,作者是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写这篇报道时已年届七旬,这是篇用心血铸就的力作他嘱咐我们一定要烂熟于心
这篇通讯的部分段落,至今我仍能背诵出来:
金秋时节,我来到大寨,第一个印象是,这里山村静悄悄虎头山默默无语,大柳树长丝低垂,几头牛在山坡慢悠悠地吃草,小雀在枝头鸣叫
当时一些人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一大二公,平均,集中生产资料集中,自留地集中,牛集中,猪集中,人也集中鸡不能集中,就是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到报社时间久了,对李克林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她是人民日报创刊元老之一,地地道道的 老革命,延安时期就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建国后曾长期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
为什么叫她李老太,而不是叫老李或李老?没人能解释清楚(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不过,叫李老太,话语里透着亲切和随意,似乎是在称呼邻家大妈
我到报社时,李老太已经退休多年随着改革深化,人民日报的内设机构随之进行了调整,农村部已不复存在,与工交部财贸部合并成立了经济部所以,真正和李老太碰头打脸的机会并不多
第一次和李老太面对面,大约是1995年春天,经济部农村组召开一个有关农村问题的研讨会,邀请了许多国内一流的专家,地点在5号楼大会议室经济部副主任何加正让我到西门口迎一下李老太
那是个星期天,西门口行人稀少我站下不久,走过来一个老太太,穿着一件那个季节北方老年妇女常穿的灰罩衫,拎一只黑色的人造革提包,步子很慢很慢
看着这个打扮有些土气的老太太,我没有把她和李老太联系在一起,以为是个过路的或是上访的因为听同事们讲,李老太参加革命早,行政级别很高,属于 高干 序列
你是不是经济部接人的?小何他们开研讨会在几楼? 老太太径直走向我,和蔼地问
不用说,她就是李老太了
我陪老太太朝大院走去老人问了我叫什么哪里人哪个学校毕业的等一些基本情况后,说:名字和人现在对上了你写过一篇太行山区农民修路的文章,我有印象
我这才注意到,老人的那双脚很有特点,比一般人的要小,有点像缠过而又放大的 解放脚
此后不久,我写了篇反映农民种棉碰到众多 沟坎 的文章听俺唠唠种棉经文章刊出的当天,一位操着浓重河南口音的老太太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这篇稿子离农民比较近,好读但她同时指出,文章还可以写得更全面一点农业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文章反映的农民种棉不增收这个情况,除了文中提到的 政策障碍,恐怕还有 科技制约 这个因素她说:文章只有全面客观,才能使读者信服
她告诉我,她收集了不少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文章,可以推荐给我第二天,我便收到了一个大大的牛皮纸信封,里面共有37篇文章,还有一封短笺,署名 李克林
此后,我时常得到老人的指点1999年,我在报上开 下乡手记 专栏个中有些文章因为比较尖锐,受到被批评单位的非难,有的还扬言要和我打官司那时候还年轻,经见的事不多,压力很大一次在电话里,我向老人诉起了苦
不久,收到了老人的一封长信,勉励之意殷殷记得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文革中,迫不得已写了些偏离实际的新闻直到现在,我都后悔得不行你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当记者,我的原则是,宁可不做官,宁可挨批评,决不再说假话
她叮咛我,在人民日报这样权威的报纸工作,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笔下的每一句话,不要偏离实际她说,当年刮 浮夸风,咱们 跑农口 的也有责任许多高产 卫星 都是通过咱们发出去的,像报道山东寿张亩产万斤粮的那篇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现在想一想,多么荒唐啊!当年的 学大寨 宣传,许多教训也应该吸取大寨经验 被吹得天花乱坠,与记者不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有一定关系直到现在,新闻工作中的报喜不报忧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000年春节,何加正带江夏和我到李老太位于报社南区的家中拜年当时老人已不能下地走动了,她倚在轮椅上忧虑地对我们说:听家里的保姆讲,现在农民的负担重得很,有些基层干部作威作福很不像话这样下去,老百姓怎么会拥护我们呢?这些问题,你们跑农村的应该好好反映一下呀如果连咱们都不正视这些问题,还有谁替老百姓说话?
这些话,多年之后,仍在我耳畔回响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从朋友那里听来的两则李老太的逸闻
一则是:10多年前,河南一家报纸在介绍中州名人时,说老人从中学开始就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日寇进逼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这位来自河南邓县的富家小姐,毅然背叛剥削家庭,奔向延安老人看了这篇文章后给编辑写信说:这样写,她很不安因为到延安以前,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并不深奔向延安,有一定的偶然成分日寇铁蹄逼近古城开封,她和同学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到重庆,投奔国民政府;一条是到延安,投奔共产党大家意见不统一最后有人提出到山神庙掷铜板,若是正面,就到重庆;若是反面,就到延安结果掷出的是反面
最近,看到一本介绍老记者的丛书中,讲到李老太时,有这么一段话:
就在1937年的暑假里,七七事变 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河南的社会空气一变而风云激荡这时,李克林得知红军长征到了陕北革命的中心在延安,她要到延安去
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我没有考证,不敢妄下结论不过,个人更赞同前一种说法一来,给我讲述这则故事的人,就是当年处理那篇稿件的编辑;二来,从老人的为人看,前一种,也更像李老太的作派
另一则是:老人的女婿作家王小波英年早逝媒体对王小波的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南方一家媒体撰文说王小波是当代的鲁迅,如果不早逝,极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看了这些文章后,写了一篇文章说:看了这些赞誉文章,她心里很不安作为丈母娘,对小波的文章还是比较关注的小波的文章确实有自己的特点,但和鲁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文坛比小波优秀的人才也还有很多对小波赞誉过头,不但亲属心里不安,小波在九泉之下也是不会安宁的
多么清醒的老人!当时她已经80多岁了
李老太2003年8月仙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采访吃过晚饭,我对陪同采访的一位当地干部说:陪我到沙梁上走一走吧,我的一个亲人去世了!
那夜,空中挂着一弯新月,四周阒寂无声我在沙梁上坐了许久许久
那夜的沙梁,那夜的新月,以及那夜带给我的人生感悟新闻感悟,会在记忆中伴随我一生
(本文首发于 劳罕 公号)
本文作者 劳罕(王慧敏)
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劳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