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一种盲目的自信,我认为我荐书的品味不错,那就卖书怎么样?每个月选几本书放到一个书袋里,只要你点击购买,就会有一袋我选的书送到你家,而且里面还会有打印的信件告诉你,我为什么要选这些书,它们的精妙到底在哪里?哪些有趣的点,值得一读再读……找个自在的地方,跟我一起看看书,这主意是不是挺不错?
一本书的成本算二十块吧,三本我卖99,一个布袋子成本十块,每份可以赚三十块,一百个人买就有三千块,考虑到读者都是有品位的人,平常买洗面奶都很起劲,应该会有一千个人买吧?
真是相当划算的生意,一年下来能赚好几十万呢。
结果第一步就把我打倒了,我想推荐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封面浅灰色有插图,汤永宽翻译版本,淘宝一查,已经是绝版了,售价约112元。我毕竟是做了一年生意的人,这一年明显觉察到了,售价大于100元的东西很不好卖,只属于小部分高端人群,我可是想赚所有人钱的人。
怎么办呢?
那就不要这本倒霉的书了吧。我又从书柜整理了好几本,发现大部分已经在市面上买不到了,不是变成了高昂的绝版书,就是只有影印本可以买。
书本毕竟不是巧克力,不会每一天都躺在便利店。再多嘴一句,就算巧克力也不好卖了,好几个在情人节前准备卖巧克力大赚一笔的同行,都苦着脸告诉我,根本卖不掉,巧克力只能在仓库放到过期。
做生意很难的,想起很久以前在大理认识的书店老板娘,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朴素的外表,朋友圈每隔一段时间发布消息,寻找义工,或者书店因为难以承受高房租,需要搬迁,又或者经过广大读者的帮助,终于撑过了目前的困境。
可我已经有一个老公了。
这事真是让人为难。春节出发旅行前,我按惯例往箱子里扔了几本书,又拿出两本在飞机上看,每次合上最后一页,我都有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而且看着翻皱的书页,相当安慰。
我想人应该时不时回到这种感觉里,这种悠长的回味,把自己长时间放置在另一个时空的奇妙感受,一个两百年前的人跟你侃侃而谈,而你还时不时地乐不可支,你跟随着一个人物,既希望早点走到结尾,又不舍得结束这段愉快时光。
这就是好书的力量,让你每天多了点期望,啊,就跟结婚多年的人找到个偷情对象一样,里面照样有激情,恐惧,愉悦,沉沦。
我不想做生意了。
我想在每个月的一号,都推荐一次书,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种愉快的感受,是的,对于眼下到处心浮气躁的赚大钱来说,读书真的太慢了,人人都在追求花两小时看电影得出一个人生真谛,五分钟看一只短片告诉你地球的一生,看一篇文章知道最时髦的区块链是什么。
读书很慢,非常慢,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宣称自己已经不读书了,就好像舍弃什么过时的老古董一样,也经常看到什么纸质书即将灭亡的消息,对我来说,读书依然是最佳的享受,绝好的灵感来源,不应该把它处理成一门生意。
这样我会跟开书店的人一样充满焦虑。
今年做个读书人吧。
我又一次想到了几年前在北京,半夜和文学青年漫步东直门,大谈特谈文学的傻冒场景。
没有成功,亦没有金钱,但是想到当时的场景,油然而生一股心驰神往。
————————————
三月——旅行的时候我都看点什么?
推荐书目:《刺杀骑士团长》《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荒野文明之思》
1,《刺杀骑士团长》——长途飞行必备
旅行需要一本小说,而且最好是一本大部头,又十分好读的长篇小说,如果长途飞行六小时以上,当你合上书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这是你这段时间以来,最值得的一整块光阴。
读完《刺杀骑士团长》后,我试着上豆瓣找找评论,想看看他人的想法。
没想到豆瓣上吵得一塌糊涂,因为林少华的翻译,很多人看见名字就打了一颗星。
林少华被很多村上读者认为是非常老土的一个人,根本配不上村上春树的时髦。看他的翻译笔记,说自己拿出当年上山下乡时期当农民的感觉,要像犁地一样开始笔耕。为此果真去了当知青的乡下,钻进一间茅屋,用笔一笔一划进行翻译,并分外看不上同行喝速溶咖啡在电脑键盘上运指如飞,嫌弃键盘打的字没温度。
林好像在用一种特别别扭的姿势,站出来力证自己并没有过时,只有他这样的返璞归真,才是翻译最好的水准。
一种用力过猛吧。
如果你奔着找茬的角度,《刺杀骑士团长》很可能让你几度停下来,你总觉得有些遣词造句有点别扭。所以最好是在长途飞机上,这是一本一旦打开读了五分之一后,再也没办法停下来的小说,跟别的类型小说相比,村上这本当然有着显著的好处,没有那么肤浅,也没有什么小确幸小感动,日本最近流行的小说文学,真的蛮糟糕的。
不过我相当不同意《刺杀骑士团长》的介绍,藏匿于阁楼的惊世画作,夜半铃声和古庙洞穴,不请自来的骑士团长……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就跟2018版《贞子》一样,太吊诡了。
男主角平平安安过日子,被已婚六年的老婆宣布要分手,她应该是出轨了吧?但是他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当天就从家里搬出来。
我相信这是每个婚姻中人经常假想的一种状态,忽然有一天,你还是你自己,你的枕边人已经变了,而且她变得你无法再掌握,你们必须分道扬镳。
村上小说中的人物,永远有办法找到一条让别人羡慕的发泄渠道,这回失意男主开着一辆老旧的轿车,开始漫无目的自驾下去,他不想回去,也不知道该去哪,一路开到北海道怎么样?晚上不是睡在车里就是小旅馆。
这真是个好主意。村上带着所有厌倦都市生活的人,做了一次又一次尝试,尝试自驾,尝试搬家到静寂的山中,那些过去害怕的事情,比如夜半铃声,在村上小说中居然会呈现出一种温暖的质感,有一个声音在渴求你。
而你原来是个谁都不需要的人。
有些人被迫选择孤独,有些人自发一个人居住,这样的人,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说到底,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着各种牵绊的吧?
