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女权、家暴,《神秘巨星》里讲过的,就不再在此赘言。比起拥有女主光环的尹希亚,我倒觉得她的母亲娜吉玛这个角色更值得一讲。
生在印度这样一个对女性最起码的权利都处处压迫的社会里,娜吉玛在感情中的待遇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在长期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暴力下,她自己对爱的认知也变得模糊歪曲,明明知道丈夫不好,但就是无法全身而退。
有些时候,我们发现即使一段感情里充满了争执、不愉快,甚至对方屡次做出让你恼火的行为,尽管很痛苦,但就是很难亲自结束这段关系。甚至,还不断从事件细节中挖掘出自己“可能”犯错的地方,为他发火找出根据;或者把争吵理解为也是对方在乎自己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害怕离开,最终在痛苦循环中将就凑合,搁浅一生。
在电影里,丈夫觉得娜吉玛做的晚餐味道淡就对她恶言相向、粗暴地把食物打翻到她身上。仅仅因为娜吉玛没有提前准备好他的出差行李就大动肝火。在得知娜吉玛把项链当掉给女儿买电脑而让他出去没面子后更是拳脚相加……除了肢体上的暴力,她更多的生活在另一半情感上无止境的压迫威胁中。
多数时候娜吉玛只是沉默地忍受着一切,当女儿尹希亚再也看不下去,想方设法咨询了律师后跟母亲说为什么不离婚的时候,母亲反而愤怒地看着她说:每个人都在劝我跟丈夫离婚,但你们到底有没有问过我的意愿?我想跟他离婚么?!他是有点脾气暴躁,但印度哪个男人不这样呢?离开他我跟你要怎么生存……
在娜吉玛的认知里,她觉得自己唯有依靠丈夫才能活下去,害怕独立,甚至把女儿的建议当作了局外人站在道德高地的自以为是,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特例普遍化,以此来对自己做出继续待在这段不幸的感情里的选择作出合理的开脱、自我消解。
这种状态其实跟待在舒适区很像,一旦长久地处于一段不健康的亲密关系中,久之就会习惯于彼此相互的行为模式,难以打破产生的惯性,离开一个人。
那为什么我们会被那些最终伤害我们的人吸引而难以摆脱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你们的人格本身存在着天然的吸引力。比如依赖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就会形成天然的吸引。电影中娜吉玛的丈夫就被印度社会的环境塑造成了边缘型人格。他虽然有养家的能力,但他情绪起伏不定,可以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暴跳如雷,也会在周末心情好的时候带糕点给家人吃。总是阴晴不定。面对女儿的私生活与兴趣爱好,他粗暴地横加干扰,随意独裁地决定女儿的人生,总是不断地去侵犯妻子、女儿的边界。
而娜吉玛也在这种不健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依赖型人格,她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家庭中也没有地位,因此她只能深深依附于自己丈夫,甚至想给女儿买礼物都只能当掉自己的项链才能遂愿,所以女儿让她离婚她甚至会无法理解。丈夫成为了她所有物质、精神层面安全感的来源,即使明知道会不断被伤害,她也无法离开。
原因之二可能是因为,我们潜意识渴望重复感受令自己痛苦的过程。自己已经意识到,与这样的人相处不会快乐,但又再次被这种人吸引,无法离开。这是一种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或以前的感情中遭受过虐待或深深的伤害,而且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延续至今,那么这个人可能会试图在现在的关系中寻找进入以前的状态模式,以寻找出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有时把对方的一些行为错误地解读成了爱。
为你决定一切并不等于爱。娜吉玛的丈夫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者,他口口声声以女儿学习成绩之名让她把电脑扔掉,把吉他弄坏,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控制欲,展示自己在家的至高权力,对妻子也是说为了让你轻轻松松在家所以不用去工作,完全无视了妻子女儿的真实意愿,只是自私自大而已。
其次,对方对你情绪上的激烈反应并不等于爱。电影结尾,娜吉玛一家在机场跟随丈夫即将移民沙特阿拉伯的时候,因为行李超件,她独断的丈夫选择扔掉那把为母女带来无数欢乐时光的吉他,这彻底惹怒了娜吉玛,在她幡然醒悟决定离开这个男人的时候,这个男人难得地放下了“脸面”,在机场众人的围观中追向正欲离开的娜吉玛,歇斯底里地、乞求般地要挽留下娜吉玛,说吉他可以带走,不要留下他一人。但娜吉玛这次没有心软。从之前他的怒不可遏到现在他卑微乞求,看似是因为妻子才有这些反应,但其实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有多爱对方。
真正的爱,是不会动辄就轻易向对方宣泄自己强烈情绪的,以此来威胁换取对方不合理的、对自己的妥协。这本质上还是一种自私。
爱一个人是会有痛苦的时刻,但这不是正常的亲密关系的常态。这种时候请相信自己的本能,跟他在一起时常身心愉悦,这才是喜欢一个人的感受。
延伸阅读
他是不是家暴男,一场约会就知道