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父母的爱一定超过了子女的爱吗?
日期:2018-01-31 作者:闫晗 阅读:

父母的爱一定超过了子女的爱吗?

  爱是一种魔法 文/闫晗

  参加电视节目策划会,有个环节子女面对镜头说出对父母的爱,因为当面说不出口感谢的话,也许是觉得肉麻或是不好意思,可一转头,爸爸妈妈已经站在身后,默默动情得湿了眼眶

  有位年轻记者看了这一段后说,如果跟我爸妈一起看这档节目,或许他们也期待着我说“我爱你”,我就会觉得好尴尬,怕他们认为没说过这样肉麻的话,就是不爱他们了似的。

  她自己从没有对父母说“我爱你”,觉得没有必要,这太西式了,不说他们也知道我爱他们啊。

  大多数中国人很内敛,不太习惯对父母说“爱”字。也许是农业社会中,父母依赖儿女来养老,所以总用力推广“孝”和“顺”,而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大都不那么健康,充满自虐或虐人的SM气质,比如王祥卧冰、郭巨埋儿,谁都知道“感天动地出现奇迹这回事基本不太可能残忍倒是真的。

  从前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又对“孝”这件事很悲观,有《墙头记》这种儿子不孝、儿媳不贤不养老爹的故事。《红楼梦》中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孝”和“顺”把天然的“爱”扭曲了。“孝”是单向的,而爱是相互的。

  其实这些年来,国人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各种收视火爆的情感纠纷类节目里,七大姑八大姨表达起愤懑委屈不满来是那么地精准有力扣人心弦,唯有说爱和感谢,如果不配上真诚语气神情,显得有些违和。

  电视节目鼓励大家勇敢表达对父母的爱,似乎是天然的政治正确。记得多年前,有一次陈坤上《快乐大本营》,何炅问他,有没有对妈妈过“我爱你”,陈坤的回答却显然和其他很多嘉宾不同:我天天都说“妈妈我爱你”“你好漂亮”。

  作为观众,也和主持人一样惊讶一时间竟不太习惯,模糊地觉得如果说得太多了,这个字眼就不那么神圣,有点通货膨胀感觉

  只有对年幼的孩子,说“我爱你”很普通,不沉重不尴尬嘴角自动上扬。《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样的经典绘本里,小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么高。”兔妈妈会说:“我爱你,到月亮那么高,再——绕回来。”

  故事很暖,但内核依然是这样的主题父母对子女的爱一定超过了子女对父母的爱。一定是这样的吗?我觉得没办法比较,孩子天然对父母的爱也并不少。

  为人父母并不需要经过考试,很多差劲的人,也都稀里糊涂地成了父母,然后就享有一个生命条件的爱和信赖。即使由于新手业务生疏带来一些伤害,孩子也并不会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有无限次改正错误机会

  而在养育一个孩子长大的时候,他或她已经用成长回馈了足够的爱和欢乐

  查普曼博士在《五种爱的语言》中归纳出爱的表达有这样五种:有明确的爱的字眼——说出“我爱你”“我欣赏你”“感谢你”;贡献时间——用一心一意的付出陪伴来表达;接受礼物——用挖空心思赠送礼物表达爱的姿态和体贴;服务行为——帮忙洗衣服、修理电器的琐碎工作,很容易被忽视;身体接触——拥抱和触碰。

  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个发生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有人喜欢表达,有人喜欢陪伴,只要发生了积极共鸣,爱的魔法便生效了。

  作者:闫晗,专栏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年轻人》等,新浪微博@闫晗-  ,个人公众号:yanhanyahui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父母的爱一定超过了子女的爱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