村上的确跟以前不一样了,他的主人公虽然还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模样,但更加有力量,长篇写得非常饱满,不是以前那种松散的风格,读完有种吃得很饱的感觉,不是戛然而止也不是意味深长,这次他贡献了一个头尾非常稳固的小说。
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像是在一家很舒服的酒店休憩,景色和食物都非常合口味,下次还会来,度过愉快的一段时间。但是没什么特别打动人心,灵魂焕然一新的感受。
忽略林少华吧,我认为这本小说不管是谁翻译的,都值得一读。
2,《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舒适酒店必备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辛苦的旅程刚告一个段落,刚洗过一个十分舒畅的热水澡,躺在松软的床上,兴致勃勃看别人旅行怎么冒险的故事。
想要好好休憩一番的时候,有村上的游记相伴,真是太好了。
如果你有一段舒服的旅程,主要以度假为主,带上他的游记肯定没错。村上的游记充满了各种莫名其妙的琐事,为什么要去冰岛?
“在那最极端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呢?不禁想去看个究竟。”
旅行非常需要无法抑制的好奇心,不然就是一连串的来这里到底图什么?
村上的这本游记其实不是特别好读,除了冰岛非常生动有趣,别的章节我感觉并不如《漩涡猫的找法》《远方的鼓声》,后两本莫名其妙的事情更多。那是在他还相对年轻的时候,这一本大多是2010年左右,六十来岁的村上再次重访各种目的地。
当然还是年轻时候更有意思,他去了当年短居的希腊小岛,说日本人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人,想起当年自己为什么来,是因为日本国内正值泡沫经济最盛期,所有人都十分狂躁,“真的觉得从早到晚整天有蜜蜂在耳边嗡嗡嗡飞似的。”
恰似今日的中国。
又引起一种向往了,如果可能的话,找个海外的小岛住上半年多好。
一切都是全新的,可以像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再次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这回选了赖明珠的版本,主要是想看看很多人推崇的赖版翻译到底好在哪。
结果没看出来,看到最后,觉得有点啰啰嗦嗦的,林少华可能真的很不服气吧。
3,《荒野文明之思》——艰苦旅行必备
这本书我买了很久,一直没怎么看过。
有些书需要特定的场景,才会打开,比如我12月在家最爱看的书是《几乎消失的偷闲艺术》,看别人把午睡写得集天下之大成,实在太妙了,在无法抽空的日子里,每个瞬间和琐事都像有着无数玩味的可能。
我曾经尝试把《荒野文明》这本书带到洗手间去,后来发现它真的不适合家里平庸的气场,两个法国人去美国大陆探索文明边际的故事,翻译一下,他们想去寻找一片真正的荒野,没被文明影响的地方,来探索某些东西。
两个法国贵族,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原始印第安人,想想这种场景。
这本书最好看的地方,在于它根本不是一场体面的旅行。我认识好几个朋友是做高端私人旅行的,他们常年都奔袭在世界各地,在各种豪华酒店和私人飞机之间转场,每次po出的照片都带有一种体面端庄的美,不管在南欧还是南美,反正在老挝这种地方也有安缦嘛。
《荒野文明之思》处处是波澜,托克维尔一会陷入沉思,一会又要对付糟糕的现实,他会时时思考美国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也不得不对路上的各种意外状况大发感慨。
在森林中野餐是什么滋味?必须用一只手驱赶大量的蚊子,同时用另一只手把面包塞进嘴里。
现在的美国倒是很少再见蚊子,托克维尔当年除了跟蚊子战斗,还要时不时小心野生动物。
有一天他看见当地人小心翼翼走在一条有痕迹的小路上,问是因为什么,对方答曰,有响尾蛇。
他吓了一大跳,最后跟印第安人一样,时不时看着脚走路。
艰苦的旅行非常适合带这本书,本次旅行也成了托克维尔人生的分水岭。
越艰苦越能产生某种质变的东西,这大概也是很多作家经常环球旅行的原因吧。
以上,是本月的推荐。关于下个月,主题应该是适合春天的阅读之类。
四月一号,读书栏目再见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