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我很喜欢看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当我跑步的时候,我谈些什么》,虽然讲的是与跑步相关的事情和思考,细细品读,字里行间却大有哲学。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在清晨的几个小时完成最重要的工作。随后跑步和处理个人杂事,晚上雷打不动地读书或者听音乐,清淡的食物和普通的穿着,一成不变的模式,一直坚持到今天。
有人问他,不用社交吗?他说做人不用八面玲珑、四方讨巧。比起无意义的社交,他更喜欢把时间用在小说的创造和稳定生活。
他过得不单调吗?
他活得不无趣吗?
别忘了他是“小确幸”的创始人。
写到此,我的内心有一种毫无疑惑的了悟:人生真正的丰富,就是素与简。
到底什么是素与简?梭罗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把一切不属于生命的内容剔除,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
有人说,有钱人素与简是品德,而普通人素与简则是本能。其实还有另外一部分普通人坚持素与简,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银行每天都有客户向专用账户捐款,100元、200元,甚至上千元,真实地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
而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穿着环卫工人的工作服,拿出带着体温的存折,告诉工作人员里面一共有19900元,随后又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两张50元说:“凑两万元。”
工作人员提示他们,这边是捐款窗口,请到普通窗口存钱。其中的大爷说:“对,我们是要捐款,这两万元都要捐给汶川。”工作人员再次确认,他们无比坚定地点头。
款汇出后,工作人员提示他们可以留下姓名,以便上报给基金会。可是大爷摆摆手说:“我们捐款不为这个。”随后两个人就出了银行的大门。
后来客户回访,工作人员找到了这两位老人的家,那是一栋不足30平米没有装修的老房子,一张木板床,唯一的娱乐物件是一台收音机,是的,没有电视机,可以说家徒四壁。
当时去的同事都深受触动。
这两位孤寡老人,他们的行为仿佛隐士高人般,看得透财物之外的别有洞天。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精神富有的人,因素与简而从容,因从容而高贵。
那么反过来素与简就是一种丰富。闲看门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何尝不是生命所需的满足;
从现在起,专注去做一件事,做到极致;规律作息,形成习惯;控制物欲,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一个人如果物质需要所占的比例很大,甚至覆盖全部,就难免欲壑难填,永无满足之日而无法快乐。
而一个人如果透过纷呈的世相,看清本质,如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如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如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如林清玄“愈是内在芬芳,愈是朴素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